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消亡的军事制度。

  公元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大败于邙山,西魏军被东魏军斩杀六万余人,可谓惨败而归。

  正因为当时,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东魏举国灭掉的巨大风险。

  所以为了保家卫国,防止被敌国所灭,宇文泰便迅速搜集兵源组织壮士集结成军,即大规模招募关中陇右的汉人豪强家族子弟来当国家的正规士兵,史称其广募关陇豪佑以增军旅。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

  一时间,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目的,西魏的汉人和鲜卑人在宇文泰的统筹兼顾下,逐渐改变原来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一贯做法,开始共同参军保家卫国,胡汉交融的府兵制便由此而生。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具体措施是确立名为八军、实为六军的总体军制,以暗合鲜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军制,借机广收鲜卑人和汉人的人心。

  西魏六军的编制为:最顶层设八个柱国,除总统军权的宇文泰和充当摆设的元欣外,其余六柱国,每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军;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府兵制的领导机构

  就这样,整个金字塔形的军事领导机构便初步形成。

  领导机构有了,还得有士兵给这些军事领导管带,府兵制创立初期,宇文泰编制的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这样算来,六柱国合计需要筹集精兵四万八千人。

  为了选到真正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士兵,宇文泰虽然将选兵范围定得很广泛(汉人、鲜卑人都可入选),但将选兵要求定得很严格。

  入选府兵的第一个条件是家产富裕,有入选府兵资格的家庭,得身居六户中等以上,得有经济实力提供弓刀一具;第二个条件是家庭男性成员的人数得多,只有壮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时,该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资格被挑选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种地交赋税服劳役,不得参军;第三个条件是兵员能力得过关,当然这是指士兵得身强体壮。

  宇文泰将要求定得严格,是因为府兵待遇很好,这样才能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宇文泰规定:只要入选府兵,其全家免除苛捐杂税,府兵本人在建功立业后还可按功劳受赏。

  眼看待遇如此多利少弊,关陇豪佑便纷纷响应宇文泰号召入选府兵。

  招收完府兵后,宇文泰规定,全体府兵,每月的上半个月要操练步伐、巡防之类的基本功;下半个月,则要在同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如此一来,府兵在士兵身强体壮的基础上训练,便熟能生巧得专业善战起来,同时,府兵家属可免除徭役赋税,建立军功后可升官发财,所以府兵接受训练、领命作战时自然可心无旁骛地热情训练、光宗耀祖地拼死奋战。

  凭借创意满满的府兵制,本来大败亏输有亡国之危的宇文泰重新振作起来,他和他的侄子宇文护、儿子宇文邕,靠府兵制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威力,先后扫平巴蜀、攻下荆州、攻灭北齐。

  而后,隋文帝杨坚凭借府兵制攻灭南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的隋文帝杨坚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隋文帝规定,府兵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还要与其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如此一来,府兵军人及家属与一般百姓一样,也可以按照均田制获得一份田地耕种。

  隋文帝杨坚将府兵制向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军人,亦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方向发展,即规定府兵平时在家务农,发展经济,遇到战事时,就紧急集合,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国家而战。

  此项改革,虽然解决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国家的物资生产问题,但也为府兵制的没落和消亡留下了隐患。

  到了唐代,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指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东宫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左右清道率。

  十二卫分别设置一位大将军,并直接服从于皇帝;东宫六率则效命于太子。

  府兵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

  府兵一般21岁入军,到60岁退役,在服役期间,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此外,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自备军资对于府兵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府兵平时的职责是轮流到京城宿卫,号称“番上”,遇到特殊情况,府兵会出征或戍防外地。府兵在和平时期在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到了冬季农闲时便集中参加军事训练,如此唐朝府兵便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双重目的,此举既保证了府兵的安全生产和战斗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从总体来看,唐朝府兵制的意图也很明显,府兵军府较多时有六百三十四府,可谓遍布全国,总兵力60余万,可是关内道,竟设置了二百六十一府,占全国军府三分之一以上,至于其余军府,则依次设置在河东、河南、河北、陇右诸道,而其它诸道,则至多不过十府,少则只有二三府(如江南、岭南)。

  这种厚此薄彼的军府布局,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能够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最重要的是,府兵的调遣权是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控的,中央十二卫长官和地方的州县长官均无权私自调兵。国家遭遇战争时,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统率府兵出征,打完战争后,将军回到朝中任职,府兵回归各自军府。一般情况下,将帅没有统兵之权,在战时,将帅会临时与府兵们结合在一起,作战完毕,将帅就得立刻将府兵们遣散回各自军府,将兵符交还兵部。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府兵的调兵权由尚书省下辖的兵部管辖

  总之,兵部调兵权和将帅临时统兵权的严格分离,确保唐朝统治者对府兵能够做到绝对控制,能够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前面提到,隋文帝将府兵制下的军人,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军人便极为依赖均田制,因为他们的军资需要自备,所以田地粮食产出便是他们的必要收入,用以购买军资。

  唐朝前期,国家施行的均田制还能确保官僚贵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种。

  但是,由于官僚贵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特别是,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或转让,所以官僚等贵族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渐渐抬头,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不时之需(婚丧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灾害)而变卖各自的土地,这导致官僚贵族和富商、寺院争相强买百姓的土地。

  曹操曾认为,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田制就因为官僚贵族、富商、寺院的强买式壮大而变得分田不均,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社会矛盾因此加剧。

  所以均田制的崩坏,也导致府兵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因为一旦均田制下的田地被大贵族、大官僚、大商人垄断了,大多数府兵便没有田地生产粮食,没有用以购买军资的收入,就会自残逃役、随意逃跑;同时,府兵本来实行着三年轮换守边的制度,但由于西方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不断壮大,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边防战争越来越频繁,长期驻守边疆的府兵数也越来越多,府兵的戍期也越来越长,甚至远远超过三年,边疆将领也频繁克扣兵士的军饷、掠夺兵士的军资,驻守长安的府兵还被达官贵人随意奴役,就这样,依附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因为均田制的崩坏、统治者严令的延期戍守、边关将领的克扣掠夺、京城豪族的随意奴役而消亡。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鉴于军府无兵可交,唐玄宗遂下令停止折冲府的征发府兵,府兵制终于废止。

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

  宣布废除府兵制、采纳募兵制的李隆基

  综上所述,府兵制兴于西魏危急存亡之际,后帮助宇文家族扫平了北方,帮助隋文帝扫平了南方,隋文帝鉴于军府人数众多后勤供应不足,便将府兵制与均田制联系起来,后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展壮大,府兵制极于全盛,可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随意糟蹋,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官僚、贵族对农民田地的强买式兼并,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同时,依附于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如无根之木般逐渐消亡,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004/116592.html

以上是关于宇文泰-府兵制是怎么产生的?府兵制是怎么消亡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