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属于哪个朝代 三国蜀汉多少年历史

目录导航:

  1. 三国属于哪个朝代
  2. 三国真实历史讲解
  3. 三国时期历史
  4. 蜀汉三国城历史文化
  5. 三国里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在历史上会存在吗
三国属于哪个朝代

三国起于东汉末年,終于西晋建立。

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起义被剿灭之后各地方势力开始军阀割据,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先后存在有三个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东吴。曹魏政权建立于220年,蜀汉政权建立于221年,东吴政权建立于229年。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三国演义分前后三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在东汉末年,主要是各诸侯群雄争霸,后逐渐稳定大致三分。

第二阶段,是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这一时期的正统王朝有分歧,大部分历史学家以魏为正统,以魏代汉,不过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不少人也认为蜀汉才是正统。

个人认为魏更像正统王朝,后来晋代魏也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阶段是晋代魏,晋朝是公认的正统王朝,所以三国演义是从 东汉——魏——西晋,横跨三朝!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先后存在有三个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东吴。曹魏政权建立于220年,蜀汉政权建立于221年,东吴政权建立于229年。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三国是哪个朝代 三国是哪个朝代写的

《三国演义》的介绍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一般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等等。

三国不属于哪个朝代,是东汉与西晋之间一段分裂的历史时期。主要由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组成。三国时期起止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到280年结束。广义一般认为从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280年结束。

三国真实历史讲解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晋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有说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持续60年。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黄巾之乱动摇东汉统治,引发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天灾加人祸压的百姓喘不过气。

张角凭借自身医术救治百姓,并创立太平道教,用宗教笼络人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有很多喝了张角的药水治好疾病的,纷纷加入太平道教。太平道教快速发展起来,散落在全国的教众有几十万人。张角将教众统一起来,为起义做准备,意图推翻汉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184年,逢大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而朝廷税赋不减。加上朝廷卖官爵,致使官吏腐败,大肆搜刮百姓。官逼民反,张角与信众相约造反,起义军头绑黄巾,因此称“黄巾起义”。起义军烧毁官府,四处劫掠,一个月内,起义军就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汉朝共设十三个郡)。一时之间,州郡失守,官吏逃亡,东汉中央政府震惊。

汉灵帝闻讯急忙调兵遣将与张角军周旋,有大将军何进、名将皇甫嵩、朱儁、孙坚等人,但初战汉军并未成功,黄巾军势如破竹。后来皇甫嵩被围,用火攻击黄巾军,使黄巾军大乱,恰逢曹操赶来援助,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黄巾军数万人,汉军大胜。经过10个月的激战,黄巾起义才被平息。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浪潮已经掀起,接连的起义使汉室朝廷疲于应对,汉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

188年,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为了快速平定叛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实力进剿起义军。

汉灵帝下放权力的政策,导致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朝廷无力约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为三国拉开了序幕。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

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皇子辩继位,史称东汉后少帝。刘辩年幼,其母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掌权。

汉灵帝去世之初,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何进,改立刘辩的弟弟刘协。刘辩继位后,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除去十常侍,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召凉州董卓带兵入京,迫使何太后同意。宦官们先发制人,杀死何进。何进的部下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兵入宫杀宦官,张让等人挟持刘辩和何太后等人出宫避乱。董卓打听到少帝在北芒山,急忙率兵前往,立下救驾大功。何进的余部都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时期历史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形势图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蜀汉三国城历史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三国里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在历史上会存在吗

魏蜀吴三分天下是历史之必然。北方、南方和西南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板块,这三者之间的连通性不强,在那个年代易产生割据势力。在一方势力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分裂割据与多政权并立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不以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与否为转移。

其次是蜀国政权为何能够存在,这与诸葛亮的关系大吗?蜀地割据自立是有历史传统的。古语有言:“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西汉末年就有蜀地大族公孙氏跃马而称帝。所以说没有刘备的蜀汉政权还会有其他的人割据自立。诸葛亮与其中的作用何在呢?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并非是不可取代的,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言,诸葛亮长于治略,短于兵事。可见他是类似于萧何那样的内政型人才,作用是有限的。其个人对当时的局势未必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三分天下并非诸葛氏一家之言,曹操和孙权阵营中也有谋士提出。所以说即使没有诸葛亮,三国照样存在,蜀国照样存在,只是没有了诸葛亮的光辉与灿烂,可能三国历史也会因此而大失其色吧!

先造死,后造生。没有主角戏怎么演?人都是因缘来住世,没有缘分也碰不到,想躲也躲不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也不会出现曹操和孙权了,这是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局,天意谁能改变?你还是我?一切都是该着,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别怨天,也别忧人。点背不能怪社会,命苦不能怪政府,对吧?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的人生其实是一团乱麻。先是投奔老朋友公孙瓒,又转而依附徐州牧陶谦,后又分别转投曹操、袁绍,最后终于在荆州牧刘表那儿站稳脚跟。在汉末的乱世里,刘备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几经颠扑。进,得地不能守;退,妻儿不能护。惶惶去丧家之犬,那种感觉,迷惘而绝望。

直到遇到诸葛亮,聆听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刘备才算如黑夜里看见明灯,直到自己往哪儿去,后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更是如鱼得水。没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全力辅佐,纵然刘备天纵之才,想要开国恐怕也难!不过,刘备这个人生来不甘人下,处逆境而百折不挠,笼络人心的手段又那么高明,想必结果也不会太差!

如果三国缺少了诸葛亮,这段历史将会黯然失色,也不会有三分鼎足而立的蜀国出现。也许刘备真的会远遁山林,销声匿迹,历史上籍籍无名。那些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也将会无用武之地。唐诗宋词里的哪些经典名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也不会问世流传。刘备虽为帝室之胄,但,未得诸葛亮前,东西奔走,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戚然仓惶。兵不满五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屈身刘表,又不受重用。自茅庐三顾,如鱼得水,隆中对初定三分天下,受命于危难之中,游说东吴联合抗曹,取荊州,克长沙建立基业。取成都,收汉中大业遂成。每一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都离不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主若不是诸葛亮辅佐,那能延续到四十多年的政权。因此说,离开了诸葛亮,就不会有蜀国。

没有诸葛亮还有其他人,诸葛亮是被罗贯中极度美化的,除去演义中那些不属于诸葛亮的著名战役,诸葛亮还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再看刘备托孤,文托付于诸葛亮,武托付于李严,说明什么?诸葛亮类似于我国的周总理,属于政治家,庞统,法证不死,刘备有问鼎天下的可能,两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谋士,他们出征,后方有诸葛亮,刘巴坐镇,完全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