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大虞国是哪个朝代
- 相柳被谁杀的
- 夏禹的后代姓什么
- 古代有几个国家
- 虞姓有哪些名人?虞姓有哪些名人
- 五帝时期版图变迁史
有虞氏,又称虞朝(约公元前36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夏朝还古老的,存在过数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虞朝位于今山西平陆西南,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舜帝就是姚重华,字为有虞氏,传说舜的双眼为双瞳仁,故为“重华”字,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
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引用的都是西周、春秋时人的话。《墨子》、《司马法》、《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亦把虞和夏商周三代放在并列的关系。
这些古籍并未把尧的“唐”朝与夏商周并置,《尚书》中的《虞书》也记载了尧的事迹,尧本身也是舜的岳父;这说明唐尧可能也属于虞朝,但尧与虞朝的关系不是非常清楚。
春秋时,周朝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只能是虞夏商三代的后代。《国语·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译文:幕是能继承颛顼的人,有虞氏为他举行报恩祭)。这说明,幕是虞朝的中兴君主。
通过这些资料,一些学者估计,虞朝可能并不只是虞舜一代,而是一个和夏商周一样长达数百年的王朝。
相柳被谁杀的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相柳是被禹运用神力杀死的。
相柳又称相繇,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凶神,出自《山海经·大荒北经》。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妖魔。
夏禹的后代姓什么夏禹的后人姓侯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
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
夏禹的后代姓姬。
因为夏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夏禹的王位,启的儿子太康被颠覆,太康的弟弟后来继位,姓姬。
所以夏禹的后代姓姬。
另外,姬是商朝时期的姓氏,也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可见这个姓氏在古代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1],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47][48],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2]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3]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4],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古代有几个国家几百个。
十六国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多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了。
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凡一百二十八个(亦有说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卫、宋、郑、陈、蔡、晋、燕、秦、楚、吴、越等十数国。
今可考国名有三十六国: 楚国 ,赵国 ,齐国 ,秦国 ,韩国 ,燕国 ,魏国 ,晋国 ,陈国 ,曹国 ,吴国 ,越国 ,宋国 ,鲁国 ,郑国 ,卫国 ,巴国 ,蜀国 ,邓国 ,莒国 ,邹国 ,杞国 ,蔡国 ,郯国 ,任国 ,滕国 ,薛国 ,费国 ,倪国 ,曾国 ,缯国 ,邳国 ,虞国 ,虢国 ,滑国 ,中山国。
据史书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按朝代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夏、商、周、秦、两汉、魏蜀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主流国家)夏+商+周+秦+西汉+新+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十国(十五个)+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46个
“非主流”国家(主流国家的属国):夏朝大概200个,商朝大概1000多个,周朝大概800个,十六国时期北方其实有21个国家,然后是突厥、南诏、吐蕃、回纥、回鹘、黑汗、西辽、南越、北元。。。就这些了,所以一共是2030个国家以上。
虞姓有哪些名人?虞姓有哪些名人虞思(生卒年不详),姚姓,虞氏,舜之孙、商均之子,有虞氏(虞国)首领,国都在虞城。虞思把女儿二姚嫁给了姒少康,并帮助少康复国重新建立夏朝
五帝时期版图变迁史五帝时期版图变迁如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商朝在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定都毫(今河南商丘)。
