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80?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
- 唐朝时期日本存在吗
-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对后人的启示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
相关历史如下:
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著名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国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称吴伎乐。
唐朝时期日本存在吗存在。
唐朝时,日本处于大化年代,七世纪后半年代和萘良前半期年。开始时日本处于比较落后的时期。由于日本大量的派遣留学生以及中国的技术大量流入日本,日本的经济开始繁荣发展,政治进一步成熟。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来往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细工生等。
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称吴伎乐。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对后人的启示隋朝以前,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到唐代中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中国商人用远航船只载着大量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贸易;日本商人也带来玛瑙、琥珀、黄金和特产进行商业交易,对两国经济交流都起着积极作用。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执事人员和学生、学问僧、医师、画师、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各种手工工匠)等随行。最多的一次曾达到651人。这反映了日本积极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他们全面地学习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哲学、佛学、医学、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技术及生活习尚等,对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于,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