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有多盛 南朝梁武帝是什么人物形象

目录导航:

  1. 南朝有多盛
  2. 北朝东西魏国与南朝梁的实力
  3. 梁朝武帝是什么时代的人
  4. 南陈十大名将排行榜
  5. 萧衍为什么能称为梁武帝
  6. 梁武帝和达摩是同时代么
  7. 梁武帝的宰相
  8.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文人
  9. 萧景桓是哪个朝代
南朝有多盛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中期(“元嘉之治”):

在南北对峙中,南朝以积极的攻势占了上风,疆域达到整个南朝时期的高峰(不仅包括南方,还包括淮河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甚至山东大部);内政也搞得不错。

(在他之前,他父亲宋武帝刘裕曾北伐直至黄河流域腹地,但是昙花一现。)

梁武帝前期也曾风光过,但版图没能达到宋文帝时期那样的程度。

2018年,在韩国公州百济国都城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一片微不足道的残瓦。当专家抹去残瓦上的泥土时,上面露出的“大通”这两个字,却令韩国专家们大为惊讶。

区区“大通”这两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令人震惊?其实,在这两个字的背后,不仅隐藏着一段中国南北朝的历史,更反映出乱世中国也强大的可怕,颠覆了传统认知!

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期,僧侣一然(公元1206-1289年)编写的《三国遗事》中,记载了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乱战时,半岛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由于一然是僧侣,主要讲述佛教神迹,因此《三国遗事》一直被当成野史看待。然而,就是这么一本不被人看重的野史,却解释了残瓦上的“大通”二字。(百济国王扶余明襛) 又于大通元年丁未,为梁帝创寺于熊川州,名大通寺。

所谓“大通元年”,其实就是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年号。从这句记载可知,韩国考古专家挖出的残瓦,是当年百济国王在首都熊津城,为梁武帝建立的一个寺庙。因为梁武帝大通年号,于是百济国王就将寺庙命名为“大通寺”。

众所周知,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可谓古今第一“佛学皇帝”,信教之深令人震惊,甚至主动投身寺庙,让朝廷大臣拿钱去赎他。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的盛景。

百济在朝鲜半岛,南朝梁国在中国江南,双方相隔数千里且陆路不通,为何百济国王要为梁武帝建一座寺庙?原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华文明辉煌史。

众所周知,自黄巾起义开始到隋唐建立,中国一直处于乱世之中,先后经历董卓之乱、三国争霸、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等,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历经沧桑。更为重要的是,南北朝对峙期间,除了少数时期,多数时候北朝要强于南朝,但在周边国家眼里,不仅认为南朝才是正统,而且认为南朝更具魅力。

475年,南朝宋衰落,高句丽趁机攻陷百济首都汉城,于是百济南撤以熊津城为都城。为了对抗高句丽,百济非常重视与南朝、日本、新罗的联系,尽管南朝根本不可能派兵帮助。

如果仅此而已,只能说百济寻找外交支持而重视南朝,那么为梁武帝建一座寺庙,好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然而百济国王扶余明襛的父亲武宁王,他身上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南朝对百济的影响力超出人们想象。

武宁王时期,百济多次大败高句丽,但武宁王与南朝关系,不仅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紧密。考古武宁王陵墓,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信号:陵墓内部,整体采用南朝砖室墓的风格。如果不是百济王族对南朝仰慕到了极点,肯定不会在死后这么做。

武宁王的墓志铭上,开头不是说百济国王,而是先说梁武帝所赐将军号,再提百济国王的身份。可见在百济眼里,南朝将军称号比百济国王称号更尊贵。

武宁王死后,百济国王扶余明襛继位,第二年就获得梁武帝的册封,即“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注意这里的“册封”用词,仿佛百济是南朝梁的藩属,国王不被册封就得位不是名正言顺一般。可见,百济国王扶余明襛为梁武帝建寺庙,反映出当时南朝文化在国际上的强大影响力,可以用无以伦比来说明,这显然颠覆了传统认知。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南朝北朝都是中国,而北朝临近高句丽,双方矛盾不少,为何更靠近北朝的百济,不巴结北朝而巴结南朝呢?其实,固然有梁武帝时期军事强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南朝文化上的强大,让周围国家都拜服,甚至北朝皇帝自身都不自信,认为南朝才是华夏正统所在。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然而王猛临终之前却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认为东晋才是华夏正统。隋朝统一天下之后,隋文帝认为北周音乐是“戎音”,而认为南朝音乐才是“雅曲”、“正乐”。

