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恭王府在明朝是谁的
- 冯俞宅的历史
- 越王楼的故事和来历
- 怎么描写充满威严的宫殿
- 圆明园最大的一颗宝石
恭王府这块地方在明朝时期原本是座寺庙,只是后来荒废了。恭王府虽然叫恭王府,但他的第一位主人和恭亲王一点关系都没有,恭王府的第一位主人,是乾隆面前的大红人和珅和大人。到清朝时期,和珅看上了这块地方,1776年花重金把周围的土地买了下来,开始建造自己的府邸。1788年基本建成,花了12年的时间。
恭王府有过三位主人,最早是和珅的府邸,后来赐予永璘,最后一位主人是恭亲王奕欣。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嘉庆四年,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1851年恭亲王奕欣成为宅子的主人。
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冯俞宅的历史冯宅和俞宅位于慈城太阳殿路。冯宅始建于明代,系明嘉靖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所居。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后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宅原为冯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后卖给了俞家。现存的为清代初期建筑,为市级文保单位。冯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大门,于1610年由明神宗亲赐所建,其建筑主干上绘有各色生动活泼的图案,古色古香,雄伟气派,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母亲的艺术展推出六个主题的艺术展馆—汉声“母亲剪纸馆”、陈曹倩“中国女红馆”、陈夏生“中国结馆”、粘碧华“中国刺绣馆”、吴元新“蓝印花布馆”、“纺织馆”,以上主题艺术展馆涵盖了国际顶级华人艺术大师们的精心之作,游客在展馆里可亲手体验精湛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
越王楼的故事和来历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高29.4米。公元656年,李贞以执政皇帝唐高宗的兄长身份任绵州刺史,担负重任,坐镇大西南,防御吐蕃东侵,保一方平安。唐王朝国库拨银50万两修建越王楼,李贞亲自督工。其初衷之一是作为加强防御,更重要的是栽梧桐引凤凰,广招天下人才,带动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越王楼曾数度毁损,几经重建。唐末宋初,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仅剩越王台。
2001年越王楼恢复重建,重建的越王楼仍建造于龟山遗址,占地面积84.2亩,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底层东西长66米,南北宽88米,主楼高99米,共15层。
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自唐越王楼修建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千古颂传的经典诗篇。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才华出众,而被先后封为汉王、越王。越王楼在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由李贞亲自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越王楼的修建先后历时3年,耗银50万两,楼高10丈。
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这里是李贞处理政务的地方,实际也是当时的绵州州衙。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华丽的图案,展现出一幅雍容的皇家气派景象。踏上楼梯,攀至顶层,据诗文记载,可北望剑门,72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滔滔涪江流经楼下,水面宽约6丈,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为当时绵州胜景。楼建成之后,李贞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剩余款项在此建了一座望江楼。
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怎么描写充满威严的宫殿1.故宫,好个气派的宫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器宇轩昂,肃穆庄严。宛如一部雄壮的史诗令人心潮澎湃,又如一部宏伟的民族交响乐让人荡气回肠。
2.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米,东西米,南北米,面积约多平方米。
3.故宫这座古老的紫禁城,更是富丽堂皇,举世无双。
4.金水桥全由名贵汉白玉制成,造形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的嬉戏;有的则张牙舞爪的玩。总之金水桥的狮子真是变化万千。站在美丽的金水桥上凭栏远眺,望见了巍峨雄伟的紫禁城,使我开阔了眼界,这座金水桥,使故宫的景色越发突出,更加优美。
圆明园最大的一颗宝石圆明园曾经拥有众多珍贵的宝石和珠宝,其中最大的一颗宝石是著名的“巨大琥珀”。
这颗巨大琥珀又称为“聚宝盆”,重达约2.5吨,长约了7.7米。它是由一整块波罗的海琥珀雕刻而成,雕刻于清朝康熙年间。巨大琥珀的雕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景致,包括了建筑、人物、花卉、鱼虫等细致的纹饰。
然而,遗憾的是,圆明园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火烧,巨大琥珀也无一幸免,被烧毁殆尽。如今,关于巨大琥珀的雕刻和细节,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部分残片的描述来了解。
宝石是“火运石”。
火运石是一块产自苏州的大青石,重约150吨,因石质粗细适中,颜色青灰,适合雕琢,故被选为宝石。这块石头被放置在安佑宫的“宝器三圣”旁,借以展示皇家气派。然而,目前尚未找到关于火运石的准确下落,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是否仍然存在于圆明园的遗址中。
关于圆明园最大的一颗宝石,是我在大水法旁边的方殿后面的九层宝塔的正中心,塔高约3米,宝塔的四面有四个佛像,形态逼真。在宝塔的中央圆台上,放着一块直径约45厘米的宝石,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黑蛮玉”。
这块宝石呈椭圆形,颜色为深蓝色,上面有一些金黄色的斑点。它有一些透明,可以透过它看到后面的东西。据史料记载,这块宝石是明代的珍品,也是圆明园中最珍贵的宝石之一。在清朝时期,它被运到了紫禁城,后来又落到了英法联军的手中,最终被运到了欧洲。这块宝石是中国古代的瑰宝之一,也是圆明园中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