韩信胯下之辱是什么典故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韩信胯下之辱是什么典故的相关内容:如果说兵仙韩信这个称号十分洒脱的话,多少人又知道作为一个破落的低级贵族,韩信早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重要典故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

如果说兵仙韩信这个称号十分洒脱的话,多少人又知道作为一个破落的低级贵族,韩信早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重要典故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

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

《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第二,韩信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个信息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好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说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非得有一个人跳到炉子里面去,才能铸出来一把好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大侠大多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或是用两把铁锤的?那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佩一把高贵的剑,才显得风流潇洒。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没有这个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一个人会讨人喜欢吗?

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可以推测出来亭长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要高半级,这人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并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南昌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的老婆一肚子气。最后,南昌亭长的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是讨厌他了,他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 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

然后他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您。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无赖就跑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这个家伙气就更盛了,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大家都看着韩信。是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

“熟”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子,他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看到这个场面,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韩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杨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算是什么?是螃蟹。

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这篇文章叫做《留侯论》,论的是谁呢?论的是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拔刀子或者掏拳头。我说这个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要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了。而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他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是一个男人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是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而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是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挟甚大,其志甚远”,那么他在这个各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就不会无所作为。韩信是怎样成为风云人物的?他从军后,在项羽和刘邦那里都不得志,他的命运又是怎样发生转变的?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这就是“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韩信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韩信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韩信这个时候的情况司马迁用了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当时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刘邦让他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就是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韩信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刽子手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这时候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呢?夏侯婴是刘邦的哥们儿,从小就跟刘邦在一起,跟刘邦一块儿起义,再之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职位翻译过来就是车夫,是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级的官员;当然当时刘邦还不是皇帝,是一个诸侯王,那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来形容:“壮其貌,奇其行”。夏侯婴一看韩信,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发现他头头是道,不杀了,就向萧何推荐。由于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所以不但不杀,还给他换了一个职位,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说,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职位。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韩信转变了命运,使他成为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韩信的推荐者、他事业上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掌管着刘邦的所有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是丞相嘛。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看不出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刘邦手下的将军一下子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吗啊?而且我的想法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交了,一直也没有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所以韩信他也走了。

韩信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自己马上就追了过去,连夜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有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也跑了啊?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也跑了……刘邦急得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吗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说,那你追谁去了?什么?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大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与这些人可不一样。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什么叫国士呢?国士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您怎么考虑了,您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得着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帮助您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真的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那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好了。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

大将军是什么?是三军总司令,是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就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回转了。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就这么着可不行。刘邦问,怎么还不行?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却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就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刘邦问,那你说要怎么办?萧何说,四个条件:第一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坛;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为人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他确实有一条优点:能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采纳。所以尽管萧何提出这些条件对刘邦而言不是很能让他接受,他也照办了。

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个时候,全军哗然。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一阵忙乎,都以为自己可以当那个大将军之职,可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这一切居然都是为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什么韩信准备的!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的。

其实这个事情说起来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还不认识韩信,甚至也没有说要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刘邦就做出了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能靠得住吗?

所以,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就有了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是不是准备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说,那好,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韩信一开始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一下子答不上来了——司马迁写到这里,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那韩信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刘邦呢?因为韩信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好打交道了。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不听真话,如果他专门想听假话,专门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项羽,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韩信就接着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当过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项羽这个人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却是缺点的特点。第一点,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伟,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连鼎都能举起来——而且每次打仗项羽都是身先士卒,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都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您是比不上他的。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确使用,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去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另一方面项羽他小气,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应该封赏他们啊,可项王怎么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赏,会给你铸一个官印,可这个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里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的,最后把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就是舍不得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项羽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给将士,这事项羽也做过;可是一说到要封官,他舍不得给。

所以说,项羽的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就封个小的,这样一来项羽是大失人心。再有,他进军一路烧杀掠抢,这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汉王您进了关中以后,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到秦地去当王。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说,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了。

刘邦一听,不由叫好,说,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这样清晰地对整个局势进行过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他对韩信说,哎呀,寡人与你真是相见恨晚啊!

由此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确实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件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实践来考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韩信胯下之辱是什么典故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