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江王为什么待遇那么好 明朝大纛是什么

目录导航:

  1. 明代靖江王为什么待遇那么好
  2. 明朝大纛是什么
明代靖江王为什么待遇那么好

明代靖江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十四个儿子之一,他的待遇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家世背景:靖江王生性聪明能干,又是朱元璋的儿子,因此在明朝初期就受到了朱元璋的特殊关照和嘉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自前往靖江王府探望他,并赐宴犒劳。

2. 功绩荣誉:除了靖江王的家世背景,他也有不少自己的功绩。他曾随父亲朱元璋征战天下,参与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并在抵御外敌入侵和平定内乱等方面有过不俗的表现。因此,他受到了明朝政府和民众的尊重和崇拜,身为皇帝的亲儿子,自然会享有更好的待遇。

3. 地位显赫:靖江王虽然没有继承皇位,但他的身份依然显赫。按照明朝礼制,皇帝的儿子都享有“王”之尊,且靖江王的父亲正是开国皇帝,他的兄弟也都担任了一些重要的官职。因此,靖江王的地位显赫,他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太差。

综上所述,明代靖江王的待遇好,是由于他的家世背景、个人功绩、以及身份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靖江王待遇好,是因为其始祖是朱元璋的长兄,故地位独特。 靖江王是明代分封于广西的一个藩王,建藩于广西桂林,这个藩王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明代藩王中的地位最为特殊,因为其为明代唯一一个直接册封为王的旁支宗室;二是最早建藩、最后灭亡,国祚延续时间在明代诸藩中最长,几乎是与有明一代相始终。 明朝封藩,诸王国以始封之王为始祖,但靖江王国例外,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文正为二世,首膺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为三世。南昌王朱兴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死于灾荒。朱元璋共有三兄,均早逝,唯朱兴隆留下一子。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后诏祀为靖江王始祖。 靖江王也是明朝一个规制特别的藩王,与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郡王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方面享受了相当于亲王级别,或低于亲王,但高于郡王的特殊待遇。《明史》记载为“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 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靖江王虽以侄孙封王,但其始祖是朱元璋的长兄,故地位独特,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守谦首封靖江王时得授金册、金宝;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八月成祖登极后亦授予朱赞仪金册、金宝,但制如郡王之册宝;及永乐九年(公元1411)朱佐敬袭位时初给银印,低于郡王,宣德中改用金涂,与郡王等,但册一直是金册。靖江王的冠服、车辂仪仗、朝贺礼仪等则大体与亲王相同,官属、护卫数量也在亲王府范围之内。《明史》卷五十四《礼志》记载:“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 在禄米赏赐方面,靖江王最初也是与亲王一样的。永乐以后降为“禄视郡王”,但在皇帝恩赏方面仍享受亲王待遇。此外,靖江王府还置有庄田,这是郡王所没有的。

靖江王待遇好,是因为其始祖是朱元璋的长兄,故地位独特。靖江王是明代分封于广西的一个藩王,建藩于广西桂林,这个藩王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明代藩王中的地位最为特殊,因为其为明代唯一一个直接册封为王的旁支宗室;二是最早建藩、最后灭亡,国祚延续时间在明代诸藩中最长,几乎是与有明一代相始终。明朝封藩,诸王国以始封之王为始祖,但靖江王国例外,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文正为二世,首膺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为三世。南昌王朱兴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死于灾荒。朱元璋共有三兄,均早逝,唯朱兴隆留下一子。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后诏祀为靖江王始祖。靖江王也是明朝一个规制特别的藩王,与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郡王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方面享受了相当于亲王级别,或低于亲王,但高于郡王的特殊待遇。《明史》记载为“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靖江王虽以侄孙封王,但其始祖是朱元璋的长兄,故地位独特,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守谦首封靖江王时得授金册、金宝;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八月成祖登极后亦授予朱赞仪金册、金宝,但制如郡王之册宝;及永乐九年(公元1411)朱佐敬袭位时初给银印,低于郡王,宣德中改用金涂,与郡王等,但册一直是金册。靖江王的冠服、车辂仪仗、朝贺礼仪等则大体与亲王相同,官属、护卫数量也在亲王府范围之内。《明史》卷五十四《礼志》记载:“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在禄米赏赐方面,靖江王最初也是与亲王一样的。永乐以后降为“禄视郡王”,但在皇帝恩赏方面仍享受亲王待遇。此外,靖江王府还置有庄田,这是郡王所没有的。

明朝大纛是什么

"大纛旗"是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大纛旗"长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下两边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齿牙边有与旗同色和不同色两种;旗心绣飞龙图案,旗边绣回纹或火焰纹,为军旅帅营旗帜。上有飘带,可作行进及列阵表演。古代军队里的"大纛旗",与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一样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

古代行军打仗,军旗充当着指挥作战和识别身份等的作用,分为帅旗、令旗、识别旗等种类。将帅出战,身后或身旁会树起帅旗,称为“大纛”,这是全军士气的汇聚点,对战役胜负至关重要。旗上一般写着主帅的官名头衔,而不是主帅的姓氏。

扩展资料:

“纛”最早的释意为用羽毛做的舞具,《周礼?地官?乡 师》:“及葬,执纛以与匠师御灵柩而治投。”即纛为送葬时以引导灵柩的旗帜。后来这种旗用于军队或仪仗队。大纛即为古代行军或重要典礼上所使用的大旗。

纛旗在古代有多种图案,颜色不一。有麒麟图案、虎图案、 龙图案等,形状既有三角形也有长方形。各旗除了旗帜颜色不同之外,各旗图案都一样,均为盘龙戏珠图,早期的军旗为三角形,后来出现了长方形。

皇族仪仗所用纛旗以地位高低,仪仗队所用旗帜及规模也不同,但主要还是以龙旗为主,如五色龙纛、黄龙大纛、黑纛等。

在古代战争中,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军旗,它们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有指挥的、发号施令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等等。然而,在古代所有的军旗中,有一种最为重要的叫做“大纛”旗,它是军旗中地位最高的,一般都放在主帅旁边。“大纛”旗是整个军队的核心象征与精神支柱,只要“大纛”旗不倒那么军队就还在,主帅就还在就还可以继续作战。

如果说虎符是古代唯一的调遣军队的命令和军事力量的象征,那么“大纛”旗就是战场上的虎符,它可以指挥战斗,赢得军队的士气。

“大纛”为古代行军作战或者庆典上面用的大旗。

大纛旗的第一个功能是祭祀。作为整个军队的象征,每次出军之前都要进行隆重的“祭旗”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祈求战争的胜利。

大纛旗不仅是大军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自黄帝以来,纛就和祭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观军装十咏·纛》记载:“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

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在皇家大型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而“金吾纛旓”也一定是祭祀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东西。

大纛旗的第二个角色是充当整个军队在战场上的象征,这是军队的最高荣誉。此外,大纛旗可以充当所有其他军事旗帜来指挥军队作战。在战争中,所有士兵只听帅旗的命令。

正是因为大纛旗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护旗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算护旗手被敌人弓箭射杀,也立马要有后面的人补上,不能让大纛旗倒下。

一旦大纛旗倒下,这意味着主帅放弃了抵抗或者主帅已经死了,那么全军就会立马军心涣散、溃败不堪。三国名将典韦,赢得了曹操的赏识和重用,最终成为魏国的将军,就是因为在战争当中护旗有功。

大纛旗不仅可以作为皇权的象征,作为大规模的仪仗队,更重要的是,它是军队信仰的支柱,是军队在战场上奋斗的目标。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大纛旗代表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