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一群怎样的少女形象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

目录导航:

  1. 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一群怎样的少女形象
  2.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
  3. 唐朝《仕女图》中仕女的特点
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一群怎样的少女形象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这首诗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们采莲的诗,看似浅易,却韵味悠长。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

但它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荷花真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秀丽的一部分。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诗人用平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采莲图:初夏时节,荷叶田田,采莲女们提着小竹篮采莲其间,嬉笑放歌。有声有色,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欢乐,读之叫人如临其境。

全诗围绕着采莲少女们展开,可诗人却没对少女们进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终将她们置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采莲者们的风姿以及她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其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让人读之余味无穷。







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采莲女纯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场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们采莲的诗,看似浅易,却韵味悠长。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

但它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荷花真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秀丽的一部分。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诗人用平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采莲图:初夏时节,荷叶田田,采莲女们提着小竹篮采莲其间,嬉笑放歌。有声有色,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欢乐,读之叫人如临其境。

全诗围绕着采莲少女们展开,可诗人却没对少女们进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终将她们置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采莲者们的风姿以及她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其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让人读之余味。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娘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相两旁映着姑娘们的笑脸。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也不例外。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 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娘们身在何处。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娘面如芙蓉,“两边开”还 是在写穿行之态。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

杨玉环:貌美娇柔;唐玄宗:荒淫多情。在描写杨贵妃的时候,并没有正面去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些侧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现出来。对于她的死也只用了“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笔带过。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时,也采用侧面环境描写烘托。“峨嵋山下” “西宫南内”“夕殿萤飞”这些外部环境的描写,将唐玄宗凄凉的心境表现出来。

扩展资料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该诗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常读常新。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复杂真实的再现。

唐朝《仕女图》中仕女的特点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但是,在历史上,唐朝女性的着装与电影中的刻画有所不同。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