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康熙皇帝为什么能被称为“圣祖”的相关内容: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但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最终,这些人则选择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但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最终,这些人则选择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的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并且,还因为[谥号]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显示后人对先帝的评价,所有,[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数不胜数,在笔者看来,[清圣祖]康熙可谓天子中的[佼佼者]。我们仅从康熙的庙号就能看出其与众不同之处,自古以来,被追封为[圣祖]的人,虽然,生前不一定当上皇帝,但是,他必定是建立基业为后世荫福的开国者。
按照满清正式开国算起,康熙应该算是满清政权的第四代继承人,就算是按满人入主中原后来看,康熙也是第二代。
那么,他为什么会被后世继承人追谥为[祖],而且,是[圣祖]呢?
熟知历史的朋友肯定清楚,康熙皇帝自执政起,便做出许多丰功伟绩。从他十三岁那年成功扳倒鳌拜夺回政权后,先后平定了各地藩王,将台湾重新收回到大清版图,击败北方俄国侵略者,远征新疆,治理黄河水患,减免各地赋税,任何一件都可称得上是伟业。康熙执政四十年后,中原人民富足,万国来朝,清朝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康熙皇帝勤政治国的雄才。最后,在这位皇帝自知时日无多,打算将天下交给爱新觉罗子孙时,所作出的一系列举措,更是展现出康熙帝的睿智。
与其他封建王朝相同,满清统治也有由盛转衰的历史惯性: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军民万众一心,统治者励精图治开源节流,臣子为国为民秉公办事,黑白忠奸泾渭分明。可是,时间一长,满朝文武难免会出现贪赃枉法之辈,他们与民间奸商相互勾结,靠压榨百姓获取暴利。与其他官员勾肩搭背,蛇鼠一窝,瓜分国库。
因此,到康熙五十年时,虽然,全国上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但实际上,却在暗中已滋生出许多社会矛盾,这些隐患让有识之士纷纷为之不寒而栗。
天下的衰亡,往往源自中央的腐败,此时,康熙朝各级官员行贿受贿已成惯例。康熙虽年事已高,凡事难以亲力亲为,也没精力写一篇重振朝纲的大文章。但是,作为在政治场上沉浮几十年,深谙官场潜规则的大政治家,康熙怎能不清楚[治国即治吏,吏坏则国亡]的道理?
在康熙看来,挽大厦于将倾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众多继承人中挑选一个正直、果断,既有悲天悯人之心,又有铁血手腕的皇子接管天下。这样才能延续大清盛世,使爱新觉罗的基业长存。
其实,满清皇族自努尔哈赤起就有一个挑选继承人的良策,这套选择皇储的办法相比于其他朝代来说十分独特,同时,非常具有其先进性,那就是:所有成年的皇子都要开始参政,进入各部门实地学习,或前往全国各地微服私访。在这一过程中,老皇帝会深入考察继承人们的品行、脾气、能力等。往往在皇子们从政的过程中,老皇帝就已有了心目中的人选。
既然,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择储标准,康熙自然沿用了这个办法。那么,康熙的儿子们在实际参政时表现如何呢?
康熙的大儿子胤礽虽贵为太子,但是,性格软弱,表现昏庸,被康熙两度贬谪;
三皇子胤祉心机城府颇深,八面玲珑;
八皇子胤禩霸气外露,不但,善于沟通朝中权贵,更加善于笼络人心,朝中许多举足轻重的大官都被八皇子招揽,就连九、十、十一皇子都站在在八皇子的阵营中,当时,舆论都认为八皇子是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人品出众,均为侠义之士。但是,这两位皇子勇武有余智谋不足,虽能带领大军驰骋疆场,但却无法在政治场上发挥作用。并且,康熙的皇子们关系十分复杂,十四皇子与八皇子之间的关系最为微妙,虽相互依靠,却又在暗地里勾心斗角。
这里,与其他兄弟们相比,四皇子胤禛并未参与到任何政治集团中,特立独行显得格格不入。
胤禛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形象十分恐怖,这位四皇子在面对贪腐案件时铁面无私,对贪赃枉法之徒毫不手软。许多贪官污吏栽在胤禛手中,在无形中胤禛已将文武百官得罪个遍,大伙都称其为[活阎王]。
对于各位皇子的表现,康熙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他认为:四皇子和十四皇子是最值得托付的人选,只是,很难做出最后选择。
为了敲定继承人,康熙找到唯一以布衣身份出现在御书房的桐城派学者方苞先生,并向其请教:[诸子皆佳,惟四子与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继大统,朕殊难决断,望先生一言以决。]方苞先生不愧为当时罕见的奇才,他并未正面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借下厨暗喻道:
[这是陛下您的家事,身为臣子的我不敢多嘴。然而,天子家中没有私事,天子的家事就是国事,所以,臣不得不多嘴。臣有两个办法替陛下解忧:一是、治理国家就像是炒菜,厨师的火候和用料直接决定了菜品的好坏。如今,天下的火候已弱,味道也不够,需要一个能够使用旺火且敢用猛料的厨师;二是、在选继承人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皇子本人的能力外,陛下不妨考察一下皇孙的能力,倘若,皇孙的能力出众,那么,至少能保证大清三代盛世!]