西周在约公元前1100年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春秋时期,周朝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战国时期,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以上是五帝时期版图变迁的大致过程,具体版图变迁可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五帝时代前的疆域情况
五帝之前,是天下共主的神农氏政权时期,国家应该未曾出现,或者说即便出现,也是各部落之联盟体,因此我们虽然不知其疆界,却可以以部落情况去推测其大致范围。
少典部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则少典部落当为神农氏旗下一诸侯,继承少典部落而发展的轩辕部落控制范围,自然也应该纳入神农氏疆域之内。
蚩尤部落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则蚩尤部落为不享而应该被讨伐的诸侯之一,因而自然也属于神农氏疆域之内。
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同理,也当曾是神农氏旗下一诸侯,但既然为炎帝,则恐怕趁着世衰擅自称帝。
西陵部落西陵为黄帝之姻亲,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陵部落就是神农氏时代诸侯,但依据轩辕称帝后与之联姻来看,其在旧时代当为一方诸侯应无疑。
其他诸侯即不享神农氏之诸侯部落,以及其后宾从轩辕的诸侯们等等。
二、有熊国之疆域
有熊国为黄帝取代神农氏政权之后所建立的国家,它应该有两个都城,一个是位于涿鹿之阿的具有政治与军事双重意味的都城,可惜司马子长没有记下它的名字;另一个则是黄帝曾较长期居住过的轩辕之丘,他在这里迎娶了西陵的女儿嫘祖。
虽然《五帝本纪》里面并没有直接描述有熊国的疆域,但我们可以从黄帝的巡游行踪去进行分析: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有熊国东以大海为界,西以空桐为边,向南到达江,向北收复被荤粥所侵占的土地,至少就北方来讲,要比神农氏世衰时代领土有所增加。
同时其境内包括丸山、岱宗山、鸡头山、熊山、湘山、釜山、逐鹿、阪泉等地,从黄帝葬桥山可知,桥山在其境内;从青阳居江水、昌意居若水,可知江水、若水亦在其地;此外西陵部落、蜀山氏部落之范围也在其地。
三、高阳国之疆域
黄帝去世后,由他的孙子高阳继续执政,即帝颛顼,同时变有熊国为高阳国。至于缘何黄帝之子未即位,而是直接由孙子即位,这其中谜团甚大。比如“降居”是何意?比如“圣德”又是何意?至少,司马子长以为高阳凭借圣德,最终登上帝位。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帝颛顼时代的疆域是比较清楚的,幽陵为其北,交趾为其南,流沙为其西,蟠木为其东。比较黄帝时代的疆域,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地名具体所指,但凭感觉就已经可以推断领土是增加了。
东南北三面的情况,我们无法详细分析,因为我们不能轻率地认为交趾就一定在江之南,同理幽陵也可能就是荤粥所侵占之地的另一名称,至于蟠木与海的差异,生子爱难以比较。但就西面来看,从空桐发展到流沙,也就是从山区发展到沙漠一带,至少在西边的确是有所扩张。
此外,黄帝时代的一系列城市应也在其境内,兹不赘述。
帝颛顼之高阳国疆域大致如上。
四、高辛国之疆域
帝颛顼死后,由青阳的孙子高辛即位,即帝喾,于是高辛国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遗憾的是,司马子长并未提及高辛国的范围,我们只能假定它继承了高阳国的疆域。
但从“娶陈锋氏女“”娶娵訾氏女”来看,陈锋氏部落、娵訾氏部落当在高辛国境内。另据《殷本纪》与《周本纪》之记载,有娀氏(及先商部落)、有邰氏(及先周部落)也当为高辛国之诸侯。
五、陶唐国之疆域
帝喾去世之后,由他的二个儿子先后继承帝位,即帝挚与帝尧。帝挚时代的国号并未被记载下来,因而我们可以假定仍为高辛国之范围。
帝挚由于不善,很快被他的弟弟帝尧所取代,帝挚的国家很快变名为帝尧的陶唐国。
陶唐国的疆域虽然未被具体记载,但还是可以大致勾勒一下。
它的东边是郁夷旸谷,南边是南交,西边是西土昧谷,北边是幽都。
南交与交趾所指是同一个地方么?幽都与幽陵所指也会是同一个地方么?我们确实很难依据材料本身进行判断。
陶唐国内诸侯,据“鲧负命毁族”,可视作有一个鲧族;据“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可知有一三苗部落,以及江淮、荆州为陶唐国土;又“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以八恺、八元构成的十六族,也当是陶唐国内之诸侯部落;又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族,也当为诸侯。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四个民族应当不是陶唐国之诸侯,但值得注意的是,幽陵北接狄、崇山南邻蛮、三危西临戎、羽山东近夷,似乎陶唐国的四至应该是:北幽陵,南崇山,西三危,东羽山。这一点我们应该觉察到。
陶唐国在舜的改革下分为十二个州,其中我们只知道应该有一个是荆州,至于那个冀州,按“舜,冀州之人也”来看,可能是舜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不过也可能是追记,所以要存疑。不过有些地名却是可以知道的,比如妫汭、南河、历山、雷泽、陶河、寿丘、负夏等,都在陶唐国内。
六、有虞国之疆域
帝尧晚年以虞舜为摄政,其后虞舜成为真天子,即帝舜,变陶唐国为有虞国。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有虞国国土纵横五千里,可以说是大国了。交阯、北发为其南境,戎、析枝、渠廋、氐、羌为其西境,山戎、发、息慎为其北境,长、鸟夷为其东境。如此多的民族,可见当时盛况。
有虞国地名被记载的还有:苍梧、九疑、零陵。
帝虞之有虞国疆域大致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