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汉朝姜姓名人
- 官职最多的姓氏排名
- 朱元璋册封开国功臣
- 自古姓阙的有几位伟人
- 吏部,户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都是管什么的
姜肱,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家世名族。一生不肯做官。
姜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之学,远来学习的有三千多人。诸公争相请他,都不就职。二弟名声相次,也不应征聘,当时人很仰慕他们。
姜肱与徐稺被征召,不去。汉桓帝便下诏给彭城令使画工画出他的形状。姜肱卧在幽暗之处,用被子盖住脸,说是患了头眩的病,不能吹风。画工竟不能见到他。
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刚杀了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想借宠贤德,使众人放心,于是召姜肱做太守。
姜肱得到诏书,私告其友道:“我以虚获实,于是声价很高。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来志向,何况现在政权在阉竖之手,有什么作为呢?”于是隐身逃命,远到海滨。
朝廷再用玄纁聘任他,不去。即拜为太中大夫,诏书送到家门,肱使家人回答说“久病就医”。于是穿着破衣服走小路,躲在青州界中,卖卜弄饭吃。召命得断,家里也不知他在哪里,过了多年才回来。年七十七岁。
熹平二年(173)死在家中。弟子陈留刘操追慕姜肱之德行,共刊石颂扬
官职最多的姓氏排名历史是当官最多的姓氏是刘姓。李姓次之,朱姓第三。通过查询流量得知,刘姓是我们中国出皇帝最多的姓氏,也就是说当官最多的姓氏了。刘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刘姓是当代第四大姓,[1]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姓氏之一,是古老多源的姓氏,起源主要祁姓、姬姓、外族改姓和赐姓。
人们用“张王李赵遍地刘”来比喻刘姓的人众布广,这与西汉、东汉400余年间历朝皇帝坚持“大封同姓,以镇天下”有关。
朱元璋册封开国功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有: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公元1387年,统一全国。
朱元璋科尔丰开国功臣主要是六国公和27侯。比较著名的有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还有曹国公李文忠,邓禹,常遇春。侯爵最出名的就是蓝玉跟刘伯温,伯爵最出名的是汤和。
不过到了后期朱元璋为了给孙子继承帝位铺路,开始大杀功臣,能够善终的除了汤和,徐达,剩下的都因为各种理由给株连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有34位开国元勋获封爵位。其中,获封公爵者6人,侯爵者28人,
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在大封功臣前,李善长已经获得了“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録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的极高地位,此时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
而且李善长因为是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集团的对立面——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朱元璋给予他极高地位就更有一种平衡的味道在里面。
1.徐达:朱元璋时代武将中的第一名,若要说为明朝建国立下功劳最多的武将,那答案只能是徐达。说来也是碰巧,徐达其实是朱元璋在濠州时抓得壮丁,善于谋略。
2.刘基:原为一名隐士,后被朱元璋请出山。朱元璋手下谋臣中的第一名,其智慧谋略不低于诸葛亮。朱元璋好几次战役的胜利都要归功于刘基,明建国后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被杀。
3.常遇春:毛遂自荐来到朱元璋帐下当先锋,明代第一先锋就是他,他在朱元璋帐下的第一场战役就痛击陈友谅,在后面打北元时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打北元时暴死,享年40左右(我真的忘了)。开国后被奉为开平王。
4.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大臣,被朱元璋杀死。
5.李文忠:仅次常、徐两位大将,打仗善于奔袭,常暴死后,李文忠替常遇春连续打击北元,终大获全胜,后被朱元璋杀害。
6.冯胜 邓愈 善于使用火铳(chong第四声)。互相配合打仗,名副其实的强人,后被朱元璋所杀。
朱元璋与绝大多数封建帝王一样,都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明朝开国初期是在册封开国功臣,但是这些功臣都在朱元璋的猜忌下,逐步被设计陷害,最后没有被处理掉的都是朱元璋的绝对心腹。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削弱,是人性自私自利的表现。
