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都是哪 元朝人是哪个国家的人物

目录导航:

  1. 元代中都是哪
  2. 元朝十大名医
  3. 元朝政治
  4. 元朝的起始时间和人物
  5. 元朝以什么著名
  6. 杨戬是元朝出生吗
  7. 元朝人分三六九等的历史起源
  8. 元代是诗还是词
元代中都是哪

中都位于河北张北县,处在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与元大都(北京)并称,始建于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文物专家认为,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军事、人物风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元朝十大名医

1危亦林,2与陈自明、3崔嘉彦、4严用和、5龚廷贤、6李梴、7龚居中、8喻昌、9黄宫绣、10谢星焕

1危亦林,2陈自明、3崔嘉彦、4严用和、5龚廷贤、6李梴、7龚居中、8喻昌、9黄宫绣、10谢星焕列为元朝历史上十大名医。较为突出的是危亦林。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

元朝政治

政治:建立国家机构和中央官制,确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统治。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管理行政和军事;设御史台监察地方。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和宣抚使,有效管辖地方。设立宣政院你管理西藏。

经济: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司管理农业,采取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发展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禁止军队占田和妨碍农时。

文化: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推行科举制度忽必烈的改革,推动了蒙古族向封建化转变,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元朝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代政治思想家在两种政治文化的冲突中,力主以中原传统政治文化取代塞外游牧政治文化,他们实际上扮演了中原传统政治思想在元代的传人的角色。元代政治思想对推动蒙古族彻底封建化,保全中原传统封建文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结束割据局面,实现空前统一。

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二、把西藏、台湾纳入管辖。

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三、废三省,实行一省制。

元朝的起始时间和人物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孛儿只斤·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元朝以什么著名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家喻户晓的人物!还有就是当时的中国领土是历代最大的!元朝的蒙古铁骑
2 开创行省制度,首次对西 藏、台 湾进行直接统治
3 黄道婆
4 元曲 汤显祖 《牡丹亭》
5 元朝青花瓷,价值很高,存世很少。
6 元朝疆域历代中最大
7 元朝皇位更迭频繁,皇室兄弟内部夺权厉害

元朝军队人员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它的实力确实最强的没有之一,这从它对外战争就能够看出:

在中国国土蒙古先后攻克西夏、金和南宋。

西域方面,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成吉思汗四年到成吉思汗五年就让新疆东部的畏兀儿与伊犁河谷的哈剌鲁先后归顺。当金朝迁都并将要灭亡之际,中亚新兴大国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诃末时期崛起,该国讹答剌地方大臣海儿汗前后两次屠杀蒙古商队并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决心发动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将哲别杀死占领西辽并称辽帝的屈出律,攻占塔里木地区,史称蒙古攻西辽之战。成吉思汗十四年六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主力军十万西征花剌子模。由于沙阿摩诃末抵挡不了蒙军攻势,畏惧而逃,在屠杀掉花剌子模的40个城镇之后,花剌子模也于成吉思汗十六年亡国。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别追杀摩诃末,摩诃末最后死于里海。其子札兰丁于八鲁湾战役英勇抗敌,最后南逃印度,并于成吉思汗十九年复国于大不里士。

元朝以戏曲著名。

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国家,汉人地位比较低,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没有统治汉族和治理非游牧民族的经验,国家表面上一片安定详和,但私底下的民族矛盾一定很激烈,很多汉族文人想效仿前代,在仕途上有发展是相当难,多数只能在政府中做个下层官吏,俸禄低,还受气。

所以多数文人离开了官场和仕途,转向民间和江湖,愁闷和才华无处安放,戏曲创造成了一个渠道。所以,元代的戏曲比较出名,而且含金量高。元朝有四大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随便拿出哪一个,都有叫得响的作品。

杨戬是元朝出生吗

杨戬不是元朝出生的,他是神话人物,最早记载于唐代。

俗称二郎神(灌口二郎)[174]、杨二郎,尊号清源妙道真君、二郎显圣真君、二郎大帝[5]、川主[6]、崇宁护国真君、道济鸿钧天尊[9]、惠民大帝君[11]、川王大帝护国佑民天尊、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

外表为特殊的三眼少年神,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神犬神鹰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

元朝人分三六九等的历史起源

“四人等制度”是元朝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为了强化蒙古人统治特权,分化、压迫作为主体的汉族,按照民族的不同和被蒙古征服的先后,将国民列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的措施。虽然关于这一制度的明文规定,一直未被发现,有些人便质疑此规定是否真实的在历史上存在过,可是如果从元朝的朝廷发布的一些诏令和文字来观察,都能清楚的看到这一制度的存在。

譬如,忽必烈执政的至元二年,朝廷就规定各路执掌实权的达鲁花赤(即“掌印者)必须是蒙古人,而汉人只能担任总管,回回人则可以担任同知。再譬如,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执政的大德元年的四月,中书省、御史台提出,要求各道的廉访司必须选择蒙古人为使,如果蒙古人出缺,则要由出身高贵的色目人子孙担任。

“四等人制度”中第一等是元朝的“国族”蒙古人,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

根据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所写的《史集·部族志》记载,蒙古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成吉思汗皇室出于共同祖先的尼鲁温蒙古人,有忙兀、兀鲁、泰赤乌、扎只剌等等二十个部落。另一部分是被称为迭列列斤的蒙古人,有弘吉剌、亦乞烈思、兀良合等十来个部落。此外,元朝统治者也将塔塔儿、札剌亦儿、蔑儿乞、斡亦剌、克烈等部落视为蒙古人。

第二等的色目人,大致包括西北各民族、西域、欧洲人。

主要有畏吾儿、钦察、康里、阿速、唐兀、阿儿浑、回回以及吐蕃、乃蛮、汪古等。蒙古国建立后色目人的规定比较模糊,直到元成宗大德八年,朝廷专门规定色目人是:“除了汉儿、高丽、蛮子诸人外,俱系色目人”。“色目”一次来源于唐朝,意思为“各色各目”的意思,元朝统治者使用色目人,主要指的是种类繁多,有时候也指称为“诸国人”。色目人是元朝皇帝最得力的助手,常常在元朝政府充当重要的财经方面的官吏。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之为“汉儿”、“札忽歹”,指淮河以北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以及之前被蒙古征伐的云南、四川两个地区的居民。汉人包括的民族有汉族、女真、契丹、渤海、高丽。

第四等称之为南人,也被称之为“蛮子”、“囊加歹”、“新附人”等。“蛮子”一词,是否是元朝留下的旧俗,不清楚,想来或多或少有影响应该是不会错的。其实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种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为的故意分出三六九等,目的就是元朝统治者利用汉人制南人,以便分而治之。

元朝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

一、官(政府官员)。

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

三、僧(佛教僧侣)。

四、道(道教道士)。

五、医(医生)。

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

八、娼(妓女)。

九、儒(知识分子)。

四等人的划分

元朝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

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这也许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来源吧。

---元朝“三教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也有说人分十等,意思是人分贵贱。过去的说法是: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元代是诗还是词

元代其实是有诗歌的,因为宋金之后,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诗歌的成就并不是很高,加之在这之后诗歌缺乏创新,不论在内容题材上、亦或者艺术风格上都未能做出创新。

与之相比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的成就更高,是元代盛行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元代文人墨客智慧和精髓。

相比较而言,自然是盛行于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更广为人知,我们熟悉的就有元曲四大家,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马致远这些人物马上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更是烂熟于心,能自然而然的就念出来。而说到元诗四大家的话,想必我们的脑海里是一头雾水,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元代最具代表的诗人。

元代既不是词也不是诗,是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