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宋太宗赵光义大事记,赵光义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公元986年,赵光义派宋军再次北伐辽国,结果又遭到惨败,其中大将杨业在雁门之战中战死。公元997年,赵光义病死,享年59岁。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比他小12的弟弟赵匡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公元986年,赵光义派宋军再次北伐辽国,结果又遭到惨败,其中大将杨业在雁门之战中战死。
公元997年,赵光义病死,享年59岁。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比他小12的弟弟赵匡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赵匡义和等人在前台的积极地表演行动,才让躲在幕后的赵匡胤能够以一个比较仁义的角色篡位自立,建立北宋。
赵匡胤一当上皇帝,即任命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公元961年,赵匡胤任命赵匡义为封尹,同平章事。同时,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赵匡美也改名为赵光美。赵匡胤也非常疼爱他这个弟弟,有一次赵光义生病,身为皇帝的赵匡胤亲手为他灼艾。赵光义失声叫痛,赵匡胤大概是要为其弟分担病痛,也取艾自灸。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驾崩,于是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执行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逼迫陈洪进、吴越国主钱分别上表投降,至此,北宋完全统一南方,赵光义便把主要兵力转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政权。
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大军分四路向北汉进攻,并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特派部分宋兵前往阻截辽援军。宋军很快就攻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将太原围得个水泄不通。5个月后,北汉将士纷纷出降,北汉皇帝刘继元见大势已去,只得开门迎降,北汉灭亡。至此,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
赵光义携灭北汉之余威,率大军继续北上伐辽,洋奴网兵不血刃地收得易、涿二州。旗开得胜,赵光义非常高兴,于是率大军进抵辽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将士分四路攻城。然而此时的宋军已是强弩之末,长时间的征战已使得他们疲惫不堪,在辽援军到来之后,竞被辽守军和援军共同夹击,全军溃散,赵光义在众将护卫下,南逃涿州,方才避免被擒。
7年后,赵光义又想再度北伐,企图扭转高梁河惨败之后频频挨打的被动局面,但前次亲征的惨败,特别是高梁河之战险被辽军所擒的遭遇,使大宗余悸末消。于是在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的劝阻下,决定派大将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杨业等人于公元986年率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
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接连小胜。但由于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将指挥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后方遥控军队作战,因此造成军令不能及时传达,加上各路军缺少合作,便纷纷败下阵来。杨业率领残兵在陈家谷奋力死战,辽兵漫山遍野而来,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最后为辽军所俘获,不顾辽军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边境大震。云、应、朔三州将吏弃城而逃,三州又被辽军重新占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县)、德(今山东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抢掠一空,使边民蒙受重大损失。
从这次北伐失败就可看出,赵光义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重大战役,缺乏锻炼。但他又自诩高明,刚愎自用,为了控制军队,每次作战前都亲自拟定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帅的手脚。所以北伐不败才怪。
赵光义先是直目自信,在两次北伐失败后,他又陷入了或战或和的两难境地,经常在两者之间。到了晚年,赵光义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这种思想影响了整个南北两宋,致使两宋统治者都喜欢偏安一隅,而从不主动进攻。因此,赵光义对辽由攻到守,准备和解。为了防守,命令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疏浚、开拓边地河道,以作屏障。对于辽军的入侵,也只准坚壁清野,不许出兵,即使是不得已出兵,也只许靠着城布阵,再不就是以和为贵,不许先动手攻击对方,结果束缚了军队将士的手脚。渐渐地,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弱了。
赵光又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皇帝。在结束分裂局面后,尤其是在多次伐辽失败后,赵光义便将时间转移到文治上来。不过在文治方面,他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外。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使之基本成为定制,使宋王朝避免了像五代各朝一样短命天折,奠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制度的基础。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宋大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宋大宗除了对宋太祖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赵光义完善了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赵光义扩大了取土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及宋太祖时。赵光义还促进科举取进士日趋严密、完整。在赵匡胤确定殿试后,赵光义由将其进一步完善,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赵光义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他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三馆另迁远比原址大得多的新址,并定名为崇文院。到赵光义晚年,崇文院的藏书已十分丰富。
赵光义还组织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与《大平御览》和《文苑英华》等书。这三大部书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的皇帝多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统治的经验教训,这可以说是从太宗开始。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大宗对大臣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朕励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应当悉心上言说明,朕决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说话。”
赵光义为政勤俭,而又不喜声色游猎,只是喜欢读书和书法。他对宗教还比较宽容,不过是重道教,轻佛教。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面则是他自家人,尤其是赵匡胤的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最后逼迫赵德昭自杀身亡,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羌(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也被逼得忧郁而死。
赵光义逐渐年老,皇位继承的问题也逐渐显得重要起来。本来赵光义想立为皇嗣的是长于赵元佐,但赵元佐在听说叔父赵廷美死后,悲愤不已,逐渐产生精神问题,对手下经常是乱砍滥杀。后来赵光义命大医诊治,稍有好转,遂大喜而设宴,惟独没有邀请赵元佐参加。赵元佐知道后,竟大怒而纵火烧自己的楚王宫,于是赵光义大怒,将赵元佐削去封号,废为庶人。遂于公元995年,立赵元侃为太子。至此,自赵光义即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才算最终得到解决。赵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六代八个皇帝都是大宗一系子孙。直到高宗,因无子,领养太祖七世孙立为太子,即孝宗,以后的八个皇帝又转入太祖一系。北宋南宋各九个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并称“祖宗”,他们的后代各有八个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轮流当皇帝,其后代也轮流往复,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并且北宋亡在太宗一系手里,南宋亡在太祖一系手里,真可谓平分秋色了。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享年59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宋太宗赵光义大事记,赵光义生平简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