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陵寝 东汉帝陵分布

目录导航:

  1. 刘秀陵寝
  2. 东汉帝陵分布
  3. 刘秀陵墓
刘秀陵寝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墓,当地人称“汉陵”,俗称“刘秀坟”。始建于公元50年的汉光武帝陵,整体由神道、陵园、祠院三部分组成。

“汉陵”南依连绵起伏的邙山,北邻波涛滚滚的黄河,可谓是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墓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肃穆威严,神道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可谓天下奇观。陵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夯土丘状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间,高17.83米、周长487米。

东汉帝陵分布

中国东汉皇陵

位于河南洛阳偃师的陵寝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刘秀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

2018年4月10日,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员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

刘秀陵墓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区白鹤镇铁榭村。

汉光武帝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2020年2月,为感谢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景区自恢复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工作者凭医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等相关工作证件实行免费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