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明朝改革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
- 明朝进士考是几月
- 明代科举时间
-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是什么时候啊
在明朝初期,由于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乱,科举制度被破坏殆尽。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遂罢免科举,别令察举贤能。”
这期间科举制度不能选出符合明廷需要的人才,察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
但朱元璋意识到科举制度能够更有效地选举人才,在1382年又重新设立科举考试。1384年开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明朝进士考是几月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明代科举时间明代的科举时间是八月乡试、次年二月会试。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
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以上为正常情况下的科举时间,另外有些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加开恩科,换掉一批前朝的官员,这也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表现...还有在国家内乱的时候,也有停止科举的时候。
1,童试考试时间:三年二次,一般农历二月。
考试通过:县试合格者才能参加府试。府试合格者才能参加院试。院试通过者为生员(又称秀才)。
2,乡试。
考试时间:三年一次,八月初九,十二,十五。
考试通过: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有资格做官)。
3,会试
考试时间:乡试后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
考试通过:正榜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有资格做官。
4,殿试
考试时间: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
考试通过:只排名不落榜,录取分三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是什么时候啊是在1905年举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