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历史上的游姓名人
-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
- 五代十国饱受争议的人
- 苏轼一生做官履历
- 滕姓历史名人排名
- 古代朝中有姓马做官的呢
- 历史上的游姓名人
- 古代三代不得为官的法律规定
1、游吉
春秋,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2、游子远
春秋,祖籍左冯翊大荔县,前赵大司徒、车骑大将军。游子远虽非武将,但在战斗中体现的攻心之道、止杀之道却皆为兵法精髓。
3、游恭
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4、游复
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5、游明根
南北朝,字志远,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著有《皇明正音》。
游子远,东晋十六国时期赵国车骑大将军。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
5个。
1.游 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2. 游 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3.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4. 游明根,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5. 游似(?一1252年),游似字景仁,号克斋,南宋南充人(一说岳池人)。似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南宋宁宗嘉定14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为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又拜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
顾农在《博览群书》第11期上撰文说,扬州人对欧阳修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在这里当过郡守,所建之平山堂至今犹存,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其实欧阳修在扬州当地方官只有一年,到第二年就改任颖州(安徽阜阳)郡守了。现代官员最为看重的“政绩”,他在这里好像并没有建立多少,最有名的也就是修了这么一座平山堂。如此而已。
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口碑极好,过去我总以为这无非是他那“文章太守”的名声在起作用;最近读了黄进德先生所著《欧阳修评传》,才明白并非完全如此。
为官之道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
“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欧阳修的为官之道。
答:你好,欧阳修的为官之道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去其糟粕,不能醉生梦死,而要发扬其优点,与民同乐。
欧阳修为官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欧阳修强调官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自律性和自觉性,执行公务时能够一丝不苟地调查事实,尊重民主主义,政治正确,履行职责负责,实现责任的具体行动。
其次,欧阳修强调官员的忠诚性。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忠诚于神圣的朝廷和国家,反对腐败,抵制帮派活动,坚持国家利益,谨慎处理公务,实行正义,严肃认真,慎重审议。
最后,欧阳修强调官员的品德树立。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
以忠直谨慎为上道,不以功名发财为第一目的
此言意味着,欧阳修认为一个官员应该以廉洁勤勉为本,而不应该把功名利禄作为他为公职服务的唯一或首要的目的
因为,如果一个官员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私欲,那么他就会忽略公共利益,甚至可能会违背其职责
这是不负责任和危险的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也表明,一个官员应该注重品行及政治上的高水平,而不是仅仅在官场上发挥技巧
他还应该随时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五代十国最饱受争议的人物应该是历经冯道,老人家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五代十国最受争议的人冯道。
冯道本是布衣出身,家里没什么事里,也没有什么钱。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每天除了孝顺自己的父母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所以他也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而且因为书读的多,十里八乡也是属他最有才气。
在唐朝中后期,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掌控一地军政大事,权力非常的大。后来唐朝灭亡之后,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看中了冯道,于是冯道在刘守光的邀请之下出山做了官。不过后来刘守光被人打败了,于是冯道离开了幽州,逃往太原,来到了晋王李存勖的手下,担任掌书记。
当时李存勖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唐朝后期战乱不断,黄巢起义更是彻底摧毁了唐朝统治的根基,而唐朝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李存勖手中的骑兵。然而唐朝最终还是没能撑过黄巢起义的灾难,不久之后,朱全忠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于是在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也就是后来的后唐庄宗。此时在李存勖手下任职的冯道也升官成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李存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和伶人一起表演,所以他也非常宠信这些人,而不久之后,宦官干政,后唐出现动乱。李存勖听见了宦官的谗言,疏远了自己曾经的亲信,自己的大将军李嗣源也受到了猜忌。公元926年,国内出现叛乱,李存勖命令李嗣源前去讨伐,然而部队离开京城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哗变,一起拥立李嗣源成为皇帝,李嗣源在成为皇帝之后,提拔冯道为宰相。
李嗣源当皇帝没几天,就被后晋消灭了。后晋在消灭后唐之后,后晋的皇帝依然让冯道继续做宰相,这位皇帝可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此人就是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且担心做而皇帝的石敬瑭。石敬瑭的儿子非常有骨气,不愿意投降契丹,因此惹恼了契丹人。此时契丹非常的强大,所以一举消灭了后晋。
