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打仗带着朱瞻基吗 明朝里有李谦这个人物吗

目录导航:

  1. 朱棣打仗带着朱瞻基吗
  2. 朱祁镇与朱祁钰,谁的治国能力强
  3. 赵匡胤如何防范禁军兵变
朱棣打仗带着朱瞻基吗

永乐十二年正月,朱瞻基有幸随朱棣出征,这一年他才十六岁。

朱棣之所以带朱瞻基出征,是要让他亲自体验一下军旅生活,看一看前线的战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战,更让他明白这大明江山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以后能做一名不负祖德的好皇帝。

六月初在达撒里怯儿,明军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人数众多。

朱瞻基此时跟随内侍官李谦在九龙口守护,李谦仗着自己武功高强,与敌人交战,没想到朱瞻基也随其加入了战斗,但因为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朱瞻基一方陷入了危急的境地。

这边朱棣带着铁骑兵把蒙古军杀得落荒而逃,突然听说皇孙也加入了战斗,并且情势危急,急忙派兵进行增援,最终解救了朱瞻基一行。

李谦这时才明白不该让年少的皇孙涉险,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自杀谢罪。

历史上朱棣并没有让自己的爱孙涉险的环节,这只是影视剧中演绎的而已。

朱棣远征蒙古,都会带着朱瞻基,也就是他的孙子,朱瞻基与朱棣极为相似,英明神武,能征善战,朱棣造反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孙子,他出征带着皇太孙朱瞻基,一方面培养朱瞻基的马上功夫,一方面熟悉战争战术,并亲自教授他治国理政的本事。

好在朱瞻基不负期望,与他父亲开创了仁宣之治。可惜就是英年早逝,在位仅仅十年

朱祁镇与朱祁钰,谁的治国能力强

朱祁镇强。

明英宗朱祁镇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先后经历了从皇帝到俘虏,由俘虏变成囚徒,再由囚徒变成皇帝。纵观中国历史有如此经历的,他是可算是独一无二的。

英宗于宣德十年即位,当时只是个九岁的孩子,除了玩耍还晓得什么呢?全凭孙太后垂帘听政,加上大臣们的辅佐,才足以撑起大明天下。等到英宗成年之后 ,又受到王振的蛊惑,越来越变得昏庸起来。从亲征瓦剌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治国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第二次登基的时候,是在经历了七年囚徒之后,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了。景泰八年趁着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复位。改年号为:天顺。不久之后,就杀了对大明有功的于谦。随后就后悔了,因为受到奸人的挑唆。更加认识了石、曹、徐三人的真实面目。

天顺元年到天顺八年,英宗先后铲除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几个乱党。又释放建庶人朱文圭,他是建文帝幼子,靖难后被幽禁五十年。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英宗经过磨难之后确实成熟了不少。还有一件事算是他一生的亮点,就是在临终时,吩咐太子废除殉葬制度。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见英宗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好皇帝。善于善待他人,却不善于治国。

再来说说他的兄弟明代宗朱祁钰,他即位之时正是英宗被虏之后。国家无君主,又面临瓦剌威胁。代宗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在于谦的辅助下 ,战胜瓦剌也先的军队。最后迎回太上皇。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八年,期间重用于谦、王文等人。击退瓦剌入侵,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由乱到治的改变,可谓是中兴之主。唯有一件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那就是废掉了英宗到儿子,换上了自己的儿子。这件事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导致英宗复位,自己不仅失去帝位,还搭上了性命。

代宗在处理国家政事方面,却是得心应手。但最终是私心害了他,治国有方,却无法抵挡私欲的诱惑。

总结:英宗从小就登基为皇帝,受大家的朝拜。在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一个概念,那就是皇帝永远是对的。长大了之后他就很难分辨好与坏了,判断失误也是难免的 ,总知能力一般。

朱祁钰的治国能力更强。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话亲自带领50万大军攻打瓦剌,导致土木堡被俘,是朱祁钰在其他大臣的帮助下守卫了北京。

虽然朱祁镇回来后就被朱祁钰关在南宫。但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抢回皇位后对朱祁钰太过绝情。朱祁钰先是一个月后离奇死亡,又被废除帝号。对待曾帮助过自已的于谦等大臣,朱祁镇也是说杀就杀,有忘恩负义之嫌。

