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意义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

  战争背景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 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 锐,至后主高纬时,更是腐败不堪,不胜其弊。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 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宇文邕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战争过程

  邙山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邙山 邙山

  公元564年9月,突厥在塞北集结兵力,决定联合北周攻打北齐。北周宇文护于 是征集内外诸军20万东进。10月,宇文护派尉迟迥率10万大军进攻洛阳。12月,宇文护派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断齐国援兵。但是,因齐国 兵力甚微,北周轻敌,认为齐国必须不敢出兵迎战,于是放松警惕戒备不严。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但他们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于是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周军越战越疲,齐军趁势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被迫撤军。

  这是一次关乎北齐生死存亡的战役,又称邙山之战。

  河阴之战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河阴(今河南盂津尔)地区与北齐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北周帝乘北齐淮南兵败、主昏政乱之际,采纳骠骑大将军韦孝宽建议,向边境集结兵力,准备东出击 北齐北周形势 北齐北周形势 北齐,北齐闻知,亦增筑守御。七月,宇文邕发兵十余万,分兵六路进攻北齐。以柱国字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分别勾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工宇文招分 别勾后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率兵2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隋公杨坚等率水军3万臼渭河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众2万守太行道,以断北齐并、冀、殷、 定诸州援军;申公李穆率众3万守河阳道,切断黄河以北与洛阳的联系;常山公于冀率众2万出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汝南)以南防陈军,掩护主力右翼。

  周武帝自 率主力前后六军6万人直指河阴。八月二十一日,北周军进入北齐境内,为争取民心,禁止伐树、践踏庄稼,违者军法从事。二十四日武帝亲自指挥诸军攻占河阴大 城,宇文宪攻拔武济(今河南盂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克其东、西二城,焚毁黄河浮桥。北齐永桥大都督傅伏从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增援至河 阳,因浮桥已断,遂入中潬城(今河南盂津西南黄河中),北周军攻克河阳南城后,围攻中潬城二十余日不能下。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扼守金墉(今河南洛阳东 北),武帝攻之亦未克。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南援洛阳,兵临河阳(今河南孟县)。北周军以屯兵金墉及中潬城下,久攻不克,而 北齐援军业已到达,又因宇文邕阵中患病,遂放弃所拔30余城,焚舟回师仅留韩正控守王药城(今河南济源境),掩护撤军。

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 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 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保障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 城。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 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永安二城。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进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 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驻扎,自还长安。北齐援 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东西列阵2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北齐 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至汾水。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沟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齐后 主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 战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伤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邺城之战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安阳北郊,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北周北齐 北周北齐

  武陟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迥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孝宽当即发起进攻。

  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高颎、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孝宽乘势挥军围攻。李询和大将军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尉迟勤、尉迟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战争结果

  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

  公元576年,北齐帝高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败后,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北齐高阿那肱 率军1万镇守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宇文邕率军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十二月,宇文邕与宇文宪在介休(今属山西)会师。逼降北齐守将韩建业后,向晋 阳和北朔州急进。高纬欲奔突厥,随员多散,乃回奔邺城。宇文邕亲率诸军攻破晋阳,疾趋邺城。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时年八岁。

  公元577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高纬率百骑东 走,以慕容三藏守邺宫。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皆降。高恒在济州遣人持玺绂至赢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禅位于任城王高浩,与高纬等再逃 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临淄)宇文邕派尉迟勤追击高纬和高恒至青州,齐将高阿那肱降,高纬、高恒率十余骑仓促南逃,欲奔陈朝。在南邓树(今山东临朐西南),被周军俘获。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成王高浩,广宁王高孝珩等。

  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历史评价

  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进攻的结果。北齐不能处理好自身的民族关系,造成自身国力不断衰弱。相反,北周在“关中本位政策”的融合之下,民族关系得到解决,越来越强。北齐之弱,再加上后主昏庸与天灾,天灭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北齐内部的衰弱,再遭北周与陈的外部进攻,最终亡国。

  北周实力不济却灭了北齐:历史为什么出现逆转?

  昏庸主自毁干城 亲美色旦夕亡国

  战争的输赢不仅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还取决于对手做了什么。在北周武帝励精图治的时候,北齐皇帝又在干什么呢?

