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汉代削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削蕃
- 西汉景帝
- 始分藩国是汉武帝的什么措施
- 撤藩是什么意思
- 汉景帝削藩后的下场
- 晁错削藩的读音
- 削藩令是谁提出的
我觉得汉景帝的削藩之路是最失败的,虽然最后是以成功告终,可是却导致了很多国家泛泛作乱。
西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汉太宗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即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此后成为汉朝定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的儿子。刘启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干过很多大事,比如主张削藩消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政权。勤俭治国,减免苛税,大力发展生产。使汉朝的经济繁华更上一层楼。他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中国西汉皇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景帝还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反击匈奴的侵袭和骚扰。同时,他又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始分藩国是汉武帝的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由于藩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的统治,于是在谋臣的启发下实行推恩令,就是对刘姓藩王的子孙后代如果有功于朝廷的话就进行分封,但是分封的却是藩王自己的领土,这样藩王的领土就会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再也形不成对皇权的威胁。
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 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
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 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 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
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
“始分藩国”指的是汉高祖分封诸侯,后因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除诸侯国的威胁;“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始分藩国,主要是指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的政策。汉武帝以前,汉朝存在着弱中央强地方的状况。甚至还因为削藩而爆发过七国之乱。那时诸侯国只有一个世子,只有一个接班人,一个藩国家能完整的传承下去,所以做藩国的实力汉武帝听从大臣的建议,让诸侯国多分世子,把大国分成小国。
撤藩是什么意思撤藩的意思是: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撤藩的意思是削藩。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撤藩通常是指在封建王朝中,所分封的个方藩王势力过于强大,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皇权统治,为了维护皇权和帝国的统治安全,撤销解除对其有威胁的以前所封赏的地方武装藩王势力。这一过程称作撤藩。
撤藩,顾名思义就是撤销藩属,是中央收回以前因血缘关系封给子孙或封赏有重大功勋的臣子的领地的行政权军事权的一种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比如明朝时朱允炆削藩,清朝时康熙撤三藩等。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明帝纪》中,文中有曰“东平王苍罢归藩。”也就是诸侯国的意思,通常有很严格的讲究。在分封制中,蕃一般特指异姓诸侯国,且含有边疆之意。藩仍然属于国家的国土面积,而属国就不是了,属国就是外国了,只不过是我们朝贡体系内的,不设皇帝,只设国王,且名义上需要皇帝派使臣去任命。
所以撤藩一般针对的是本国内部分封的诸侯、王等地方割据势力。
撤藩是古代皇帝取消封地或封国藩王的特殊权利。藩王在封国或封地有赋税、任免官员和拥有军队的权利,有些藩王在实力增强后便要挑战皇帝的权威,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皇帝便采取撤藩。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是首次撤藩引起的社会动荡,但三个月便被平息。
最后一次撤藩是康熙撤三藩,而最平稳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藩王封地不管多少儿子平分,权利被削弱,对皇帝不再有威胁。
汉景帝削藩后的下场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奏章,开始着首削藩,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虽然最终由弟弟梁王刘武和周亚夫共同平定了叛乱,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汉景帝为了平息诸侯们的怒火,说确实是这个晁错蒙蔽了他,把晁错杀掉就好了。如此晁错就成了替死鬼。
所以,汉景帝只能说在削藩上扛住了,但是,就削藩这件事无论从人格还是事业上,是失败的。
晁错削藩的读音晁字拼音是chao二声,错字拼音是cuo四声,削字拼音是xiao一声还读xue一声,蕃字拼音是fan二声,还读fan一声。晁错削蕃读音是chao,cuo,xue,fan一声。
chao(二声)cuo(一声)xue(一声)fan(一声)。
谐音是:晁(巢)错(错)削(薛)藩(翻)
晁错:汉景帝的大臣
藩:藩王
晁错削藩是西汉时历史事件,可惜晁错削藩不成,反受其害。
晁错的读音为:cháo cuò。削藩读音:[xuē fān] 。削藩是削夺诸国的封地,间接削弱藩王的势力,这样中央集权的权力就会加强,不用怕藩王拥兵自重,犯上作乱,这才能让统治者无后顾之忧,安枕而卧。
削藩令是谁提出的晁错
"七国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削藩令"的推行所致。
晁错早年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尚书》,但是他与那些纯儒并不一样,从他身上还能看到兵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身影,由此可见晁错是一个兼具多重学派政治观点于一身的人物,但从根本上说,他奉行的还是加强中央集团,巩固大一统王朝统治的法家主张。而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为日后晁错《削藩策》的提出与施行,奠定了基础。
削藩令是晁错提出的,他是西汉时期的名士,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汉景帝在位期间,晁错向景帝提出削藩政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想到汉景帝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主张削藩政策,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最后晁错被腰斩于市。
削藩是削夺诸国的封地,间接削弱藩王的势力,这样中央集权的权力就会加强,不用怕藩王拥兵自重,犯上作乱,这才能让统治者无后顾之忧,安枕而卧。
最初提出削藩政策的是晁错,他完全是为了君主专制着想,削藩能加强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汉景帝认为削藩之法可行,但是诸侯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就这样吴王和楚王集结其他诸侯国发动战乱,这是汉景帝没想到的结果。
吴王等人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讨伐晁错,汉景帝为了保住汉朝江山,听信袁盎的建议,将晁错赐死,可惜晁错最终因“削藩”二字丢掉性命。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削藩有两次,一次是西汉晁错提出的,引发了八王之乱。一次是明朝方孝孺提出的引发了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