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朱陈结好的典故

目录导航:

  1. 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2. 朱陈结好的典故
  3. 中秋节关于朱元璋的典故
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存,朱元璋曾经剃度出家,做过50天的小和尚。寺庙断粮之后,他又被迫四处乞讨、化缘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苦难,既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却也为他一生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其晚年残忍猜忌的行为打下了铺垫。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为英勇善战,很得郭子兴的赏识,不但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还正式给他取名朱元璋。这位马氏,就是我们后来常常说到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患难相守几十年,感情深厚。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部队。他知人善任,很有领袖气质,麾下聚集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明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大败陈友谅,接着消灭张士诚,再后来又歼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扫平了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力量,随即在应天府称帝登基,国号明。

相传,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小行童扫地时,被伽蓝神绊了一下,就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朱陈结好的典故

这一典故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母亲陈姓;年幼在外讨饭时又是一位陈姓大娘救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性命(朱元璋认她为干娘),到后来明太祖称帝,有位衣衫褴褛、年迈老人嚷嚷着要面见皇上,遇见卫兵把守不让觐见,老人又改口说:“朝廷大堂之上坐的是我儿子......”明太祖朱元璋传旨让老人登上朝堂想看个究竟,只见一位步幅蹒跚、衣衫褴褛老人之后,“噗通”一声跪在老妇人面前说:“是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了......”

从此明太祖朱元璋告诏天下:“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中秋节关于朱元璋的典故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蒙古人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军,准备一同举事,但是传递消息很困难。

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在纸条上写上“八月十五夜起义”,而后藏在饼里,派人分发给各路义军的首领,到了中秋之夜,朱元璋率众起义,各路义军纷纷响应。

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大明以后,时逢中秋节到来,就派人仿制当年传递消息的饼,精心制成一种新的食物——“月饼”,赏给手下将士,此后形成了风俗。

真实的历史是——月饼起源于唐代的“胡饼”。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凯旋回京,恰逢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在长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进献胡饼,庆祝唐军大捷。

唐高祖李渊接过包装华美的胡饼,另一只手指着空中的明月笑着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而后把胡饼分给大臣们,君臣一起享用。

南宋学者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最早记录“月饼”这个词。明朝时期出版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清朝时期,关于月饼的记载就更多了,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月饼,却很讨厌“月饼”的名字,因为“月饼”与“月病”谐音,慈禧太后得过一种叫“崩漏”的妇女病,因此提到“月病”就心有余悸。

为此,慈禧太后就给月饼起了一个雅称——“月菜糕”,当然了,随着老佛爷去了西天,人们又把“月菜糕”改回了“月饼”。

1、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2、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