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湖北属于三国哪里
- 安徽三国时期是什么国
- 战国和三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三国时期地区等级划分
1、湖北省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是曹魏和孙吴拉锯、分割之地:双方都设置了“荆州”,曹魏控制以襄阳为中心的北部;孙吴控制荆州为中心的南部。
2、襄阳市属旧襄阳郡地界,隶属曹魏;武汉随州黄冈属江夏郡,荆州荆门属江陵郡,都隶属吴国;陆逊火烧夷陵就在宜昌,包括恩施基本属于蜀国地界;西北部的十堰属上庸郡地界,先属蜀国,后孟达降魏,属魏国 。
3、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4、湖北省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扩展资料:
1、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界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湖北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2、湖北省地势大致呈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由山地、丘陵、平原湖区构成,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安徽三国时期是什么国安徽在三国时期所处当时的扬州。
现代安徽在三国时代是两个部分组成的,魏国拥有扬州的一小部分,寿春是魏国扬州的制所,合肥是后来曹操为了稳定边防,合肥新城也是曹魏拥有;吴国拥有扬州的大部分区域,今安徽淮河以南都被孙吴拥有,制所是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地区。
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在三国时叫寿春,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于公元199年六月病死,寿春归属军阀曹操。后来曹操为了稳定江东局势,在原有的合肥县新筑了“合肥新城”,就是现在安徽省合肥市的前身。
另外孙吴所辖的扬州的一部分也属于现安徽省,隶属于扬州。扬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今安徽的很多地方都在扬州境内。
吴国。
三国时期的吴国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吴国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了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战国和三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战国是春秋时期,后来有了战国七雄,再后来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帝国秦帝国。三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的统称。魏国是由曹操和他儿子建立的,蜀国是由刘备创建的,吴国是由孙坚和孙权建立的。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分,是战国在前,三国在后。
战国在前,三国在后。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王朝的后期,分封制和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各国纷纷变法,兼并战争加剧,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帝国,战国结束。
三国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221年刘备建蜀,称帝;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篡魏,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结束(220年~280年)共计60年。
战国在公元前,距三国至少440多年。
战国在前,三国在后。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6 年 ~公元 前 221 年)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 403 年 ~公元 前 221 年)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三国: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终于280年晋灭吴。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另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三国时期地区等级划分幽州:分置涿郡、代、 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属国,属魏地。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等六郡,属魏地。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 地。约于今甘肃省全境。
并 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新兴等六郡,属魏地。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 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东莱等六郡,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等六郡二国,属魏地。约于今河 南省。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等 十郡,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益州:分置蜀郡、 牂柯、建宁、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在今四川。
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南尹 等四郡一尹,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兖州:分置 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扬州:淮南、庐江等二郡属魏地;丹阳、新都、豫章、庐陵南部等十四郡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属魏地。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等八郡,属魏地;南郡、蕲春、武陵、零陵等十六郡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 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扩展资料:
中平五年(188年),因为黄巾起义等原因,在位的皇帝汉灵帝认为刺史的权利太小,就把其中一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
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为后来东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刺史成为州牧之后,集地方权利于一身,特别是有了军权,为成为一方诸侯做好了铺垫。
有了军权的州牧,成了脱离中央控制势力,最后其中强大的一支,最终成了新的中央。东汉末年的州牧,和中晚唐的节度使,再某些程度上是类似的。
取代汉室曹魏,就是从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组建了青州兵,才拥有了争取天下的力量。而官渡之战的另一方袁绍,也是因为坐上及冀州牧的位置,才成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军阀。
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三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地方官员往往兼领军队,指挥作战,所以他们的权力较前代膨胀了很多。
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强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力并不总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国边境和反复争夺的地区。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交州,幽州。 这13个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州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
(三国时期又出来很多州,例如交州太大,东吴分出块广州来,凉州太大,曹魏分出块雍州来,不细谈了) 先说下每州的郡吧(多亏楼主没问有多少个县): 司隶: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
豫州: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颖川郡。
冀州: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乐陵国,平原郡,清河郡,阳平郡,广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兖州: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鲁郡,泰山郡,济北国。
徐州: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坯郡,广陵郡。
青州:济南国,齐国,乐安郡,北海国,城阳郡,东莱郡。
荆州: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扬州:靳(上面带个草字头,不会打)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益州: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凉州: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并州:雁门郡,新兴郡,太原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 交州: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幽州:代郡,上古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至于各州郡的地域范围,我不想说了,有很多地方都是有争议的,说个大概又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