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朝-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明朝-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仁宣之治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统治下的时代,此时被人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后世更是把仁宣之治比作唐朝的贞观之治。 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政治上 明代经朱元璋和朱棣的经营,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巩固了边疆地区,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但是在繁荣兴盛的背后也隐伏着社会危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而明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时代也使得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不断深化,阶级矛盾日趋紧张。仁宣二帝为了解决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采取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消除内乱、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政治措施。 军事上 整顿军务 明宣宗试图清除军事的腐败现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在历次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动员穷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向黎民百姓过分勒索。他们非法地使用士兵作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们的军饷和口粮,扣发他们的冬装。这样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败坏了士兵的士气,助长了开小差,进而破坏了整个军事组织和严重地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为了清除这些弊病和恢复军事组织的纪律,明宣宗从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状况。这些调查的一个目的是清查兵员花名册,以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的士兵人数和所需的军饷和口粮,从而清除贪污的主要根源。这类使命称之为清军,从此成了御史们的正常任务。另外,明宣宗在宣德三年(1428年)颁布了关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规定,条款从8条增至19条;四年(1429年)十月,他又增加了旨在清除营私舞弊的条款22条。同年,他为了表示对军事和提高军队士气的关心,在北京郊外举行了一次王朝最令人难忘的公开军事检阅。京师在训的部队定期随御驾巡视北方边境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平定叛乱 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明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明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朱高炽病逝,明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然而叛军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明宣宗击败了,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稳定边防 明宣宗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明宣宗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明宣宗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 经济上 与民休息 由于仁宣时期正处四海威服,民心思定之时,明仁宗即位后积极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他告谕户部说:“农者生民食衣之原,耕耘收获,不可失时。自今一切不急之役,有当用人力者,皆侯农隙,前代盖有不恤农事而以谣役妨耕作召乱亡者矣。不可不谨。” 明宣宗即位后同样延续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他曾说:“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主张节俭 仁宣二帝都提倡节俭,主张薄赋救灾。洪熙元年(1425年) 四月,山东、淮安、徐州发生灾荒,明仁宗立即命杨士奇起草诏书,酌免夏税及秋粮一半,并停罢官买的一切物料。杨士奇认为应通过主管的户部和工部,仁宗说:“救民之穷,如救焚拯溺,惟恐不及。付之有司,将以国用不足,转至迟疑。”宣宗在位时也继续推行酌免田赋,赈济灾荒的政策。在修建明仁宗的陵墓献陵时,明宣宗遵照明仁宗的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3个月就把陵墓的工程完成了。明宣宗带了这个头,以后几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较为俭朴。直到明世宗在位时,才坏了这个规矩。 兴修水利 明宣宗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甚多,明宣宗曾言:“凡水利当兴者,有司即举行,毋缓视。……慢者治以罪。”其间,修复泾阳洪渠堰、都江堰,修建济南运河、眉州新津通济堰,并疏浚了太湖入海水道,解除了苏松地区的水患。 军队屯田 明宣宗元年(1426年) 二月,规定废除开荒田道税。二年正月,下诏申明屯田法,并令军队屯田。宣宗告谕户部及侍臣说:“海内无事,军士量留守备,余悉屯种,所收足以给衣食,则国家可省养兵之费。” 文化上 在思想上,明仁宗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明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明仁宗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明仁宗相敬相爱;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明仁宗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明仁宗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明仁宗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外交上 明仁宗在位期间,他满足于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和继续保持与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安南,虽然安南已被合并了几年,但仍没有平定。他渴望和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认黎利的政权;但因为这样做时机不成熟,他就继续执行其父朱棣诱降黎利的政策。他断定黄福为人过于谨慎,不能继续在安南任市政按察使,于是以荣昌伯陈智接替他。但是明军未得到加强,在洪熙末年,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历史学家认为召回黄福是中国在安南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委过于皇帝,因为黄福对当地的行政有丰富的经验,并得到当地人的尊敬。 仁宣之治为何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当人们厌倦、恇忧严猛政治游戏时,宽仁治国、发展经济便成为人们反复经历高压政治后的殷切期望,成为社会发展必然的历史趋势,仁、宣二帝适应历史和社会的需求,虽出于思想稳定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而自称“守成”,宣称“体祖宗之心,循祖宗之法,不敢丝毫有所增损”,但却实行了“维新之政”,才有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治平之象。史家在评价这段历史时曾颇具深意地说“民气渐舒”,即民心顺畅了,民气舒展了,把“民气渐舒”作为治平之象的主要特征,对后世和后人的警示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702/94622.html
以上是关于明朝-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