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吕洞宾的师傅叫什么
- 文者贯道之器也含义
- 蒙学教材的种类及特点
- 昌黎先生集原文及译文
吕洞宾师傅钟离权
姓钟离,生卒年约(公元168.农历7月27日-256)东汉、魏晋时期人物,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引至贵州赤水二郎坝修道于飞仙崖飞升。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钟离权(也就是汉钟离)。
吕岩(796年5月-?) ,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 ,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 ,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师事钟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
钟离权
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 钟离权。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者贯道之器也含义答:《文者,贯道之器也。》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古文真宝》名言名句
《文者,贯道之器也。》译文如下:
(序类李汉“集昌黎文序”)
文章是贯通道理的工具。只是一种手段,把无形的道理,转换为文采,表露于外在,使玄奥的道理具体化。所以应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
文者,贯道之器也”,指文章是承载道理的形式。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汉的《序》一文。李汉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门生,“文以贯道”正是韩愈的主张。到了宋代,又被理学家周敦颐发展完善成“文以载道”的文艺理论观点,影响至今。
总之,“文以贯道”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此次《人民日报》一天之内三次引用,可见其对我们现今的新闻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蒙学教材的种类及特点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教材,集识字、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一体,如“三、百、千”; 道德训诫教材,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 历史知识类教材,如唐李翰的《蒙求》等; 诗歌写作类教材,如朱熹《训蒙诗》、《千家诗》以及各种韵类、对类教材等; 名物常识类教材,如宋方逢臣的《名物蒙求》等;女学类教材,如《女儿经》等。
流传最广的是“三、百、千”。传统启蒙教材编写最为成功之处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少年儿童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些教材通俗易懂、短小精炼,易记、易读、易诵。
特点:
① 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② 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
③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④ 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史游)种类包括
①识字教学教材
②伦理道德教材
③历史教学教材
④诗歌教学教材
⑤综合知识教学教材;
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三字经》等;其特点为
①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②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
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④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及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存在,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学教材的编辑内容和编纂形式是较为丰富多彩的,历代蒙学教材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各类蒙学教材都是集识字求知修身与等于一体的读写范本,总体看是向着文史哲诸方面综合性发展的。
孙树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分为五类:一,识字教育类,教材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伦理道德类,教材有太公家教,名贤集,二十四孝增广贤文等;三,历史教育类,如蒙求,历代蒙求,叙古千字文,幼学须知,龙文鞭影等;四,诗歌教育类教材,有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发蒙等;五,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如名物蒙求等。
蒙学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内容知识的丰富性;二,编排形式的适应性。三,合辙押韵的音乐性;四,教材类型的多样性。五,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基于经验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奠定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石。我国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学教材是童蒙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深深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母语文化,中国传统语文教材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简介一些常见的传统蒙学教材:
1.《蒙求》蒙求是隋唐五代时期编纂质量最好的蒙学教材,作者为唐代李汉,书蒙求书名取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意,全篇596句,用典50 592个,共2384字。裁对公整,协以音韵,应可謂参之声律,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蒙求成书后,因编排新颖和内容丰富等特点而广为社会接受,蒙童在意趣盎然中熟读成诵学习效果好,并流传通行久,流播远广。
昌黎先生集原文及译文《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官员韩愈的文集,共有22卷,包括诗、赋、文、书法等。其中,以其文学成就最为著名,其文风豪放、气魄宏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被誉为“韩文之昌黎体”。
以下是其中一段译文:
《原道》
道在天地之间,德在心灵之内。欲知天地之道,须知心灵之德。故君子必慎其所居,恐失道而损其德。君子之居也,礼乐之居也,故君子必慎其所居。
“原道”一篇,主张道德合一,强调修身以治国,是韩愈思想体系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以下是《昌黎先生集》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译文:
> 我年轻时家住在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碰腔家,笑腔衫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圆敬边,非常可爱。这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被称为时文,能者就能取得科第和名声来夸耀当世之人。而我刚刚考中进士准备担任朝廷官员。我把精力都放在学习礼部诗赋上。十七岁时在州府参加考试被主考官除名了。于是我取出自己所收藏的韩愈的文章重新阅读了一遍,便感叹地说:“读书人应该做到这样就行了!”因为我奇怪当时人们为什么不推崇韩愈的文章呢?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时间去学习这些文章。只能时常在心里想起这件事情。我认为自己刚刚考中进士以便养家糊口。一旦有了官职后就会尽力去研究这些文章并实现自己年轻时的志愿。”
《昌黎先生集》序
唐·李汉
① 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易》繇爻象,《春秋》书事,《诗》咏歌,《书》《礼》剔其伪,皆深矣乎!秦汉已前,其气浑然;迨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靡;司马氏已来,规范荡悉;谓《易》已下为古文,剽掠僭①窃为工耳!文与道蓁塞,固然莫知也。
② 先生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兄卒,鞠于嫂氏,辛勤来归。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言;比壮,经书通念晓析,酷排释氏,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汗澜卓踔②,渊泫澄深,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铿然而韶钧鸣。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洞视万古,悯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志益坚,终而翕然③随以定。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④者矣!
③ 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汉,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辞、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
注释:①僭:越分 ②卓踔:高远 ③翕然:和顺 ④常:一般、普通、平常
22.文中“昌黎”是指韩愈的。(1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认为文坛上先秦典范的古文已经逐渐消失。
B.李汉认为《易》以后的古文是把抄袭掠夺越分窃取当作精巧。
C.曹氏父子认为文坛上先秦典范的古文已经逐渐消失。
D.韩愈认为《易》以后的古文是把抄袭掠夺越分窃取当作精巧。
2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写“时人”种种神态的作用。(3分)
25.作者写第③段的意图是。(2分)
26.简述作者对韩愈文章特点和文学成就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