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登瓮的瓮是什么意思 东汉时期陶院落历史信息

目录导航:

  1. 一儿登瓮的瓮是什么意思
  2. 陶侃搬砖典故
一儿登瓮的瓮是什么意思

站在大瓮上面。

“一儿登瓮”出自阿鲁图《宋史·司马光传》 。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想到办法要马上实施。

扩展资料: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司马光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陶侃搬砖典故

晋朝有名的陶侃将军,在平定了苏竣之乱以后,因功封了大官,过起了文官似的生活。日子一久,陶侃觉得不能像这样养尊处优,把身体都荒废了。于是开始每天做两次他自己设计的独特运动:早晨把一百块砖从屋内搬到院子里,晚上又把一百块砖搬回屋内。陶侃这样持之以恒地每天搬砖的动作,邻居看在眼里,觉得他好像在做虚功。于是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要这样辛苦地搬砖?陶侃说:“我刚刚在中原打完了仗,过后却过着优逸的生活。不这样做的话,以后再要打仗恐怕就很难胜任了。”

别人看陶侃搬砖,以为他搬得很辛苦,其实对他来说,搬砖是件很快乐的事情。那是因为他是自发自动地去做,而且了解搬砖对心性和身体的种种好处。如果有人罚你每天也像陶侃那样搬砖,自动变成被动,同样搬砖而心情不同,你也许会觉得苦不堪言。“搬砖”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对陶侃来说,他是一个武将,不愿闲暇太多,所以利用“搬砖”来填充空闲时间和锻炼体力。每天把一百块砖搬进搬出是很好的运动,同时也是对毅力的锻炼,如果你也和陶侃做同样的事情,便会有同样的好处。

很多人都把“辛苦”与“痛苦”混为一谈,其实辛苦过后你看到的是快乐的成果,而且辛苦与快乐是成正比的。看得见的苦事常常都是身体的苦,而好处在后头。至于心里的苦或乐,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了。而心里的苦与乐,也正是“束缚”与“自由”的分野。当你觉得不得不做,于是你感到“束缚”而觉得痛苦;但当你自发自动地做一件事,就会感到“自由”而觉得快乐。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同样也像陶侃那样自发自动地去搬砖,但是你没有陶侃的毅力,大概做了三天就不做了。如果有人罚你做,就把它当成是“天命”代替你原本软弱的意志力,况且,你得到的好处也和陶侃相同。你需要做的,只是改变一下想法,何乐而不为呢?

苦与乐、束缚与自由,常常都存在与人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