当时在后晋做宰相的冯道,静静地看着契丹人消灭了后晋,然后投靠了契丹人,成为了契丹人的大臣。后来后汉打败了契丹人,冯道又投靠了后汉。后汉皇帝不仅没有治他罪,反而让他做了当朝的太师。不久之后后周取代了后汉,此时冯道的官位已经是如日中天,而后周为了拉拢他,更是给他无人能比的官位,后周太师加中书令。
奋斗一生,一共经历了五朝八姓十一个皇帝,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受到打压,反而把自己的官越做越大,究竟是为什么让他能够在如此混乱的五代十国越活越好呢?这就说到他自己的品行了。之前曾经说过,他在做官之前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
之后再出仕为官之后,更是一心为民,他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清官。他为政清廉,从来不收贿。而且她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拿出来赈济灾民。而且他的性格非常的耿直,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犯颜直谏。而且大队当时个个视力的判断也是分毫不差,所以在灾难来临之前,他往往都做好了准备。所以他的名声也在这个乱世越传越大,最后更是远近皆知。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冯道的贡献不仅仅是他为政清廉救济百姓,他还用自己的影响力,花了22年的时间完成了刊刻《九经》的庞大的文化工程。在这半个世纪的动乱之间,他成功的抱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火种,为之后儒家文化的发展保住了一丝血脉。所以当时许多文人都称他为圣人。
冯道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他自认为不曾欺骗于天地人,对国非常忠诚,在家孝顺父母,从来没有说过没有道德的话,也从来没有收过不义之财。然而后世的许多人都不断地抹黑他,欧阳修这就曾经骂他不知廉耻,而司马光更是骂他奸臣之尤。
许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他,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一心为民,虽然他作为一个忠臣,不应该,去不断的,投靠其他的皇帝,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当时契丹人准备进攻中原,杀光汉人的时候,他就拼死劝阻了耶律德光,辽国的开国皇帝辽太宗,这才保住了汉人的血脉。苏东坡就曾经这样赞扬过冯道:“如果李白是谪仙人,那么冯道就是菩萨。”
苏轼一生做官履历苏轼,汉族,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籍贯是河北栾城,生于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即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年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8月24日),即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年间,享年66岁,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皇帝。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苏轼中进士。
嘉祐五年(1060),调任福昌县(今河南宜阳县)主簿,为县令下属,掌管钱粮、司法,为九品官。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是个阶官,代表级别高级,相当于八品,主要是负责案件审理,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掌管办理凤翔府军事文书。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入朝判登闻鼓院。 登闻鼓院是衙门的名称,宋时在城阙门前悬登闻鼓,让人鸣冤。苏轼任登闻鼓院的判官一职,应当是掌管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的官职,属正八品。后任殿中丞、直史官、差判官诰院。殿中丞,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有出身转太常博士,无出身转国子博士。直史馆,即史官官名。宋朝初年置,为馆职之一,任职一至二年,然后委以重任,并可超迁官阶,后亦作为特恩加授外任官。判官告院事,以朝官充任,员一人,掌文武官告身及封赠告身。
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年),赴杭州担任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除掌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熙宁七年(1074年—1077年),任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任徐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任湖州知州。
元丰三年(1080年),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不得离境)。“团练副使”就是掌管地方军事的副职。
元丰七年(1084年),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任常州团练副使。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担任朝奉郎、登州知州(蓬莱)。朝奉郎,官名。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或者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四个月后,任礼部郎中(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从六品)。被召还朝。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始仍掌其事)。不久又升翰林学士、制诰,后任礼部贡举(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
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任颍州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
期间担任还过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任定州知州。