  北齐正在齐后主高纬的领导下走下坡路呢。高纬可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昏君。此人从性格来讲真是又软弱,又凶残,又变态。

  怎么叫软弱呢?齐后主虽然是个皇帝,但是胆子特别小,从来不敢看着大臣说话。哪个大臣要是汇报工作的时候多看了他一眼,他马上就大发雷霆。搞得大臣也很紧张,只好把工作报告时间减少到最短,讲个梗概,赶紧走人,别吓着皇帝。

  按照我们的想象,软弱的人应该心肠好吧?偏不。齐后主还特别暴虐。当时,有人告发他的弟弟在地方整天杀人,请他管束,他就把弟弟召回来,问他,听说你在地方玩游戏花样翻新啊,什么游戏最好玩?

  他弟弟说,弄一盆蝎子,然后把猴子放进去,看蝎子咬猴子最好玩了。齐后主一听大受启发,说,我给你玩个升级版的。怎么玩呢?他连夜派人捉了好几升蝎子,放在浴缸里,然后把人脱光了扔进去,听人在蝎子堆里惨叫,他在外面哈哈大笑。这爱好,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再说变态。齐后主好好的皇帝不当,喜欢当叫花子。他在自己的后花园建了一片贫民窟,自己穿上叫花子的衣服,在里边游荡。一个人游荡没意思,他又搞了一个贫民窟跳蚤市场,请一帮公卿大臣、宦官宫女都扮成叫花子,在那儿做生意。看得高兴了,齐后主自己也参与进去,又买又卖,玩得不亦乐乎。显然,齐后主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

  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当皇帝,肯定做不出什么好事来。齐后主也确实没做过什么好事。倒是在两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亲小人,远贤臣。北齐后主在用人方面极其糊涂。他最喜欢什么人呢?能陪他玩儿的人。北齐后主虽然政治昏庸,但是个艺术家,擅长谱曲,也能弹琵琶。曾经写过一首着名的《无愁》曲,人称“无愁天子”。而当时在北齐的艺术家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西域胡人,这些人在唱歌、跳舞、乐器、杂技等诸多方面水平都很高,让齐后主很有惺惺相惜之感。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都当官吧。

  《北史》记载说,当时“刑残阉宦、苍头卢儿、西域丑胡、龟兹杂伎,封王者接武,开府者比肩。”俳优当官,这已经够不像话,更夸张的是,就连养在宫里养的宠物,像什么波斯狗、斗鸡、猎鹰之类的也都能当官。怎么当呢?按照性别,雄性的封仪同,雌性的封郡君。

  有一句话叫“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朝廷里小人多了,君子也就难立足了。很多有为的大臣都在齐后主的统治下死于非命。在所有被冤杀的大臣里,最可惜的就是斛律光。说到斛律光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父亲斛律金则无人不晓。不是有一首诗叫《敕勒歌》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窟,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千古绝唱的作者就是斛律金。他和儿子斛律光两代为北齐服务,战功赫赫。斛律光的女儿还是齐后主高纬的皇后。因此斛律光觉得自己与国休戚,经常直言极谏,这样一来,不免惹恼了昏君齐后主,治了他一个谋反罪,用弓弦勒死了。

  要知道,斛律光可是北周的劲敌。听说齐后主自毁长城,周武帝高兴得要命,大赦天下,举国庆贺。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第二件,宠幸美色。说到齐后主宠幸的女子,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美人冯小怜了。冯小怜本来是婢女出身,但是,她不仅聪明漂亮,而且能弹琵琶,擅长歌舞,跟皇帝有共同语言。

  对这样的美人,齐后主真是一往情深,跟她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整天祈祷生死一处,恩爱之情一点都不亚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可能有人会说,封建帝王难得伉俪情深,这也不算什么大错呀。

  但是,要命的是,自从有了冯小怜,齐后主治国理政就更荒唐了。俗话说,狼带领的羊群能够打败羊带领的狼群,把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和昏庸无能的齐后主放在一起,那么命运的天平就明显向北周倾斜了。平定北齐,也就正式提上了周武帝的议事日程。

  北齐与北周的政治格局

  北齐帝国,最终没有竞争过北周帝国。客观原因,大约是因为据西北而统一天下,这是历史的传统。

  比如,秦帝国据西北统一天下,汉帝国也是从西北起家统天下的;当然了,前秦也是据西北统一天下的。北周也是据西北统一天下的,而唐帝国也是先取西北,后取得天下的。

  当然了,据关东而统一天下的例子也有,那就是东汉、后赵。虽然,北魏的根基在长城以北,但是也是先取关东,后取西北,所以也算一个。

  总的来看,就统一天下而言。西北有着明显的地利。但是,地利并不是绝对可以依赖的。因为,古语早就说了,地利不如人和。

  北齐的灭亡,恐怕在高欢时代就已奠定了。因为,高欢的立国战略,就是把权力尽力向自己家族集中。所以高欢死前,整个帝国已没有人能与高澄(高欢长子)相提并论了。相比而言,宇文泰似乎有些失败,因为宇文泰死前,整个帝国能与他儿子相提并论的人,恐怕伸出两把手都数不过来。