总之,北朝虽然武力强大,让不少小国敬畏,但在文化上北朝却远不如南朝,很多小国都以学习南朝为荣,上述所讲的百济,只是其中一道风景线而已。可见,乱世中国也强大的可怕,只是这种强大,不只是武力上的强大,更是文化上的强大,让人不由自主地神往。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宋朝尽管武力不强,但包括辽、金、西夏等在内,都疯狂的喜欢宋朝文明,苏轼一旦出了新词,不出三天就被快马送到辽国都城,可见这种宋朝文化的强大;后来的明朝也是如此,清朝建立之后,周边不少小国却依然认为清朝是蛮夷,而怀念明朝

北朝东西魏国与南朝梁的实力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就是唐朝的李氏),修《晋书》,奉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 ,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因此南朝的实力为梁武帝前期为最强,陈朝最弱。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北朝最弱是北周初期,最强是北周后期。

梁朝武帝是什么时代的人

南北朝时期的南梁。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南陈十大名将排行榜

10、陈显达(427—500),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中国杰出军事家、政治家。

9、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宽,汉族,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8、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北齐名将。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

7、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

6、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

5、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

4、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时迁至襄阳(今属湖北)。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

3、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2、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在今萧县境内),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

1、陈庆之(484~539),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南北朝第一名将。曾率领梁军7000攻魏,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三、侯安都

侯安都(520~563),字成师,广东乳源人。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刘宋时期的著名能将薛安都,实际上侯安都的能力也不在后者之下。和之前几位类似,他也是靠反对侯景起家、最终投靠陈霸先。作为一个不世出的猛将,他参与攻伐王僧辩、北御北齐、南平萧孜、西讨王琳等战事,为陈朝立国鞠躬尽瘁。陈武帝驾崩后,他一力保举临川王陈蒨登上了皇位,又使国家渡过了继承危机,声名显赫。眼见自己功高震主,侯安都逐渐行事张狂,屡屡有逾越人臣之礼的行为,最终引发了陈文帝对他的不满。公元563年,皇帝找了个借口将他逮捕并赐罪处死,时年44岁。与其他名将相比,他不仅短寿,也没有追谥,仅仅只有家眷得到了保全而已。

二、周文育

周文育(509~559),字景德,浙江建德人。排名进前二的,基本可以称得上是陈霸先左右的关羽和张飞,周文育就是其中之一。他年少孤贫,却十分孔武有力,早年随从南江督护卢安兴征战,封到了南海县令。之后由于卢氏之子被诬告通敌而死,他便率军攻打广州,兵败后归顺了当时的高要太守陈霸先。他为陈鞍前马后,先后为平定侯景之乱、除掉王僧辩、消灭杜龛和萧勃等人立下了盖世之功,获封镇南将军、江州刺史,他是陈霸先最踏实的依靠。晚年,周文育讨伐王琳时,遭到了豫章内史熊昙朗的背叛,遇害身亡。陈武帝得知噩耗,无比哀恸,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一夜间就垮了,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君臣情谊相通如此,历史上除了刘关张兄弟,很难有人复刻第二。