自古姓阙的有几位伟人阙 礼:南宋中侍大夫。建有功勋,但是不因为有功就骄傲,而是平易近人,人们说他是宋朝南渡后中侍中唯一可以称道的。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往四川。
阙 清:明代务本爱民的平凉知府,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受到人民的爱戴。
阙 岚:清代著名画家,桐城(今安徽省)人,字文山,一作雯山,号晴峰,客吴门。善画山水、花卉,尤工人物。仙佛像亦甚妙,善写真。
阙羽三:春秋时中侍大夫,据《宋史》记载说,光宗绍熙末,赵汝愚及韩 等权臣提出建禅位之议,幸亏宦者阙礼入告皇太后,光宗之子宁宗才得以继位。宁守即位后,擢升其为中侍大夫。他却不居功自傲,所以被誉为“南 渡后内侍这可秒者”阙姓名人。
阙庆忌:汉代胶东内史,鲁申公的学生,以所写诗闻名。
阙士琦:字褐公,明朝湖广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人。崇祯进士。曾做过南安知县,上任不足半年,认为做官太辛苦,辞官归乡,杜门著书,坚决不肯入仕为官。朝廷因其德高望重,要调他入京任编修,也被拒绝。卒后留有诗文集近十种传世。
阙麟书:浙江丽水人。字玉麟(1879-1946)。肄业丽水圭山书院。19岁府试名列之首。八联军入侵后,从事反清革命。1902年加入双龙会,任丽水分部会首。联络会党,策划起义。1904年双龙总会会首王金保死难,继承领导。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徐锡麟一秋瑾遇难后,于1908年到上海,与陶成章、王金发等共谋浙江起义。次年在杭州被捕。1910年冬,经营救出狱。1912年在杭州成立同盟会浙江支部,并办《平民时报》。后参加二次革命及护国运动。1916年5月在上海遭袁世凯党徒暗杀。
吏部,户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都是管什么的六部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于唐代,归属尚书省管理。宋代沿用,元朝时改为中书省管理,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先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归皇帝管理,清朝则基本沿袭明朝的制度。
那么六部分别管理什么呢?在这里我就简单例出六部各自所执行的职能。
1.吏部
吏部负责全国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验封封爵、世职、恩荫,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为新科举子,进士分配官职,为退休官员办理退休手续等。
2.户部
户部则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流民管理,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
3.礼部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等事,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负责和藩属国,或者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兵部
兵部掌管全国武装力量,包括武官的任免、征兵、武器的采购和后勤的保障、发布军令等事宜。
5.刑部
刑部掌管全国司法机构的运转,和各种法令的颁布,还经常亲自审理全国和地方性的大案要案,维护社会安定。
6.工部
工部负责管理全国各种工程的修建和维护,还有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甚至还负责为皇帝修建陵墓等事宜。
总的来说,六部属于朝廷中央的政务枢纽,由尚书省管理,属于执行机构。六部的长官都直接听命于尚书省,其职务称呼都在后面加上尚书二字,比如,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六部品阶在各个朝代都有所变化,比如在清朝时均为从一品,光绪年间,由于推行新法,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且增设巡警部,商部,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等,至此,六部在清朝逐渐被废除。
以上所说,统称为“六部”,其实在周朝时期就有设立这些行政机构,隋唐时期发展为了三省六部,三省中的尚书省的职责是统领六部,从隋唐开始到宋朝,六部一直是最高的机构,而六部也是各有各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每部之下还设有四司。
我们先来说吏部,吏部是文职官员,其职责非常重要,在很多朝代吏部都是排第一的。其下有四司,分别为考功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工作内容是绩效考核,吏部司是四司之首,负责文官的一切赏赐、晋升、官爵。归根结底,吏部就是对天下文官的掌管,相当于如今的人事部。
