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简介,汪精卫简介及生平事迹故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汪精卫简介,汪精卫简介及生平事迹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点:
1、汪精卫简介 ;
2、汪精卫简介及生平事迹故事 。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汪精卫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
1901年应番禺县试,中秀才。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受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1905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等顾问、教育会会长等职。次年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2月孙病危时受命记录孙的遗嘱。
孙逝世后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面目出现。7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被迫辞职,出走法国。
次年4月归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7月15日在武汉实行“分共”,与蒋合流,但随后仍一直与蒋明争暗斗,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1938年12月离开重庆,发表“艳电”,公开投日叛国,充当大汉奸。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汪精卫是民国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不但因其身居高位,还因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1938年12月29日,晚年的汪精卫投降日本,舆论一片哗然。他却甘愿充当傀儡,无视国人所鄙夷。与老年的汪精卫相比,早年的汪精卫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追随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期间,曾担任革命团体——同盟会的评议部部长、《民报》主笔,又是亲身实行暗杀清摄政王的革命英雄;他那“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囚歌也不是一般人写得出的。但晚年却在抗日战争中公开主和,脱离国民党,成立伪政权,以汉奸身份结束了政治生命。其一生命运的曲折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他走上叛国道路后,时人陈剑魂将其诗改为: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从革命志士转变为亲日叛国者,汪精卫数次遇刺,但最终未能阻挡其走上叛国之路。
汪精卫
如何理解汪精卫早年与晚年的政治抉择及其复杂多变的政治主张,是众人都想要知道的答案。不过,当前关于汪精卫为何在晚年选择叛国这一问题,现在还一直未有定论。而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汪精卫的生平事迹,通过他的生活迹象来了解他的个人,相信在大家看过他所做的事之后,肯定每个人对他都有自己的客观定论。
年少成名
假如人生可以像电影一样一段一段节选的话,把汪精卫的人生后半段截取掉,只留下前半段的人生简历,你一定会觉得那个面容俊俏的男人是那么的热血,那么的激昂。年纪轻轻地就赶去做刺杀摄政王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加上那“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悲歌,这个年轻人简直就像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一样。
1883年5月4日汪精卫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原名叫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自小汪精卫爱读书看报,受到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家里经商与当时的清朝有往来。因此,1903年汪精卫官费赴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于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及创办《民报》时期,也是在这时开始了汪精卫的政治生涯。
汪精卫
在1905年--1906年间,汪担任过同盟会评议部部长、《民报》主笔,曾随孙中山至南洋筹款、演说、办报,在南洋华侨中享有盛誉。同时他还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在这时期他也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时来看,汪精卫年少时算是一名爱国人士,积极参与到救国存亡的各种工作中,而让汪精卫声名鹊起的事情是在1910年。1910年汪精卫在北京什刹海谋炸清摄政王,不过最终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一年也是他年少成名的关键。在被被捕后,他还慷慨作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从而表明自己的决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精卫得以被救出狱,也是在这时他结识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同年的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而在袁世凯上台统治后,他跑到法国去留学。不过,“二次革命”前夕,孙中山电召汪精卫回国应付时局,1913年6月,汪精卫从法国回到上海。并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而此时的汪精卫才30岁,却已经也有过各种轰轰烈烈的经历,说他年少成名一点也不为过。
汪精卫成名之时的思想变化
汪精卫的欲望很大,从年轻时他就日日想着成就一番事业,他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他想要体会一种慷慨赴死时的颤抖,这才有了刺杀摄政王一事。而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惊人壮举和入狱后的英雄表现,使他名声大震,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也使他获得了受益终生的重要政治资本。其实,当时的汪精卫和许多革命党人一样,把结束清朝统治为己任建立起新的国家。由于当时的时局太过于动荡,又加上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又哪会那么轻易完成这个目标呢。
汪精卫(前排居中)青年时期旧照
