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秦以前的历史
- 盐春秋怎么念
- 伯乐出的书
-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 先秦秦汉史研究专著
- 伏生藏书是怎么回事
- 三皇五帝到秦朝的总结
- 吕氏春秋是史书吗
秦朝以前有:黄帝尧舜禹时期,夏朝时期、商朝、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春秋(有齐国、楚国、燕国、鲁国等)、战国时期(有燕国、韩国、战国、魏国、齐国)
秦朝以前的朝代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周有分为春秋和战国。
1、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
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夏朝皇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2、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殷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3、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後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後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4、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5、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盐春秋怎么念盬盐春秋,读作 gǔ yán chūn qiū,意思是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盐工艺。
其中,“盬”为名词时,有两个解释,其一为盐池,如《广韵》中的“盬,盐池。”其二指未经炼制的颗粒盐
盐春秋是这样念的:yan(二声)chun(平声)qiu(平声)。盐春秋是一本古代文,是在战国时期末到秦汉时期初写成的本长篇记传体史书。
yanchunqiu。
盐春秋的念法是yancunqiu都是平声。
盐春秋是春秋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的一本历史古书,是一种传记式的书籍。
yán qiào
“盐”的基本含义为食盐,如盐酱口;引申含义为化学上称酸类与碱类中和而成的化合物,如酸式盐。
在日常使用中,“盐”也常做名词,表示氯化氢的水溶液,如盐酸。
“盐”,初见于金文中,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盐”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伯乐出的书《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
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1、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3、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4、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秦朝呢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接近五百多年的乱世纷争,统一文字,统一车道,统一度量衡,使得统一思想深入人心,修筑长城迟到,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基础。
秦法严明,让法治思想的地位得到巩固。促进了文化交流。
秦朝秦始皇的
第一项贡献是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诸侯混战的格局。
第二项贡献是实施了郡县制。古代交通、信息不便,对国家边远地区的管理很困难,所以将边陲之地分封给宗室、功臣,让他们以诸侯国的形式代国君治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第三项贡献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
1.统一文字。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抵御外族入侵。
5.废除封国立郡县制.6创立皇帝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创造性地制定了各种制度,可以说给后世二千多年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创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说起秦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可分为四条,第一大贡献就是所谓的大统一,不仅仅是地域上统一,更是国家政治上的统一。
第二大贡献就是秦朝奠定了中原王朝的基本版图,第三大贡献就是统一文字,度量恒,第四大贡献皇帝制和郡县制度。
先秦秦汉史研究专著《秦法之变》是秦汉史研究学者黄中业的代表作。本书从秦国法制建设的角度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进行了考察和详述,是该领域研究绕不过去的话题。七国称雄中其他六国变法高潮后成果得而复失,唯有秦国变法最为彻底,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的变法改制,不仅使秦国富民强,进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其建立的法律体制,在后来的统治中无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后世的法律体系也无不受秦法的影响。此书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商鞅的“改法为律”,从秦法建立之初谈起,论及指导思想及法治理论,进而探讨了秦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立法及其他法律等,为我们了解法制形成之初的原始形态提供了范本。
对秦汉史感兴趣而不读《史记》、《汉书》,等于对数理化感兴趣而不学算术。这两部书是后世秦汉史的史源。
史记的《货殖列传》、《平准书》,汉书的《食货志》则是记述经济财政、社会生产力的宝贵历史文献。
桓宽的《盐铁论》则是直接针对汉朝社会经济的史料。对社会生产力、经济财政感兴趣,这也是必读书目。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是200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晖、贾俊侠。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
王晖,男,陕西洋县人。史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华古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有《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贾俊侠,女,陕西扶风人,生于1963年,史学硕士,现为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学、史学史、西安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撰有《诸葛》一书,参编著作三部,在《史学集刊》、《江南大大学学报》、《唐都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伏生藏书是怎么回事1. 伏生藏书是一种古代的藏书方式。
2. 伏生藏书的原因是为了保护书籍免受损坏和失窃,同时也是为了节约空间。
在伏生藏书中,书籍被放置在地下室或地窖等地方,以防止日晒、潮湿和虫蛀等因素对书籍的损害。
3. 伏生藏书的可以包括古代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伏生藏书的方式,我们可以保存和传承珍贵的古籍文化,使其能够流传至今。
同时,伏生藏书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后代能够继承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秦时伏生为博士官,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秦始皇焚书时,他将《尚书》等书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汉定后回乡自求其书,已损失数十篇,仅存29篇。至汉文帝时,国家四处征求能通《尚书》研究者,竟然无人能应。闻他能治《尚书》,遂召前往,他已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错等人到他住地学习,既以教于齐、鲁之间。西汉时,精通《尚书》者,多出其门下。撰有《尚书大传》,早佚,现存《尚书》28篇,相传由他传授而存。
伏生所藏的《尚书》原本,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写成。他传授时则改用了汉代的隶书,后被称为“今文”。传说伏生还作《尚书大传》,但事实上是他去世后他学生张生、欧阳生以及后来的博士们编辑的。该书已佚。清陈寿祺著有辑本,皮锡瑞有《尚书大传疏证
三皇五帝到秦朝的总结三皇五帝到秦,是我中华文明初步形成,旦生我中华诸多文化名家,夏商周的文化,先秦文化,在制度方面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形成。
为后世封建制,制定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维系统治秩序,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了这片广袤辽阔的大地上。
根据目前的考古化石可知,生活在今云南地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已是典型的猿人了,而距今70—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则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并且掌握了使用天然火的能力,这一切都预示着文明的曙光。
北京猿人生活场景
