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元代至正十六年是哪年
- 成吉思汗儿子谁做了大汗
- 多尔衮庙号和谥号分析
- 元朝九大名人录
元代至正十六年是1356年,农历丙申年,至正十六年。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从此,在长江的中下游,自西向东,形成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股武装势力并立的局势。朱元璋被夹在中间,“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如士诚”,实力最为弱小。但陈友谅与张士诚却因“逸豫”而亡,朱元璋因“忧劳”而兴,结局大不相同。
元代至正十六年是1356年。
至正(1341年 至 1370年),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年号。
至正16年对应的公元年份算法是:至正元年+16-1=1341+16-1=1356年。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末代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他的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
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元大都齐化门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1370年5月23日崩,庙号惠宗,蒙古语称“乌哈噶图汗”。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谥号顺皇帝。
成吉思汗儿子谁做了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1241),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元朝建立后,追尊为元朝皇帝,庙号太宗,谥号英文皇帝。
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尔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在1229年的库里尔台大会中被推举为继任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
成吉思汗只有一个儿子做了大汗,那就是窝阔台,因为成吉思汗的其他儿子也很优秀,但是却难以选择,只能让窝阔台当选。
多尔衮庙号和谥号分析多尔衮的帝号是义皇帝,多尔衮死后被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没多久被剥夺一切封号,移出宗庙。
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清朝入主中原的重要功臣。1635年,多尔衮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残部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皇太极称帝后,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
顺治帝追尊多尔衮为皇帝,庙号“成宗”,全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
元朝九大名人录“文正”这一谥号在宋仁宗之前称作“文贞”,是历朝历代士子大夫们梦寐以求的谥号。在宋仁宗之后,为了避其名讳赵桢,将文贞改为文正。元朝国祚虽短,但也有九人获得“文正”的谥号。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泰和六年(1206年)参与科举考试为优等,授予掾职,后任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被任命为辅臣,随成吉思汗常年征讨,屡立战功。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提倡立朝仪,被誉为“社稷之臣” ,任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为官近30年,功勋卓著。皇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臣奥都剌合蛮,受到排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悲愤而死,享年55岁。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其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1235—1320)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山东人。早年受业于宰相许衡,号称高第弟子。至元八年(1271),许衡为国子祭酒,他被选为斋长,两年后升为助教。二十年,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不久,召还京师任国子司业,建言设立国子监,建学馆。二十七年以老辞官。
大德元年(1297),复起为国子祭酒,除集贤学士,累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俸大夫。至大元年(1308)再次辞官。耶律有尚前后五居国学,教法都遵照许衡。他精于性理之说,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学”、“正道”,提倡仪容辞令、动中规矩,均应以“义理为本”,“恭敬为先”。延佑七年去世,时年86岁,赐谥文正。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汉卿、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河北邯郸肥乡人。金国末年,为逃避战乱,出走河南,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又南走德安,学习宋人理学著作。不久元军攻陷德安,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他应召北归至大名,与姚枢、许衡等讲求理学。后又返回肥乡,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
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曾召见问治国之道,使其皇子皆从之学。即位后,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至元十七年(1280)去世,享年85岁,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著有《标幽赋》《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自幼勤读好学,为避战乱,来往于河、洛之间,曾与姚枢及窦默共同学习宋人理学。元宪宗四年(1254年)应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兼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
许衡直言纳谏,屡遭权臣排挤,至元十八年(1281年)去世,时年73岁,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至大年间,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刘秉忠(1216-1274)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祖籍瑞州。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明过人,13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7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曾一度弃官归隐,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务,被称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自此梗加尽心于国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逝世,时年59岁。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文正。刘秉忠曾主持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雏形。其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传世。
廉希宪(1231-1280)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维吾尔族,祖籍吐鲁番,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19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被称为“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拥立忽必烈即位。历任京兆、四川宣抚使,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时,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四年后,复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廉希宪奉命行省荆南,负责善后。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领中书事。左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至元十七年(1280年)病逝,时年五50岁。累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文正。
何玮(1245-1310)河北易县人,易国公何伯祥之子,初袭父职,为元将,镇守亳州。至元十一年(1274)任帐前都镇抚。以功授武德将军、管军总管,佩金虎符。灭南宋后,进怀远大将军、太平路军民达鲁花赤,又升昭勇大将军、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使。后历任参议中书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总管、湖南宣慰使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拜中书参知政事。当时宰相有11人,何玮奏请裁减未被允准,于是辞官。大德年间,历任侍御史,御史中丞,成宗驾崩后不久,再次辞职。武宗即位后,授太子副詹事,历任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中书左丞、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去世,时年66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江西乐安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好学,宋末乡贡,曾先后从师著名理学家程若庸、程绍。宋亡后隐居著述,被称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征召为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进阶大中大夫。
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河北涿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因为通晓蒙古语,被任命为中书掾,后入侍裕宗。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员外郎。历任吏部郎中、大司农丞、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集贤直学士、侍读学士、御史台侍御史,参议中书省事,吏部尚书。
武宗即位后,厉御史中丞、左丞,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至大三年(1310年)去世,时年60岁。次年,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