  但是,这种结果,我们很难单纯的说,谁比谁更成功。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当一个统治者把权力集中到自己家族时,我们可以说他的权力扩大了;但是,从消极的意义去讲,当一个统治者把权力集中到自己家族时,实际上是意味着他的统治基础变窄了。

  北齐的灭亡,因为高洋的强行称帝,似乎就更难避免了,因为,它让整个北齐帝国走入了死胡同。事实上,因为高洋的强行称帝,使整个北齐帝国的政治斗争变得残酷而血腥。因为,一个皇帝坐在一个丝毫不稳固的皇位上,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事。对皇帝来说是可怕的,对他周围的人而言,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皇帝知道自己必须得巩固皇位,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死路一条,就算他能躲过死亡,他的孤儿寡母也难以避过死亡。他下面的人,自然常常会成为他巩固皇权的牺牲品。

  北周帝国的权力相争,虽然也非常残酷,但是相对于北齐而言,却实在温柔极了。

  在北周灭齐战争开始时。

  宇文泰时代的大佬,大约只有赵贵一系被彻底淘汰出局了,因为,我们从后来的历史,似乎看不到赵贵一系的影响了。

  其它大佬,虽然死于政治斗争中。但是,他们各自家族在帝国的影响,依然是非常巨大的。独孤信虽然死了,但是独孤信一系在北周的地位,依然绝不可以低估;虽然侯莫陈崇死了,但是,侯莫氏的地位,也依然不能低估。

  皇族内部,宇文泰两个儿子被淘出了局,但是,宇文泰一系在帝国的影响力却是越来越大了。宇文护一系虽然被淘出了局,但是,宇文家族的地位,却是如日中天了。

  其它与此相关的人,也有被淘出局的。但是,总的来说,帝国由众多家族共同控制的格局,并没有真正改变。当然了,这也就是周武帝死后不久,帝国就流入其它家族之手的主要原因。

  我们再看北齐帝国。

  高欢时代的大佬,在高欢活着的时候,就让高澄(高欢长子)一个接一个的收拾倒了。而到了高洋时代,那些大佬更是接连被淘出局。到了后期,则更不用说了。从某种意义上,高欢时代的大佬,都已屈服于那些出身卑贱的人(宫廷力量)脚下。

  高欢时代的大佬司马子如,高欢活着的时候,就被高澄收拾服了;后来在高洋的猜忌下,司马消难(司马子如的儿子)投降了北周。

  这件事,其实对北周征服北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为,如果高欢愿意按宇文泰的方式布局,司马子如估计都能名列八大柱国之列。而这种家族的代表人物,竟然举家投降北周,是个什么概念?

  更主要的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后,一直受到北周的重用。这又是什么概念?

  司马消难投降北周时,是杨忠(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亲自派军接应的。所以,司马消难与杨忠的关系一直非常要好。

  《周书》是这样记载的。

  “当初,杨忠前去迎接司马消难的时候,两人结为兄弟,交情深厚,隋文帝每每按照对待叔父的礼节事奉司马消难。”

  这段内容,似乎可以证明司马消难进入北周后,很快就溶入了北周的豪门贵族之列,而且没有受到什么歧视。

  司马消难进入北周后,不但溶入了北周的豪门贵族之列,更担任级别非常高的职务。《周书》是这记载的。“朝廷任命司马消难为大将军、荣阳公。后来他跟从高祖东征,升任大后丞。司马消难又献上女儿作静帝的皇后。不久他出任鄙州总管。”

  司马消难的失势,是因为在隋文帝杨坚篡位时,他错误的站在了隋文帝杨坚对立面。“隋文帝辅佐朝政的时候,司马消难已经听说蜀公尉迟迥不肯接受由别人代替官职,于是想跟尉迟迥会合,也就起兵跟他呼应。司马消难把开府田广等人作为亲信。杀死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邓州刺史蔡泽等四十多人.他所管辖的邓、随、温、应、土、顺、沔、环、岳九州,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湏水八镇,都愿意跟从他。”

  但是,因为司马消难与杨坚一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旧交,所以司马消难因为这次错误失势了,但隋文帝并没有过分为难他。

  我这样详细的介绍司马消难在北周的历史。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个事实,司马消难一家,作为北齐的开国元勋,最后竟然在北齐混得难以立足,而到了北周,马上又可以混得风生水起。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而且司马消难作为北齐是主要贵族代表成员,他的人脉得有多广?我们也可想而知。

  看着司马消难,北齐的豪门贵族也许都会想,这样的北齐,没有什么效忠的价值,投降北周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啊?