朱祁镇与朱祁钰二人都当过明朝的皇帝,二人也都是皇室亲兄弟。我觉得二人的治国能力朱祁钰要更强一些。朱祁镇在抵抗外族入侵方面远不如朱祁钰。朱祁镇明朝皇帝唯一一个与外族打仗,被敌人所俘获的皇帝。而朱祁钰确认用忠臣于谦阻挡住了外族入侵。保卫了大明的都城。从这一点上讲,就可以看出朱祁钰治国能力强于朱祁镇。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人,当然是朱祁钰治国能力更强,朱祁镇宠信宦官擅自亲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之变,差点导致明朝亡国,而朱祁钰则在于谦的帮助下守住了大明首都北京,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朱祁钰要比他哥哥强。

朱祁钰治国能力远胜朱祁镇,朱祁钰在位八年,期间重用于谦、王文等人。击退瓦剌入侵,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由乱到治的改变,可谓是中兴之主。

朱祁镇狂妄自大,不好好治国跑去跟瓦剌打仗,最后被瓦剌俘虏做了八年人质,更是被瓦剌当做侵略明朝的敲门砖

应该是朱祁镇治理能力稍强于朱祁钰。

朱祁镇朱祁钰为两兄弟、都是明朝第四世皇帝朱瞻基儿子。朱祁镇先后两次上位当大明皇帝。第一次公元1436登基,受太监王振蛊惑亲征被瓦刺兵在土木堡俘获,囚了六年。第二次是1457年朱祁钰死后登基,1464年病故。由此可见他为征战及朝臣拥戴的缘故。反观朱祁钰在兄被俘登基后,先杀忠良于谦丞相,后接朱祁镇回朝却囚禁于宫。可见其心胸狭隘事理不明。

朱祁钰的治国能力强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之言,盲目御驾亲征瓦剌,轻敌自负,结果不仅兵败被俘、受尽屈辱,还葬送了三十万大明将士性命,被释放回朝、重夺帝位后又冤杀明朝忠臣于谦,而其弟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被俘后,临危即位,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任用忠臣于谦,力挫强敌瓦剌于北主城下,挽回了败局。所以明代宗朱祁钰治国才能强于其兄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玉治国能力强,他是个明君,他上位是于谦王直等众大臣劝孙太后共同推举的,他上位裁撤改革明朝军队,使明朝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升。

重用于谦抗击瓦刺,他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南迁,清除王振余党,他在任内提拔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景泰一朝政治清明,言路大开,忠臣敢谏敢言,他在任内做出了很多事,改革使明朝恢复了元气。

朱祁钰的治国能力强,朱祁钰和朱祁镇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镇当皇帝后,他被瓦剌抓了俘虏,朱祁钰就当了皇帝,治国比他强多了。

赵匡胤如何防范禁军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禁军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统领。防止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罢去禁军职务,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于是禁军领兵权拆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此番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且从此再不授人。石守信虽然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却已没有任何实权。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郭进镇守西山、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管榷之利,悉以与之,其贸易则免征税。故边臣皆富于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无西、北之忧也”。

宋太祖又陆续将大批的精锐兵马纷纷划入“武德司”,让“武德司”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完全独立于“殿前军”以及“侍卫军”的独立机构。说白了也就是成了一个类似于明朝“东厂”那样,是直属于皇帝一个人管辖的“特务机构”。

除此以外,宋太祖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虽京师有警,皇城内已有精兵数万。”

赫然已经把“武德司”的规模扩充到了数万人的地步,足以见得宋太祖遏制“军队叛乱”的决心是有多大。

其实,宋太祖这样大肆扩充“武德司”的做法也不难理解,毕竟“前车之鉴”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宋朝统一的还是“五代十国”这样一个政权林立的乱世,出现“兵变”的几率也就更高,更别提各朝各代因为“内患”而导致的政权覆灭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赵匡胤的办法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衙”。这是军队最高统领机关,但是三者互不隶属,全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换句话说,1个总司令,变成了3个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