绍圣初(1094年),取消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称号,撤销定州知州,以左承议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今广东省英德市)。未至。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县),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后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的代表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1、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2、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3、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4、、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5、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6、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7、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8、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0、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1、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
2、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
滕姓历史名人排名1、滕文公:滕文公是周文王的子孙后裔,被滕氏后人尊称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2、滕昌佑:唐朝末五代初期著名的画家,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人。生前曾为躲避战争而进入蜀地,其性格温和,与人为善,向往和平安稳,不结婚,也不做官。一生奉献给文学书画艺术,特别擅长画花鸟蝴蝶知了等小虫小动物,以画鹅而闻名于世,现留存作品《牡丹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滕宗谅: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其生前于梅尧臣在池州吟诗作文,遂而名传千古。此外,他的形象常出现在其他诗人的笔下,譬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就是滕宗谅。
4、滕抚:汉朝顺帝时期的大将军,是北海剧人。其生前能文能武,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5、滕胄:汉朝顺帝时期的著名文人,和滕抚算是老乡。在世的时候博学多才,文学功底深厚
古代朝中有姓马做官的呢历史上姓马的名人:
马宫,汉代官员,字游卿,东海戚人也。治《春秋》严氏,以射策甲科为郎,迁楚长史,免官。后为丞相史司直。
马武(?----公元61年),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东汉大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马武少年时为避仇家,客居江夏。后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终归刘秀,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东汉建立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起初在其父马腾帐下为将,先后参与破苏氏坞、与韩遂相攻击、破郭援等战役。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马周(601~648年2月7日),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
马燧(726-795),唐朝名将。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学兵书战策,沉勇多智略。安禄山反唐时,往说留守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的叛将贾循倒戈,事败逃脱。
马殷(852~930)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雍古族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
历史上的游姓名人游明根
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恭
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郑国] 是战国时的著名水利工程师 , 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沃野千里。历史上记作“郑国渠”。
[郑吉] 汉代大将军,保卫边疆战功赫赫,封安远侯。
[郑和] 明朝航海家,原名马三保,民间称他三保太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
[郑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名将。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
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古代三代不得为官的法律规定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也就是说,所谓的不良人就是负责侦缉逮捕、维护治安一类工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捕快。但不良人虽然是官差,可是他们的地位却非常的低,唐朝有明文规定,凡家中有人担任不良人的,三代以内不准为官。
那么既然是捕快,为何又称他们为不良人呢?《唐五代语言词典》中记载: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为“不良帅”。由此可见所谓的不良人和不良帅,其实是对官府征调的当地有过前科和黑历史的古惑仔的称呼,不良人并不是官府的正规部门,只是一种身份而已,他们隶属于基层官衙,负责捕逃、破案,性质上是在为朝廷卖命,但是品级和地位却很低。
官府之所以征调他们当捕快,是因为这类人基本都是当地的地头蛇,接触的人物十分广泛,三教九流基本都有所涵盖,对于维护治安和抓捕罪犯有一定的优势。小时候我们都学过杜甫的《石壕吏》,里面有一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里面所谓的吏,很可能指的就是不良人。在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和李适之争斗,在李林甫胜出后,曾向唐玄宗举荐吉温,听完对吉温的介绍后,玄宗说:“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不良人非常不招人待见,之所以如此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些人都是有过黑历史的古惑仔,品性和素质都不是很高,所以唐朝有明文规定,不良人三代以内不准参加科考,也就是不能为官。
在古代,三代不得为官的法律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者的利益。
在清朝时期规定,清朝法律规定:“倡、优、隶皂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倡优隶皂三代也就是儿子、孙子、曾孙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科举考试,当然就关闭了做官的大门。
倡指娼妓,从事这个行业本身就被人指责,所以被定为三代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优指职业戏曲演员,古代人将戏子与婊子相提并论,可见古人对戏曲演员的抵触;
隶皂指衙门和军队的差役,但实际操作中隶皂只限制衙门和军队中行刑的人,对于一般的衙役或者差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