  事实上,在高欢时代的东魏帝国,高欢父子就已对自己的老战友、老同事,极尽刻薄、打击之能了。而北齐建立后,北齐的历代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更是变本加厉的打击豪门贵族势力。

  在宇文泰时代的西魏帝国,宇文泰一直都与自己的老战友、老同事,尽量保持和睦的关系。所以,史书一说起于谨、赵贵、独孤信等人时,都是他们一直与宇文泰平起平坐。但是,高欢时代的东魏帝国,高欢的老战友、老同事,谁能与高欢平起平坐呢?高欢的老战友、老同事不要说与高欢相比了,就是与高欢的儿子高澄相比,恐怕也要低一头的。

  在宇文护、宇文邕(周武帝)时代的北周帝国。虽然政治斗争变得比较残酷了,但是与高洋、高湛、高纬时代的北齐相比,实在是温柔极了。关键是,北周帝国始终是豪门贵族的天下,而北齐帝国却渐渐变成了宫廷力量的天下。在宇文护、宇文邕时代的北周帝国,豪门贵族的代表人物,一直都拥有着足够的尊严、权力,而在高湛、高纬时代的北齐帝国,豪门贵族代表人物,却只能看着几个卑贱的小人物(和士开、陆令萱之流)脸色过日子了。

  站在豪门贵族的角度去看,自然觉得,北周帝国才是理想中的帝国。而司马消难投降北周的结局,更让感觉,投降北周帝国,也许是一个绝对不错的选择。

  其实,北周在平阳大败北齐小皇帝后,北齐投降的风潮就无可遏制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周武帝与北齐小皇帝在平阳的决战,只是一场边境上的决战。虽然北周取得了胜利,但这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会真正决定两国的命运。事实上,就在这场战役胜利后,周武帝也有趁胜撤军的意思,北周的将士,也都有这种念头。

  从这层意义上,单纯的这场战役胜负,并不会影响周、齐两国的命运。

  但是,北齐的投降风潮,此时已无可抑制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上的相关记录。

  在平阳之战后,“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等宿卫近臣三十多人向西人民币奔北周军队,北周国主对他们分别有封赏。”

  “北齐开府仪同三司韩建业举城投降北周,被任命为上柱国、封郇公。”

  “穆提婆西奔投降北周军队,陆令萱自杀,她的家属全部被诛杀。北周国主任命穆提婆为柱国、宜州刺史。下诏晓喻北齐群臣说:‘如有深明天命,前来投降效力的,官禄爵赏,各有所加。如果我们的将士逃奔齐朝的,不论贵贱,一律加以清除。’自此,北齐官吏都相继向北周投降。”

  当北周军队攻克晋阳后。北齐投降之风更不可遏制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相关的记录。在北周攻克晋阳后。“唐邕等都投降北周。唯独莫多娄敬显逃奔到邺城,北齐国主任命他为司徒。”

  “北齐后主召集显贵大臣入朱雀门,赐给他们酒食,询问抵御北周的计策,各人的说法不一,北齐后主不知听谁的好。这时人心惶惶,没有斗志,朝廷官员出城投降的日夜不断。”

  至于北周军队攻入邺城后,就更不用说了。

  “北周军队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全部投降。”“于是北齐的行台、州、镇之中,只有东雍州行台傅伏、营州刺史高宝宁还坚持抵抗不肯投降,其它地方都投降了北周。周人共得到五十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县,三百零三万二千五百户。”

  人们常常把北齐的灭亡,归于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事实上,古代的史官,虽然记录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也未必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这些东西。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官方最原始的记录(虽然都是政治宣传内容),所以必须得留下来。但是,因为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常常极富于戏剧性,所以人们最容易记住它。

  比如,北齐大军本来可以攻克平阳城,就因为冯小怜梳妆未完,所以北齐大军就暂停攻城,于是就丧失了收复了平阳城的机会。再比如,周、齐两军平阳决战,就是因为冯小怜这种女人,一句无知的话,弄得一溃不可收拾了。再比如,北周大军兵临城下,北齐小皇帝发表动员演说时,却忘了记了台词,于是就大笑起来,这一笑不要紧,让所有将士都寒了心。如果我们看历史,就是记住这种内容,那不过是为了寻找廉价的优越感罢了。因为,这种内容似乎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不是傻子,总干不可理喻的事,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问题是,国家兴亡真的就如此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806/105133.html

以上是关于周武帝-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