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有庙号

目录导航:

  1. 汉朝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2. 庙号始于哪个朝代
  3. 东汉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4. 汉朝皇帝谥号
  5. 文景帝庙号
  6. 西汉庙号有多少个
汉朝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不止是汉朝,历朝历代的庙号和谥号都是有区别的。

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祖”,后继皇帝称“宗”,如唐高祖,宋太祖,当然也有例外,如明成祖朱棣。在隋唐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文治武功达到一定高度,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皇帝,才有资格入太庙享受后人的供奉。

谥号是指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的评定来定的称号,添加了主观的褒贬之意。谥号不仅是皇帝可以有,一般有杰出贡献的大臣也可以有。如帝辛谥号为“纣”,是残暴的意思,汉太宗谥号“文”,是仁慈爱民的意思,岳飞谥曰“武穆”。

此外,皇帝还有尊号,如唐高宗李治的尊号是“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庙号相对于谥号和尊号,一般来说会更加严肃严谨。

庙号始于哪个朝代

庙号起源于商朝,主要是指皇帝死后被供奉时的称号,虽然是商朝才开始兴起的,但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的君主都会有庙号,到隋朝之后,庙号才成为皇帝驾崩后专属的一种东西,一般有帝王庙就会有庙号,这也是对逝去君王的一种尊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对于皇帝的庙号来说,通常是开国皇帝称祖,比如太祖、高祖等,在开国皇帝之后,其他的皇帝一般称宗,比如太宗、世宗等。

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古代的庙号起源于商代,如商汤王称“高祖”,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殷商帝王的庙号仅有“高祖”、“太宗”、“中宗”、“高宗”四种,要有功、有德者才称为“宗”。

庙号是中国封建朝代君主驾崩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是如何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呢?

从汉朝开始,皇帝们的统治时期,都用年号进行纪年,在皇帝去世后,都会被后代追封相应的庙号,用于太庙祭祀。

庙号的起源和设立是在商朝,在当时只要是在当时对国家有贡献的先王,都会被后代追封相应的庙号,体现永世祭祀的含义,只是当时的庙号并没有后来那么多,只有三种,第一个是太宗,第二个是高宗,第三个是中宗,这三种庙号代表着对当时国家不同的贡献。

不过到了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续商朝使用庙号的传统,因此周朝的历代的大王们,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庙号和谥号被秦始皇废除,秦始皇之所以废除这两项制度的原因,是不想他死后被子孙和朝臣议论自己的功过,直到汉朝时期,庙号和谥号这一制度,才被恢复,从汉朝开始后,一直被沿用到清朝灭亡。

东汉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汉朝26位皇帝,其庙号分别是:

1、刘邦:庙号太祖

2、刘盈:庙号无

3、刘恒:庙号太宗

4、刘启:庙号无

5、刘彻:庙号世宗

6、刘弗陵:庙号无

7、刘贺:庙号无

8、刘询:庙号中宗

9、刘奭:庙号高宗

10、刘骜:庙号无

11、刘欣:庙号无

12、刘衎:庙号元宗

13、刘婴:庙号无

14、刘玄:庙号无

15、刘秀:庙号世祖

16、刘庄:庙号显宗

17、刘炟:庙号肃宗

18、刘肇:庙号穆宗

19、刘隆:庙号无

20、刘祜:庙号恭宗

21、刘保:庙号敬宗

22、刘炳:庙号无

23、刘缵:庙号无

24、刘志:庙号威宗

25、刘宏:庙号无

26、刘协:庙号无

汉朝皇帝谥号

两汉有庙号、谥号的皇帝有:

刘邦:庙号高祖,谥高皇帝

刘盈:庙号无,谥孝惠皇帝

刘恒: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

刘启:庙号无,谥孝景皇帝

刘彻:庙号世宗,谥孝武皇帝

刘弗陵:庙号无,谥孝昭皇帝

刘询:庙号中宗,谥孝宣皇帝

刘奭:庙号高宗,谥孝元皇帝

刘骜:庙号无,谥孝成皇帝

刘欣:庙号无,谥孝哀皇帝

刘衎:庙号元宗,谥孝平皇帝

刘秀:庙号世祖,谥光武皇帝

刘庄:庙号显宗,谥孝明皇帝

刘炟:庙号肃宗,谥孝章皇帝

刘肇:庙号穆宗,谥孝和皇帝

刘隆:庙号无,谥孝殇皇帝

刘祜:庙号恭宗,谥孝安皇帝

刘保:庙号敬宗,谥孝顺皇帝

刘炳:庙号无,谥孝冲皇帝

刘缵:庙号无,谥孝质皇帝

刘志:庙号威宗,谥孝桓皇帝

刘宏:庙号无,谥孝灵皇帝

刘协:庙号无,谥孝献皇帝

追尊皇有:

刘庆:谥孝德皇

刘开:谥孝穆皇

刘翼:谥孝崇皇

刘淑:谥孝元皇

刘苌:谥孝仁皇

无庙、谥号的皇帝有:

前少帝刘恭:孝惠帝刘盈之子

后少帝刘弘:孝惠帝刘盈之子

废帝昌邑王(海昏侯)刘贺:孝武帝之孙、刘髆之子

少帝孺子婴:孝宣帝刘询玄孙、刘显之子

少帝北卿侯刘懿:孝章帝刘炟之孙、刘寿之子

少帝弘农王刘辩:孝灵帝刘宏之子

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汉朝皇帝的庙号并不像后世那样普及,那个时候认为只有功业盛大的皇帝才配有庙号,庙号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泛滥,无帝不称祖、宗。而谥号是从唐时开始变长,像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后来的皇帝就更长。

另外,有些皇帝是被废的,没有庙号和谥号;有些皇(注意:不是“皇帝”而仅仅是“皇”),都是旁支入继后追封本生父。

文景帝庙号

文景帝其实是指二位皇帝,分别是汉朝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他们是父子关系,刘恒帝是刘启帝的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汉景帝刘启的庙号没有庙号。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出生于长安,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前196年被封为代王。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其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文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死后葬于霸陵,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刘启是指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名刘启,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

汉文帝刘恒去世后,其子刘启为其定庙号为太宗。但汉景帝刘启去世后,终汉武帝一朝,刘彻这个儿子都没有为父亲定庙号,不仅刘彻没有给父亲上庙号,就是后来的皇帝也没有为汉景帝上庙号,所以汉景帝一直是没有庙号的。

西汉庙号有多少个

4个

西汉王朝的15位皇帝中,有“庙号”的只有四位,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以及汉中宗刘询。还有一些西汉皇帝有庙号的,不过被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给取消了,也即只有以上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后世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