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

明朝-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朝-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而农民军首领朱元璋趁势崛起于江淮地区,到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相继攻灭在江南称汉帝的陈友谅和在东南沿海的吴王张士诚后,逐步统一江南。朱元璋于是决定北定中原、南取沿海,来统一中国。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进中原,进攻元大都(今北京),消灭元朝;命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盘踞在浙东的方国珍;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1368年),在各路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年号洪武。于是展开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


明朝-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

  过程

  统一华北和西北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攻入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随即移师西向,陆续攻取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因元朝残余势力不断在背部边疆骚扰,朱元璋又命常遇春率军北伐,攻克元上都开平,常遇春因病卒于军中。第二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再分道出征沙漠,攻克应昌。暂时稳定了北方形势。

  征伐福建和湖广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命汤和和廖永忠消灭在浙江盘踞的方国珍势力,后率军攻入福建境内,在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攻入延平(今南平),福建地方势力皆降。同年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和朱亮祖从福建海道进攻广东,与先遣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和江西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部互为犄角,进军两广。同年三月,杨璟攻克全州(今属广西)、武冈(今属湖南)等地。同年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广州,元广东行省左丞何真势穷出降。诸路明军进入广西,一直到同年七月,相继攻取未下州县,江南全部统一。

  平定西南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率军攻入四川,消灭明升的割据势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有率领明军攻入云南,灭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第二年乘胜进军,攻克大理,云南平定。

  西藏地区

  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派人到西藏地区,要求西藏的各地僧俗和首领上缴元朝时期政府所赐的旧印,由明朝重新任命并颁发新印,并对他们加以安抚,并巩固他们在地方的地位。洪武五年(1372年),元朝最后一位摄帝师(即代理帝师)喃加巴藏卜首先宣布归顺明朝,明朝中央政府封他为炽盛佛宝国师,并赐玉印一颗。喃加巴藏卜先后向明朝推荐了元朝时期在卫藏地区的旧官员一百多名,明朝中央政府都分别授给他们各级官职。

  随后,西藏各地僧俗地方势力,到明朝首都南京,请求中央政府册封,明朝中央政府对归顺的僧俗一律授以新的官职。对于西藏宗教,明朝采取尊崇扶植,对各教派一视同仁的“多封众建”政策。就是对据有一定威信的佛教各派领袖人物都赐加封号。明朝中央政府一共敕封过三大法王和五个王,史称“明封八王”。

  随后明朝在西藏、甘、青、川、滇等区建立各级的行政管理机构,共设置都指挥使司二、指挥使司一、宣慰使司三、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十七,各设官抚治。同时还建立了朝贡制度。

  攻克辽东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蓝玉进攻辽东,迫降故元太尉纳哈出。至此,除了漠北沙漠和西域等地外,全国已经基本为明朝控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击败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同年,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余部降明朝。

  重要战役

  徐达北伐1367年-1369年

  明攻闽广之战1368年

  明平四川之战1371年

  明平云南之战1381年-1382年

  明平辽东之战1387年

  评价

  明朝统一战争从公元1367年(另一说采用1368年,明朝建立的元年为起点)到1387年,经过20多年的战争,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朱元璋针对元朝势力受到削弱,而其他作战对象也是各据一方、互不驰援等情况,采取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范围地区,显示了朱元璋本人的用兵才能和驾驭将帅和战争的能力。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206/131371.html

以上是关于明朝-明朝统一战争地图 明朝统一战争的顺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