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为什么晋朝承认魏朝的皇帝,而刘宋却不承认晋朝的皇帝
- 两晋朝皇帝顺序
- 东晋西晋同时存在吗
- 我国西晋第一代皇帝是谁
- 司马炎和司马迁是亲兄弟吗
- 西晋是司马懿的后代吗
- 为什么要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和南晋
刘宋没有不承认晋朝的皇帝,也没有不承认晋朝的法统,这从以下两点可以反映出来
1、刘宋开国是从东晋禅代而来,根据元熙二年(420)晋恭帝以司马德文名义所下的禅位诏书中有这么一段:
其中实际上说了刘宋的正统地位是从东汉到曹魏再到晋朝这样一路承袭而来,从这个意义上,刘宋是承认晋朝的皇帝的。
2、司马德文被从皇帝之位降封为零陵王,同年九月被刘裕派人杀死,同一时期还有不少司马氏家族的成员被刘裕杀掉,但是,刘裕封给东晋退位皇帝的零陵王与曹魏皇室后裔的陈留王都是刘宋的“二王三恪”成员,所谓“二王三恪”就是某个王朝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本朝所承继的统绪。刘裕把司马师家族所谓的“宗室之有才望者”都“诛翦”了之后,找了一个司马家族旁支的相对无能的人来继承零陵王的爵位,零陵王爵位一直延续到南齐,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刘宋同样是承认晋朝的皇帝的。
刘裕杀了司马德文,从此禅代之际必有杀戮,但是从制度的角度,刘宋官方还是承认晋朝的皇帝与晋朝的正统性的。
两晋朝皇帝顺序朝代 姓名 庙号(或谥号) 生卒年代(公元) 在位年代(公元)
西
晋 司马炎 武帝 236—290 265—290
司马衷 惠 帝 259—306 290—306
司马伦 赵 王 ?—301 301
司马炽 怀帝 284—313 306—313
司马邺 愍帝 270—318 313—316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290年—307年在位18年。
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07年—313年在位7年。
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00年——317年)313年—317年在位5年。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2年)318年—322年在位6年。
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322年—325年在位4年。
晋成帝司马衍(321年——342年)325年—342年在位18年。
晋康帝司马岳(322年——344年)342年—344年在位2年。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4]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皇帝排序表:
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
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7
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
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
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
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3
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5
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2
海西公(司马奕)公元366
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
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3
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7
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9
东晋西晋同时存在吗东晋和西晋不是同时存在的。西晋是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的,并最终统一了三国乱世。但因为司马炎立了傻儿子司马衷为皇帝接班人,导致西晋内部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皇族内部为了皇位自相残杀,使得西晋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导致五胡乱华,西晋最终也被匈奴人刘渊灭亡。而东晋是西晋灭亡后由南迁至长江以南的氏族拥立皇族司马睿建立的。所以东晋和西晋不是同时存在的。
不是同时存在。
先有西晋,才有东晋。
西晋(265-316)公元265年,魏国大臣
的孙子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魏蜀吴争了几十年最后天下落到司马氏手中,公元266年三国名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除魏帝建立西晋。不过这个西晋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过了51年就灭亡了,一共经历了五个皇帝。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司马氏家族内部相互争斗而爆发的混战,这段历史被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并且由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近三百年的内乱,五胡乱华就是西晋以后发生的。东晋是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东晋和西晋是不一样的。
西晋的第一代皇帝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晋朝开国皇帝。祖父是司马懿、伯父是司马师、父亲是司马昭,相继独断曹魏朝政,曹魏名存实亡。司马炎是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登基为帝,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而后改为“太康”。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我国西晋第一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在公元265年接受魏国皇帝禅让,改国号魏为晋(与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如出一辙)。追封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皇帝。公元280年,司马炎派杜预、王叡等等南下伐吴。吴国皇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一统天下。可惜司马炎临终前犯糊涂,立了晋惠帝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公元317年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首领刘渊南下灭亡了西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人。晋朝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265),拜相国,袭封晋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西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师的侄子,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承父祖之业,废除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建立晋朝。
登基之初,司马炎还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王。他发兵灭吴,结束了三国纷争的乱局,实现了中国的短暂统一。之后,他实行分封制,所托非人,而且骄奢淫逸,埋下了五胡乱华的祸患。
西晋的第一代皇帝是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咸宁五年(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葬峻阳陵。
司马炎和司马迁是亲兄弟吗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1]。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1]
西晋是司马懿的后代吗是的,整个晋朝都是司马家族的天下,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为帝,追封为晋高祖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为什么要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和南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西晋(公元265→公元316年)。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士族支持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晋,历史上称东晋。历史上为什么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南晋,因为南京大致位于洛阳东偏南,所以后人叫东晋,好似西汉东汉一样。例如杭州位于开封南偏东,所以后人叫北宋南宋。
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国号建立的时候都是全称,比如晋朝,都是称晋,晋朝。唯有后代历史学家为了区分,才不得不在前面加上南北、西东、前后。
比如西汉,在东汉时期,称为前汉,东汉成为后汉,有名的就是《后汉书》,后汉就是指的东汉。刘秀为了表面刘氏的正统,因而延续了国号。但实际上,东汉与西汉皇室的血脉差距很大了。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延续刘秀的做法,称呼自己的为汉朝,历史学家称季汉(拥汉派),蜀汉、蜀(拥魏派、拥吴派),一个朝代两种以上的称呼,流露出历史学家的政治态度。
历史上存在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到了东晋南北朝之后,为了延续这样的传统自然就会使用西晋、东晋的称呼。但是东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就是衣冠南渡,重点发展江表地区,就是现在的南方地区,导致,南方逐渐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
晋朝之前的关内、关外主要指函谷关。关中富庶,国家的重心就是关中地区。但是宋朝以后,关内关外就是指山海关,关东就是指山海关以东,关内就是指山海关以西。国家重心的转移,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的汉化,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才是称呼变化的根本原因。
隋唐时期,江南逐渐富庶,扬州的地位就是现在上海香港的地位,因而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就是到国家最富饶的地方去游玩。
两宋时期,南宋屹立不倒,比东晋坚强的原因,就是江南富庶,经济发展迅速,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
元明清时期,江南一直富庶,朱元璋反元,也是从江南起家,并定都在南京。和晚晴对抗的民国政府也是定都在南京。
六朝古都开始了江南的发展。造成国家朝代更迭的变化。
在朝代名前面加东西、南北,其目的有二:
其一,为了区分国号相同的政权
其二,为了划分同一政权的不同阶段
其区分依据是根据国都的位置,这没有疑义,但在国号前加“东、西”到加“南、北”的转变,其实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1,宋朝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天下统一的关键在于关中与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对抗,也就是东西对抗。
从国都来看,就是长安与洛阳的区别。比如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都是如此。
2,从宋朝开始,我国历经三次衣冠南渡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区。
从此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南北,从国都来看,就是北京和南京的对立。
3,而晋朝和宋朝便是这一转变的过渡。
晋朝之时,人们看待天下大势依然以东西而论,与长安和洛阳相似,东晋的国都建康(南京)在西晋国都洛阳的东面,“东”更能体现当时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史称东晋。
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是南北对峙,但当时能否统一天下依然取决于北方的东西对峙和最终融合,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在北不在南。
东西对峙决定天下大势的局面即使到了隋末依然没有改变,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关键是击败山东(太行山以东)的王世充和窦建德,而当时的南方并无真正可以对抗的政权。
但从宋朝开始则不同,南方已经从整体上超过了北方,统一天下之局变成了南北之争,所以即使临安也在开封的东面,但更在南面,“南”更能代表这一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称南宋,而非东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