一、杜僧明

杜僧明(509~554),字弘照,江苏高邮人。之所以把他排第一,不仅因为他是最早投靠陈霸先的左膀右臂,而且也是因为他有昭烈千秋的战功!虽然杜僧明其貌不扬,但他十分有胆气,并特别重视情义。攻打广州一战时,他与周文育一道归附了陈霸先,紧接着他就与陈一道消灭了交州地区的叛乱,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侯景之乱时,他奋勇当先,连战连捷,先后平叛了广州的元景仲和高州的李迁仕,彻底打断了侯景妄图向南扩展势力的希望,为成就陈霸先的帝业提供了最高效的输出。杜僧明最终在抵御西魏侵犯的征途中去世于江州,年仅46岁。虽然他并没有亲眼见证陈朝的诞生,但他的成就却得到了后世的广泛传颂!因为在他身后,最终以开国功臣的身份进入了陈朝太庙

萧衍为什么能称为梁武帝

萧衍在位四十八年,还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他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重用贤良,关爱天下百姓,创造了一朝盛世“天监之治”。如果这样看来,称他为一代明君也不为过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在钟离之战取胜;后一度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梁武帝和达摩是同时代么

是同时代。据记载,当年达摩渡海来到中国,首先到达的是南朝刘宋境内的南越(即今之广州),随后又应梁武帝的邀请来到南京。

是的,达摩是南天竺国的高僧,自称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出身高贵,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可以说是一位经历了富贵的人,据说当时的香至王曾经想将王位传给达摩,但是达摩却拒绝了,后来出家为僧,在中国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中国传扬自己的禅宗佛法,来到中土之后的第一站就遇到了梁武帝萧衍,二人话不投机,于是达摩渡江北上。

梁武帝的宰相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国陶弘景。

陶弘景才高八斗,却郁抑不得志,36岁时辞官修道,隐居茅山。梁武帝萧衍立国后,请其拟国号。陶弘景道其国号应是“水刃木处(合为梁字)”,萧衍遂定国号为梁。

萧衍“书问不绝”,屡诏陶弘景为官。陶弘景坚辞不受,萧衍无奈,只得每逢军国大事难以决断时,派人到茅山征求他的建议。陶弘景由此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文人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有刘勰、萧统、谢眺。

以下是这三位文人的详细介绍。

1、刘勰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2、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天监元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3、谢眺

谢朓,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萧景桓是哪个朝代

海宴小说《琅琊榜》中人物。萧景桓,封誉王,三十二岁。大梁当朝太子的最大竞争对手 。是当朝太子萧景宣最大竞争对手,外貌高挑韧健,深目薄唇,为人虚伪圆滑、刻薄狠毒、寒石心肠。不关心公道正义,理家治国,生民大业。只知互相倾轧,尽用奇诡权衡,以达到夺嫡之标的。

生母低微早逝,序齿又在太子之后,本无夺嫡资格,但他自幼养在皇后宫中,为皇后养子,被无子的皇后视为已出。

誉王本人又聪明倜傥,最会讨皇帝开心,故得到诸般殊宠,待遇明显超出其他皇子,直逼太子,是太子最大的威胁。

誉王为人虚伪圆滑,野心极大,对于皇位的野心和执念已经浸入血液和骨髓,却也深爱着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先是一心拉拢麒麟才子梅长苏【林殊】,最后勾结夏江,在其的鼓动下破釜沉舟、瞒天过海,发动逼宫之役,却未想到一切都在梅长苏【林殊】的掌握之中,最终被梅长苏【林殊】设计利用而扳倒。

萧景桓是大梁朝(虚构的朝代)

萧景桓,封誉王,三十二岁。大梁当朝太子的最大竞争对手。最后勾结夏江,在其的鼓动下破釜沉舟、瞒天过海,发动逼宫之役,却未想到一切都在梅长苏的掌握之中,最终被梅长苏设计利用而扳倒。

海宴小说《琅琊榜》中人物。

海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琅琊榜》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萧景桓历史上肯定无此人,当是《琅琊榜》作者海晏虚构而来。至于朝代,除了南北朝时有一个南梁国姓为萧外,其他并无对应之处,包括南梁最著名的梁武帝,也无该剧中的描述不一致。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电视剧《琅琊榜》第一集中,提到北燕太子称帝。在南北朝中是没有燕国的,由此可得出历史在这剧中完全是虚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