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制度最早建立于什么时候 汉代州的来历。州的长官称什么

目录导航:

  1. 刺史制度最早建立于什么时候
  2. 汉代州的来历。州的长官称什么
  3. 刺史一职开始于何时
刺史制度最早建立于什么时候

刺史始设于汉文帝时期,其职权强化于汉武帝时期,强化刺史职能是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

刺史制度是汉朝对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并由中央在各郡派驻一名监察御史,地位等同于郡守。西汉承袭了这一制度,不过监察御史往往和地方郡守勾结在一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州,设立刺史,由皇帝选派亲信担任,到地方监察郡守和王国。刺史是六百石的品秩,而郡守和王国丞相秩两千石。这就是皇帝高明的地方,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官,让他们互相牵制。郡守和王国丞相比刺史品秩高,但刺史是皇上钦差,口含天宪,出纳王命。他们互相都能拿住对方,我掐住你脖子你拉住我腰带,谁也不敢造次。如果刺史的品秩高于郡守和王国丞相了,那就成了他们的上级,地方就没法牵制了。

这种办法,历代帝王经常使用,玩得炉火纯青。但到了东汉,朝廷没有认真领会老祖宗的苦心孤诣,给刺史增加了行政权和军权,刺史正式成为州的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成州郡县三级,刺史变成了郡守的上级,这就为汉末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郡有好几十个,郡守不具备割据的能力,州就十三个,地盘太大了,具备了同中央叫板的实力。

刺史制度最早建立于西汉时期。
因为在西汉初年,由于国土广阔,地方官员难以直接掌控,因此设立了刺史制度,让刺史负责一定区域内的治理和监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的漫长岁月,刺史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刺史制度在各个朝代中的实行情况不尽相同,有些朝代的刺史实际上具有军事、财政等多重职能,而有些朝代的刺史则只是纯粹的地方行政官员。

汉代州的来历。州的长官称什么

州的来历: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刺史一职开始于何时

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