大约从五六千年前开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进入农耕畜牧阶段,而中国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古史传说时期。
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古书所载多充满神话色彩,其中较为可靠的当属三皇五帝。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为主流者认为“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则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当时中华大地尚未形成国家组织,各部落之间互推一首领为诸部落之共主,也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所谓“三皇五帝”,可能就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时期,黄帝首先联合同属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江淮流域的蚩尤部落,然后又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部落,炎、黄两部落遂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这也是后世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所在。
黄帝战蚩尤
自炎、黄之后,人们安居乐业,讲信修睦,可谓天下为公。
对于部落联盟首领的接替,人们以相对和平的禅让制进行。尧帝在位七十载,晚年禅位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帝在位近四十年,晚年又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禹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后,统率中原部落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了王权。不久,禹大会诸部落首领于涂山,是为“涂山之会”。
各部首领对禹行臣服之礼,俨然已成国家之规模,而禹也由部落联盟首长转化为国家君王,这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禹去世后,其子夏启继位,并在都城阳翟举行了“钧台之享”,得到了各部落首领的确认,自此传统的“禅让制”由“世袭制”取代,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确立。
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王朝统治时期。
夏朝疆域
相传夏启死后传位其子太康,然太康终日游猎田间,不理政事,以致“太康失国”之祸。此后历经三世,少康重新夺回王位,后励精图治,遂成就“少康中兴”的局面。
少康之子季杼在位期间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至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时,其荒淫无度,诸侯叛夏,史称“孔甲乱夏”;至第十七为君主桀时,其暴虐无道、内外失德,以致民心尽失,原为夏朝臣属的商部落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兴兵伐夏,并于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夏朝灭亡。
从禹到桀,夏王朝共传十七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享国470年。
商朝疆域
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遂取代夏朝在黄河下游地区建立起新的王朝,是为商朝。由于商朝前期未能确定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以致出现了“九世之乱”的王位争夺纷争;加之水旱灾害频发,屡次迁都,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到第十九位君主盘庚时,其力排众议,迁都于殷,政局逐渐趋于稳定,此后商朝又被称为“殷商”。到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时,相传其在位五十九年,任用贤能,对内安定秩序,发展生产,对外征伐四夷,开疆拓土,殷商国势达于鼎盛。
然而,无休止地对外征伐极大地消耗了国力,武丁之后殷商国势日衰。到第三十位君主商纣时,其生性残暴,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引起了人们的激烈反抗。此时生活于渭水流域,原为商朝外服邦国的周人势力兴起,并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大战,商军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从汤到纣,商王朝传世三十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享国550余年。商王朝时期,国家更具规模,尤其是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周疆域
武王伐纣,将黄河流域东西两部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而造就了比商王朝更灿烂、更伟大的王朝,是为周王朝。周朝后来因国都迁徙,分为西周与东周,而东周时代的历史又与西周截然不同,当然这是后话了。
先说西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分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旧地,并以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在位四年而崩,其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不满周公摄政,武庚趁机煽动,遂成“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杀管叔,平定叛乱,史称“二次克商”。与此同时,周公大规模分封宗族姻亲及功臣,广建诸侯国,屏护王室,西周势力遂进一步向东方延伸。此后,西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成王、康王在位四十载海内安宁,号曰“成康之治”。
周人势力向东延伸后,继而向南扩张,然昭王南征而不复,扩张受挫,周室中衰。穆王时,远伐西北,虽有胜绩,然“自是远服者不至”。其后共王、懿王、夷王,只能勉力维持局面。至厉王时,王室欲垄断山林之利,钳制舆论,遂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载,厉王崩,宣王立,王室复兴,南征北战,多有胜利,史称“宣王中兴”,然而实际上徒有中兴之名,已难掩王朝衰败景象。周幽王继位后,沉湎酒色,昏庸无道,甚至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以致失信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打镐京,诸侯不至,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幽王死后,其子平王继位,平王见镐京残破,遂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时代的开始。
春秋战国形势图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西周立国近三百年,实行分封制藩屏王室,以宗法制实现权力的传承,而宗法分封制的维持是以实力为依托的。
骊山之乱后,平王东迁,周王室失去了足以驾驭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由此引起的现象便是王命不行,诸侯不至。王室既已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遂由周天子转向了诸侯,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了取得代天子以行王命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争霸战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号曰“春秋五霸”。
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传统的礼乐制度更加沦丧,春秋时期代天子行王命的“霸主”角色已不能满足诸侯国君,各诸侯国君纷纷改称“王”,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化成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环顾宇内,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强大,号曰“战国七雄”。
为了在激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以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果显著,尤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日渐强大,逐渐具备了一统寰宇的实力。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而对乱世的思考与改革,使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公元前256年,秦国出兵进攻久已衰败的周王室,东周灭亡,自此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复存在。
秦王嬴政继位后,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中国,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嬴政自认功过三皇,德超五帝,遂自称皇帝,是为秦始皇,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时期。
吕氏春秋是史书吗不是史书,因为这本书定位不是记录历史。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不是史书,《吕氏春秋》是一部融合诸子学说的杂家论文集。是由当时吕不韦所养的三千门客合力编著而成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让你满意。
我认为不是。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