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开国名人 西汉名臣指什么生肖人物

目录导航:

  1. 任姓开国名人
  2. 王羲之小时候家境情况
  3. 赵匡胤是伯益后裔吗
  4.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
  5. 杜氏古代和近代的名人
  6. 汉秦名臣
任姓开国名人

任延:(生卒年不详):字长孙,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

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后汉书》载《任延善政》:显宗拜颍川太守。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初为沛县狱吏,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王羲之小时候家境情况

王羲之出身于琅玡(今山东临沂)王氏,这在当时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

羲之的伯父王导、族伯王敦,在东晋政权初立时期立下很大功劳,王导被尊称为“仲父”,而王敦更是控制朝政,甚至两度拥兵欲废晋自立。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琅玡王氏在当时的地位。

出生于这样一个世家大族,王羲之自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感受着那种精致文雅情调的浸润濡染。

王羲之七岁学书,当时的老师除了叔父王廙,还有家族中的其他长辈,他的父母也给了他很多指点。年龄稍长,家人又为他请了另一位老师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可以说,羲之学书,一开始就 是取法乎上,所接触的是当时水平最高的老师、所目见的也是前代最优秀的作品,这种高层次的书法启蒙,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曾任丹阳和淮南太守,是个颇有见识和政治影响力的人。可惜天不假年,就在永嘉南渡前后,王旷不幸去世了。那时王羲之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少年丧父,是人生一大不幸,但这种不幸往往也会使人成熟。王羲之天赋聪敏,又受过极好的教育,父亲的去世让他迅速成熟起来。据说羲之少时“讷于言,人未之奇”。十几岁时,他去见吏部尚书周顗,并参加了周家的一次宴会。周顗位高权重,阅人无数,却惊异地发觉王家的这个孩子很不一般。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曾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中的“王谢”就指东晋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

而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这在当时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也称王羲之为王右军。


琅琊王氏的先祖,可追溯到汉代名臣谏议大夫王吉,至汉末魏晋时期,王氏已成为当时豪族。王羲之曾祖辈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王祥,他就是《二十四孝》中“剖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西晋开国的元老之一。其他的族人如王戎、王衍等,都曾官至高位,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到了东晋,琅玡王氏与司马氏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起家时为琅琊王,与王氏家族代表人物王导、王旷(羲之父)是姨表兄弟,两家世代联姻,关系非常密切。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光荣地成了晋室的守护神。

羲之的伯父王导、族伯王敦,在东晋政权初立时期立下很大功劳,王导被尊称为“仲父”,而王敦更是控制朝政,甚至两度拥兵欲废晋自立,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赵匡胤是伯益后裔吗

不是

赵匡胤的家世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依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伯益,赵伯益。二是依据《史记·赵世家》上书神宗皇帝,把赵宋皇室上推至春秋末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三是将赵氏家族的远祖上溯到西汉的名臣赵广汉。宋代官修的《会要》和《国史》中都记载并认可了这种说法。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

1、卫青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

2、周亚夫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

3、程不识 程不识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别称“不败将军”。担任山西太守,长乐卫尉。与李广齐名。其主要成就为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生平未尝败绩。

4、李广 (?-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5、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将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孙。

杜氏古代和近代的名人

杜根,汉代名臣,因为进谏邓太后专权而受害,被装在麻袋里乱棍打死,还好执行者因为同情他而手下留情,他在麻袋里装死三天,眼睛都生了蛆,邓太后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扔了。后来隐姓埋名。邓太后失势后重新回到朝廷。谭嗣同的狱中诗“忍死须臾待杜根”说的就是他。

杜预,西晋名将,与东吴统帅陆逊在荆州对峙。他主张伐吴。

杜如晦,唐代名相,与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是凌烟阁名臣之一。

杜甫,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因为写的诗反映现实(现实主义大诗人嘛),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等,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多了。

杜牧,晚唐大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松,晚明名将,在与后金努尔哈赤作战的萨尔浒之战中阵亡殉国。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晚清官员,咸丰皇帝老师。

杜重远,吉林人,民国爱国实业家,也是一位报业巨子,积极主张抗日。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

杜聿明,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曾经率部入缅作战,还曾取得昆仑关大捷等对日作战胜利。1949年初在淮海战役被我军俘虏,后来被关进战犯管理所,后来被特赦。

杜义德,共和国开国中将。(如图)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 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琼。清代有诗人杜濬,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 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汉秦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