听完这番话,康熙爷恍然大悟,拍着脑门说道:[朕清楚了!]
那么,康熙究竟明白什么了?他最终的选择又是谁?当然是既懂得旺火猛料又生下聪明能干皇孙的四皇子胤禛了。既然,继承人的人选已敲定,那么,康熙在所剩不多的生命中,再次以过人的胆识和智谋,短时间内做出一系列举措。
康熙并未将其亲信安插在重要部门,也没将某些军官封为大将,而是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火速抓捕了与八皇子有勾结的封疆大吏,并罢免了一众投靠八皇子的官员。这在无形中剪掉了八皇子的羽翼,使胤禛上位后无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康熙还将原本在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官降一级,不但,各省督抚惨遭降职,就连朝中颇受重视的马齐、张廷玉也未能幸免。朝中百官自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对康熙大规模贬官的行为议论纷纷。官员们私下都说:[康熙爷时日无多,临驾崩前精神错乱。]
其实,朝中已有明眼人看出,老皇帝这是在为胤禛铺平道路,胤禛上位后,可以及时施恩于老臣。这样的心机可谓用心良苦,禅精竭虑。
针对八皇子的支持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康熙下达了两道内容完全相反的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将隆科多提拔为上书房大臣,由其负责宣读康熙的传位诏书;
第二道诏书则是隆科多依附权贵,篡改诏书,立即赐死。
这两道诏书中,康熙对隆科多的处置截然相反,一道可以令其位极人臣,另一道则可使他家破人亡,隆科多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尴尬境地。第一道诏书康熙颁给了隆科多,第二道则作为密诏颁给了张廷玉,并且,命令张廷玉若隆科多篡改第一道诏书便将第二道诏书公诸于众。
隆科多身为掌管京师防务大权的重臣,被康熙硬生生的从八皇子阵营中扯出,还让隆科多死心塌地的拥护胤禛。一旦隆科多为胤禛所用,那么,胤禛继位后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搞出逼宫之类的政变。退一步讲,若隆科多篡改诏书拥立八皇子,那么,张廷玉亦可按照密诏指示将其除之而后快。
康熙卧病在床后,趁着短暂的清醒将胤禛召进内宫,将金牌令箭交到胤禛手中,并嘱托胤禛:[立时将被软禁的十三皇子胤祥放出,由胤祥接管兵部。]
这又是康熙的智慧!
众所周知,十三皇子常年混迹行伍,在军队中口碑极佳。此外,胤祥自幼丧母,胤禛始终对其呵护有加。二人不只是血浓于水的兄弟,更是生死不离的政治同盟。此时,由十三皇子接管军权后,除了能保证胤禛顺利上位外,更是替胤禛今后的统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从表面上来看,自从太子被废后,康熙皇帝最喜爱的就是十四皇子胤禵。在康熙弥留之际,胤禵始终守在甘肃前线上,替父亲平定叛乱。作为一名父亲,在弥留之际肯定会将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叫回床前做诀别,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康熙却忍痛割爱,命令十四皇子胤禵[无圣旨不得擅自回京],当然,这里所说的[圣旨]既包括康熙这位老皇帝的也包括胤禛这位新皇帝的。在此期间,胤禵三番两次以父皇病危为借口希望回到京城一探虚实,屡次被康熙拒绝后,仍未放弃。
由此可见,胤禵也是觊觎皇位的一份子,谁不想为自己能够继承大统而努力一下呢?直到康熙驾崩,十四皇子都未能得偿所愿,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为了政权能够顺利交托给胤禛,康熙宁愿放弃与小儿子的生死决别,纵观古今王者何人能做到?
这里,我们抛开个人喜恶不谈,康熙不愧为古今罕见的大帝。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能被称为“圣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