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寒门出贵子的人物
- 勇毅力行的少数民族名人事迹
- 请问河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
朱元璋。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帝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古代寒门贵子的代表人物有刘邦、朱元璋、陈平、匡衡、韩愈等。另外,晋代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还有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都是出名的贫乏子弟,读书种子。
唐朝的马周,汉朝的朱买臣,也是寒门子弟,甚至司马相如,卓文君追他的时候也很穷,穿着犊鼻裤卖酒。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不好的名将。他们俩都是平阳公主的家奴。为了伴随公主狩猎的需要,两人都练习了弓马熟练的本领。之后,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喜欢,被选为宫中的妃子。卫青的地位开始变化,弟弟凭姐贵,进入长安成为宫殿的小官员。
但是,天有意外风云,卫青的状况刚好好好转就被卷入宫廷的争斗中,差点丧命。但是,随着卫子夫越来越受欢迎,卫青的地位也在上升。武帝在与他的接触中发现这个人不仅弓马熟练,而且很坚定,以他为将的想法萌生了。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大举入侵,焚烧上谷等地。武帝决定组织反击,派宿将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和年轻卫青分别骑兵1万人,分道攻击匈奴。结果,其他人都折兵,只有卫青胜利回来了。
常言道,自古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寒门子弟,没有父母财富和地位的帮助,不得不靠着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很多寒门子弟会遭遇许多困难,但是也有可能遇到贵人。
第1位诗人,李义琛。李义琛是初唐年间的人,他与弟弟李义琰家境贫苦,只好到姑姑家里寻求生计。姑姑家里也不富裕,还有一个表弟叫上德,与李家兄弟年纪相仿。
第2位诗人,王播。王播是中晚唐时候的人物,他是唐穆宗时期的宰相,可谓权倾朝野。可是,王播小时候却非常贫穷。
因为穷得叮当响,所以王播只能跑到扬州惠照寺木兰院去混饭吃。和尚们也是嫌贫爱富,前几天还能忍耐王播的蹭饭,过几天就忍耐不住了。
所以和尚们想了一个计策。惠照寺的规矩是,寺里钟声响了,代表食堂开饭了。为了赶走王播,和尚们吃完饭后,才敲响寺里的大钟。
王播埋头读书,全靠钟声才知道吃饭的时间。结果现在钟声响起来,王播去食堂,才发现食堂里根本没有饭了。王播无可奈何,只好黯然离开。
后来,王播科举高中,成为了大官。因缘际会,在24年之后,王播成为了镇守扬州的节度使。他想起过去的寒酸经历,于是回到了惠照寺。
第3位诗人,韦昭度。韦昭度是晚唐时期的宰相,他小时候家里也很穷,也选择到寺庙里混饭吃。
但是韦昭度的遭遇与王播是截然不同的。王播在寺庙里受到了欺负和白眼,但是韦昭度却得到了和尚们的尊敬和器重。
原来,当时有位净光大师,擅长识别人才,他认为韦昭度是一个大才,所以平时里特别照顾韦昭度,不但带着韦昭度出去化缘,更经常资助韦昭度。
虽然韦昭度很穷,但是他却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温暖。所以,韦昭度得以健康成长,最后终于考上进士,成为了宰相,成为晚唐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勇毅力行的少数民族名人事迹我要讲述的是一位少数民族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是马本斋。马本斋是回族人,生于1901年,河北献县人,是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少年时代随父亲到东北,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军阀的统治,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很快沦陷,日寇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面对我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举起抗日大旗。他的队伍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名声大振,他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马本斋的母亲是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1941年秋,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敌人威逼马母,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但马母坚贞不屈,痛斥日军的罪行,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并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最后光荣牺牲。
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他是一位真正人民英雄。
请问河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岳飞,(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和民族英雄。
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编辑文集传世。其中一段,“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毫无疑问,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事业最繁荣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杂剧,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元前期杂剧作家最著名的是关汉卿、王实甫。他们又分别代表本色和文采两个流派。与关汉卿同属本色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高文秀,写有众多的水浒戏和历史戏,如《双献功》;康进之,他的《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里最优秀的作品;纪君祥,以《赵氏孤儿》闻名于世;杨显之,代表作是《潇湘雨》;石君宝,擅长写家庭问题剧,代表作是(秋胡戏妻》。与王实甫同属文采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白朴,他的作品极富文采,却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清丽,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他的《汉宫秋》是元前期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尚仲贤,代表作是《柳毅传书》;李好古,代表作是《张生煮海》
元代中叶以后,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北方快,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今北京)转移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这个时期不仅作家、作品的数量不能跟前期相比,且作品的思想、艺术都较前期逊色。主要杂剧作家有:郑光祖,写有大量的历史剧,代表是爱情剧《倩女离魂》;宫天挺,代表作是《范张鸡黍》;秦简夫,代表作是《东堂老》;乔吉,代表作是《两世姻缘》;萧德祥,代表作是《杀狗劝夫》等。
元代有杂剧名家二百多人,最负盛名的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五人,前四人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谱之杂剧约五百余种,今存一百六十三种。
关汉卿
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生卒年不详,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其作品有六十四种,今存十四种及残曲三种。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马致远(1250年-1321年)
大都人(北京),另一说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所做杂剧十七种,今存七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郑光祖
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作品有十五种,今存四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白朴(1226年-约1306年)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作品十五种,今存仅两种,《梧桐雨》是其代表作。
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作品十四种,今存三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专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是由院本和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成。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至终。
在形式上,采用分"本"、分"折"的方式,多为一、二本,每本有其独立性,篇幅较短,多为四折,有的另加楔子为五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
元杂剧的作者多为北方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以及白朴、郑光祖、高明等等。
关汉卿,号已斋叟。生于金代,为人倜傥不羁,滑稽多智,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活动,是玉京书会(当时民间杂剧创作团体)的领导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关、郑、白、马“,又称为元曲四大家。其还能粉墨登场,亲自参加演出。是我国戏剧的奠基人。创作戏曲六十三种,今存有《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陈母教子》等十五种。
王实甫,创作杂剧十四种,今存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有《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残曲。
相传他作《西厢记》时构思甚苦,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时,竟以思竭倒地而亡!后由关汉卿续作第五本方成足本。(此乃传说,并无实证。)
马致远,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及与他人合作的《黄粱梦》等。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景物萧瑟,意境苍凉,情景交融,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有杂剧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三战吕布》、《周公摄政》等五种。题材多为历史故事,但其以爱情剧作的艺术成就最高。受王实甫影响较深,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乃至情节安排和具体的描写上,时有承袭的痕迹。
高明,实乃元末明初的戏曲作者。其所作《琵琶记》,取材于民间传说《赵贞女》,写赵五娘与蔡伯喈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朴,实乃金末元初的剧作家。创作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等。
作为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元代戏曲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张国宾、高文秀等。
1、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同是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作品:《闺怨佳人拜月亭》、《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等。
2、郑光祖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作品:《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等。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 作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4、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作品:《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5、张国宾,元代戏曲作家,演员。名一作张国宝,艺名喜时营(营一作"丰")。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载张国宾曾任教坊勾管(据《元史·百官志》,教坊司所属有"管勾"官,"勾管"或误)。 作品:《薛仁贵荣归故里》、《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