户部周代时称为民曹;三国置左民尚书负责财政;东晋时期又设左户尚书,管户籍;隋朝初期称之为度支部,后改为民部;唐太宗时期,因名讳改为户部。其主要职责是掌管户籍、财政,明清时期,户部掌管着全国上下所有的财政事宜,相当于民政、财政部。
工部最初设立于西魏,起源于周代的冬官,冬官掌管的是工程,通俗点就是包工头。隋朝时期的工部掌管的就比之前的多了,比如屯田、水利、工程、交通等等。清朝时期,工部则管理了全国的的所有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机器工程、金融货币等等,光绪时期,工部被划入了商部,称为农工商部。
兵部涉及了军事,其主要职责是任免武官,以及掌管军中事宜,比如军令、士兵、兵籍、武器等等。其实兵部一开始并不涉及军事,直到曹魏的时候才设立五兵,唐朝时兵部又改名为武部,明朝之初,兵部掌军政,清朝时期所有军权回归到皇帝手中,兵部也改为陆军部后增加海军部。其实说白了,古代的兵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礼部是在北魏时设立的,在六部之中,礼部属于比较鸡肋的一种。它负责的是文化方面,比如礼仪、乐器、宗教信仰、民族、学校等。当然,礼部还有另一种职能就是外交,接待外国使者。礼部相当于教育部、外交部。
刑部呢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法院、检察院,也就是一个司法部门。古代时,每个朝代刑部职责相差都很大,管的事务也比较多,比如制订刑罚、受理案件等等。在刑部之下还有十七清吏司,这都是按省区任命的,掌管不同地区的刑名案件。此外还有提牢厅、督捕司、赎罪处等等,职责不一。
隋代时期,中央设置了吏、民、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六个部门都隶属于尚书省。到了唐代,因为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把民部改为户部。从此以后,六部制度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基本定型了。
吏部——掌管官吏的考核、升降、任免等。
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管典礼、学校、科举等。
兵部——掌管全国的军政。
刑部——掌管刑法、狱讼等。
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六个部门中,每个部的首长,都叫尚书,副首长叫侍郎。在六部的下面设置有司,司的首长叫郎中,副首长叫员外郎。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机构的运转,集中了皇权。
六部制,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官制,尤其有很多明清电视剧,让我知道这个是吏部尚书,那个是工部侍郎,那这六部都是管什么的呢?
六部制源自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成为第一个皇帝之后,他要管理整个天下,就需要大量的官员。
开始这些官员是通过察举制,也就是各郡推选一些人才,或者由官府去寻找一些人才进行任用,而到了魏晋的时候,就使用了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制,主要由士族来担任。
后来到了隋唐,就出现了科举制,分科取士。
三省六部的三省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工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
这三省,简单来说,门下省负责写诏书的,中书省负责审诏书的,写得不好,可以退回门下省,尚书省,就是负责执行诏书的具体行政部门。
而到了明代的时候,三省合一,只有中书省,而朱元璋认为中书省的丞相管得有点多了,就将这个丞相给废除了,顺便也就没有了中书省,六部就直归皇帝管了。
六部都管些什么呢?
吏部,就管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
户部,就负责土地,户口,赋税。
兵部,负责军队的训练,管理,战争,还有相关的军用物资。
礼部,负责科举,外交,祭祀等与礼仪有关的东西。
工部,负责建造与水利工程。
刑部,负责律法。
吏部管官的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丶人事部,负责官员的升丶降丶贬、调配丶候补等。
户部管钱、粮、户口的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丶农业部丶税务局。
工部负责管工程丶皇宫、庙宇丶楼台丶陵寝、运河、水利丶造船、造车等。
兵部负责征兵、练兵、带兵及兵器制造丶武器研发丶军队调派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军委、兵器制造、国防科工委。
礼部负责管理接待外国使臣丶出使外蕃、皇家礼仪、朝堂规矩、皇帝祭天法祖的礼仪、宗教理法规矩、大形活动的程序等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
刑部负责司法的制定与监督执行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与人大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