不过,汪精卫早年反清、反帝的民族主义中,夹杂着无政府主义和模糊的社会主义。此时的汪精卫对权力的追求其实还不是很大。然而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汪却表现出对权力的热烈竞逐。不但在当年6月选举国民政府主席时以全票当选,留下“自己选自己”的笑谈,还出人意料地成为国民党“联共”政策的积极奉行者和“左派”的领导人。1940年3月,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汪出任伪行政院长、代国府主席,以“汉奸”的身份终结了政治生涯。遥想早年“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豪情,可谓“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
从人过留名到权力的追逐
汪精卫早年享有盛誉,很大程度上得自于1910年3、4月间在北京什刹海对摄政王载沣的暗杀行动。这一计划虽没有成功,但这种自杀式的暗杀行为本身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却足以令人壮怀激烈,感慕而兴起。当时蔡元培在致吴稚晖的信中就有“精卫君至可敬爱”之语。随后,汪在狱中写下洋洋洒洒痛斥清廷的千字“供词”,并留下十余首感怀杂诗。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为代表的作品,饱含充沛的生命热情,使汪精卫成为辛亥时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民国成立后,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和议和南北的功绩,受到各界拥戴。面对政治高位的诱惑,汪精卫以“自顾才力实不能胜”为由,予以坚决推辞,并在1912年2月加入了无政府党人李石曾发起的“进德会”,宣布“不做官吏”。同年8月,汪辞去一切政务,偕陈璧君赴法留学。从1912年淡出政治,到1912年出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并协助孙中山整理党务,在将近十年的漂泊生涯中,汪度过了他30岁的时代。但是,他总不能忘情于政治。经历了内心极度的苦闷挣扎之后,终于彻底抛弃了以教育宣传为手段的无政府主义,投入到以争夺权力为目的的实际政治和党派斗争当中,走完了从一个纯真的革命青年向追逐权力的“政客”转化的心路历程。至此,汪精卫从一度是满腔热忱的革命者和颇有文采的诗人,转变成了与蒋介石争权夺利斗争的“政客”。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旧照
追逐权力的结局是带着遗臭万年的名声客死他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但是在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却大肆散布抗战亡国谬论公开反对抗战主张对日妥协走上了卖国投降的道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汪精卫就积极鼓吹和推行对日妥协方针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抗日政策。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汪变本加厉不顾民族利益违背全民抗战公意公开鼓吹卖国投降理论组织“低调俱乐部”宣称“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大肆散布民族失败主义思想。1937年8月3日他公开发表《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的广播讲话要求国民“说老实话”提出“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就老实承认打败仗”宣称日本不可战胜极力要求对日妥协议和。汪精卫的投降卖国思想和言论代表了国民党内妥协动摇分子的思想意志成为投降派的精神旗帜。
后排左一左二为汪精卫夫妇
1939年3月,汪精卫签订“汪平沼协定”,以为“敌国划策,屠杀中国人民”,破坏抗战建国之事业。后赴日本,“更进一步地去直接接受日寇的指令,以加强其破坏中国抗战、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破坏国共合作的活动,以实现他卖国的阴谋”。1939年底,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加快投敌叛国速度。其所谓的“善邻友好”,即是“要中国投降日寇”;“共同防共”,这些政策遭到全国的唾骂。至此,汪精卫等人不顾全国唾骂,走上了叛国投敌之路。在汪精卫的后半生中,为了一点短暂的光彩,为了追逐权力,失去了人生最后的一点儿气节。
不过,迷失自己去追踪权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大家知道汪精卫的走狗计谋后,多次对他进行了暗杀活动,不过可惜被他逃了。1939年,汪精卫为了保命,匆匆登上日本商船“北光丸”号前往上海,走上了叛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不归路。
汪精卫的晚年,心情是悲苦的。1944年1月,汪精卫走入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43年12月19日的一场手术,取出了1935年遇刺时留在体内的弹片,但诱发了一系列感染。1月8日,汪精卫身体忽然发热,背部剧痛,初疑为伤口复发,后又诊断为风湿神经痛。此后两个月中,汪精卫一直不能站立与行走,精神至为焦虑。3月4日,汪再次接受了手术治疗,但自此一病不起。1944年11月10日,日本人致电汪精卫的长子汪文婴:“汪兆铭今晨6时体温40度,脉搏128,说呓语。”当天下午4时,汪精卫在新愁旧痛中,客死东瀛,走完了其大起大落的悲剧人生。耿耿“护林心事”,付与东流。此后,作为一个“汉奸”的符号,他在中国人的政治理解和历史情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
遇刺后的汪精卫
但是由于汪精卫的名声太烂了,死后也不能逃过被焚烧的宿命。1946年1月19日,南京东明孝陵与中山陵突然被封锁,一队荷枪实弹的军人在此实施戒严。三天后的深夜,国民党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率一个营的工兵秘密来到梅花山上,炸开一座坟墓,并将尸首连夜送到清凉山火葬场焚烧。坟墓主人正是抗战时期投靠日本人并组织伪政府的汪精卫。
三顾历史——悟
汪精卫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却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在貌似“多变”、“矛盾”的政治选择背后,潜藏着他“一贯”的性格,即在行动中常带着一种近于妄想的偏执与自信,且不乏付诸行动的勇气。然而一旦身陷困境,就自暴自弃,缺乏强韧的意志和圆融折冲的智慧。汪精卫在民族生存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坚持战斗的勇气,接受日本人的诱降条件,幻想以赢得一个偏安之局,最终“被诱而亡”,身败名裂。这也告诫我们,追逐权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有些事是真的碰不得,不然将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以上是关于汪精卫简介,汪精卫简介及生平事迹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