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世说新语必考知识点 东晋历史中考政治

目录导航:

  1. 中考世说新语必考知识点
  2. 东晋的社会背景与状况
  3. 东晋的兴亡的政治特点
  4. 东晋时代风貌概括
  5. 东晋的建立和灭亡
  6. 东晋政治措施
中考世说新语必考知识点

世说新语的考点有以下几个重点知识。

1. 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所撰的一部笔记体散文集,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典故、轶事和谈论,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2. 考生需要了解世说新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解读作者的观点。

3. 需要熟悉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和引用,这些典故和引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和语言的考题中,比如考察对典故的理解、引用的用法等。

4. 考生还需要关注世说新语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包括各个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5. 此外,还需要对世说新语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

总之,世说新语的考点重点知识包括作者和背景、典故和引用、文化社会背景、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东晋的社会背景与状况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东晋十六国则成为了旧时代的代名词。

东晋的兴亡的政治特点

门阀政治。

权臣掌握着大权却又不能取司马而代之,皇权就像是一个不倒翁来回晃荡却不倒下。

从司马睿开始的东晋每一个皇帝都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政权,而由一两个权臣代理。而且权臣的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受到来自朝廷其他官员的制约,即使是这种君主无权,重臣掌权且受到朝廷制约的政权模式

东晋时代风貌概括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的建立和灭亡

建兴五年(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亡于公元420年,历时一百零三年,共历十一位皇帝,即: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西晋灭亡后,宗室琅琊王司马睿逃往江南,在当地名士王敦、王导兄弟的拥护下,登基称帝,仍以晋为国号,定都建康,史称东晋,时称后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经济尚且发达,绘画、书法等文化创作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涌现出了谢灵运、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

东晋自立国以来,皇权就十分微弱,初期有王敦掌权,末期有桓温专政,且叛乱频发,但也有王导、谢安等能臣忠于晋室,为东晋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东晋时期最经典的军事例子就是“淝水之战”,以少量兵力成功抵挡住前秦大军的进攻,并使前秦迅速瓦解灭亡,这得益于宰相谢安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晋帝司马曜的支持。

东晋末年,刘裕以累立军功崛起于东晋政治舞台,废晋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为宋,东晋遂亡。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內迁,形成“五胡乱华”,局面,建都洛阳的西晋统治瓦解。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新建立晋朝,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族也建立十六个政权,也称“五胡十六国”。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黜晋安帝,建立刘宋政权,晋朝灭亡。

东晋政治措施

统治阶层

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