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最小的是哪个 明朝最小的人物叫什么

目录导航:

  1. 明十三陵最小的是哪个
  2. 最小宣德炉特征
  3. 朱元璋最小的孙子
明十三陵最小的是哪个

景陵,明十三陵中规制最小的一座帝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墓。

景陵位于长陵右侧不远处。占地2.5万平方米,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孔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

规制小的原因:

1、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宣德遗诏曰:“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从俭约”,其父死时也是这样告诉他的,这也算是上行下效吧。

2、因景陵的地形狭小而决定的。即使经后世改造,景陵在十三陵中也是最小的。据史书记载:献陵最朴,景陵最小。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

而且残毁十分严重,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最小的是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残毁十分严重,现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景陵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陵寝,它也是十三陵中除了思陵以外规模最小的一座。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而且残毁十分严重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思陵。

明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

此陵原为皇贵妃田氏坟墓,在崇祯自缢后,由于没有预建寿宫,当地官员只得匆匆将其与皇后葬入田贵妃墓。清顺治年间,为笼络人心,清政府重新为崇祯帝举行丧葬礼仪,并扩建了坟园规制,将田贵妃坟园改为思陵,增置了享殿、围墙等地面建筑,并竖立石碑,至此皇陵规制大体完备。

最小宣德炉特征

明代宣德炉的特点是炉质细腻、其色内融、铜质精良。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朱元璋最小的孙子

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