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关家垴之战(关家垴战役:彭德怀的四大败仗之一,2万军队为何没能全歼500日军)

在《亮剑》中,李云龙率领独立团,歼灭了“中心开花”的山崎大队。

但在关家垴一战中,八路军以三个旅两个团二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没能全歼深入根据地的500只日军。激战两昼夜,日军伤亡大半,仓皇而逃,八路军在付出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后也被迫撤围。

就连“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事后也不得不在自述中承认,这是他戎马一生中的四大败仗之一。

本期为大家解读,发生在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一场关键战役——关家垴战役。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战斗结束。

八路军多日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加上日军大规模增援,一时间难以扩大战果,于是总部决定各部队休整补充,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作战做准备。

关家垴战斗便是在此时打响的。

在八路军连日的进攻和破袭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再加上正面战场陷入僵持,于是日军决定集结兵力“扫荡”根据地。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官还叫嚣道:要活捉八路军首长彭德怀参谋长左权,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

为了报复百团大战,从10月起,日军集结数万兵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每当遭遇失败,日军必然兴兵报复,失败得越惨,报复得越凶。

“扫荡”和“反扫荡”就成为了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主要形式。

10月末,日军第三十六师团的冈崎大队,误打误撞闯入了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该工厂是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最大的生产基地,绝不容毁在敌人手中。彭德怀赶忙令精锐的八路军129师386旅前去支援。

500日军见八路军大部队赶来,急忙在关家垴劫掠一番,然后放了一把火,逃离现场。

八路军一路追击,冈崎大队则向西逃窜,在当地根据地军民的配合下,冈崎大队于10月28日被赶到了关家垴地区,冈崎大队准备经此地逃回沁县。

关家垴位于太行山根据地的中心,岂是日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连日来,日军的“扫荡”气焰十分嚣张,大批村庄被日军焚毁,许多民众被日军残忍杀害,八路军本就憋着一肚子气,想要找机会打几个歼灭战,消灭几路敌人。如今冈崎大队以500人的兵力肆无忌惮地闯根据地,简直是目中无人。

彭德怀随即赶回八路军总部,与各指战员制订了消灭这股敌人的详细计划。

29日,彭德怀召集129师各部,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彭德怀亲自指挥八路军山炮连,八路军步兵则由刘伯承、邓小平、陈赓指挥。

具体部署为:决死第一纵队牵制敌军侧翼,769团进攻关家垴西北,772团和特务团进攻关家垴东北、东南,新编第10旅则布置在外围,切断敌人逃跑路线。

在八路军对冈崎大队进行合围之际,日军连夜占领了关家垴和周边地区,并在此地修筑防线。

关家垴地区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山岗,易守难攻:这里东西两侧山地陡峭,北边是一面断崖,只有南坡较为平缓,可用于进攻。冈崎大队在关家垴山顶平地上架起--堡垒,同时还占领了与关家垴互为犄角的柳树垴,在上面修筑了防御工事,构筑了严密的火力网。

日军布防的消息传到八路军耳中,左权很是担心:山路狭窄、大部队不便展开,日军的武器先进,八路军缺乏攻坚能力,强打下去可能要吃亏。但撤军是不可能的,彭德怀已经向八路军各部下达了作战命令,并且一再强调,要坚决消灭冈崎大队。

思来想去,左权决定提前发起攻击,派八路军特务团去关家垴夜袭。

按照计划,二营很快摸到了山顶,悄无声息地刀掉了2个日军哨兵。随后,二营战士逼近日军,向他们狂甩--,日军被密集的爆炸压制。

首战得手,在山下等待的特务团其他部队随即冲向各自的目标,特务团没费多大力气就攻占了关家垴的一排窑洞。

然而当战士们继续进攻时,日军从左右窑洞不断向特务团--扫射,特务团被压得起不了身。随后大批日军从窑洞中窜出,特务团奋起反击,窑洞里顿时浓烟滚滚,枪炮声不断。

原来,日军已将所有窑洞打通,每个窑洞都是一个独立的火力点,他们可以与其他窑洞构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日军还在窑洞外构筑了环环相扣的作战工事,特务团不了解情况,在与日军的争夺中吃了大亏。

团长欧致富见状,急令各部队停止进攻,待大部队进攻开始后再与其配合。特务团的这次夜袭以失败告终。

10月30日凌晨4时,八路军发起了总攻,彭德怀亲自来到前线督战。

彭德怀向决死第一纵队38团,进行了战斗动员,战士们士气高涨,卯足了劲儿地往柳树垴冲,经过两个小时激战,战士们在天亮前攻占了柳树垴。

要地失守,但关家垴的日军完全没有撤退的想法。他们明白,这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一旦离开防御工事,他们就会被数倍于己的八路军分割包围,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待援,“中心开花”

日军装备精良,防御工事坚固,八路军缺乏足够的重火力,还要顶着敌军的枪炮仰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上午9时,战场上空飞来了几架日军飞机,他们向挤在进攻道路上的八路军疯狂投掷--,给八路军队伍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八路军不得不暂停进攻,等待日军飞机弹尽后离去。

祸不单行,驻守柳树垴的38团竟遭到了日军的猛烈反击,阵地又被敌人夺了去。

被围日军主动出击,这是八路军始料未及的,这一战场态势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部队对关家垴的进攻。彭德怀只得令陈赓组织兵力反攻,八路军一面进攻关家垴,一面不得不抽调3个营的兵力反攻柳树垴。

陈赓率部连续进攻四次,以自身伤亡较大的代价,给予了日军重大杀伤,但始终不能夺回柳树垴,八路军与日军陷入了对峙。

在关家垴战场,772团的进攻很不顺利,东北部战场只有一条30厘米宽的小道,可以接近日军阵地。战斗打成了“添油战术”,战士们一次次发起冲锋,多次与日军短兵相接,但始终难以夺下阵地,战况十分激烈。

769团奉命从西北方向进攻,前面说过,这里是一个数十米高的陡崖,通往崖顶的路上有一道可--的壕坎,再往上便是日军的阵地。769团组织突击队进攻,战士们爬到壕坎处时被日军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日军猛烈的--和炮火,突击队战士们被压制在壕坎中无法起身,769团后续部队,只能待在崖下面,束手无策。

各个方向都在进攻,但各个方向都难以突破,八路军部队付出巨大伤亡仍难以将日军阵地攻陷,很多连队一仗打下来,只剩不到10人。关家垴还掌握在日军手中,战斗陷入焦灼,前线人员伤亡数字不断扩大。

进攻受挫,八路军总部心急如焚,总部首长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陈赓从前线致电彭德怀,陈赓表示关家垴地形对我军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撤围,把日军放出来,另寻有利地形进攻。

彭德怀拒绝了陈赓的建议,彭德怀说道:一旦放走日军,就很难再打着了,必须在此地将其歼灭。

陈赓以伤亡过大来劝说彭德怀,彭德怀则回答:“就是把部队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拼光了我们可以以后再补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是没有前途的。”

陈赓还想说些什么,但被彭德怀以“意见保留,坚决执行命令”堵了回来。

其实,彭德怀也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八路军武器装备不及日军,日军经常一个大队,甚至是一个中队,就敢肆无忌惮地“扫荡”根据地。八路军在根据地跟日军艰苦地打游击,以当时的态势,日军以大队为单位拉网“扫荡”,八路军很多时候不得不化整为零,以班、甚至以个人为单位分散行动,活动范围被严重压缩。

如果能给予日军痛击,歼灭冈崎大队,日军就会意识到八路军战斗力很强,以大队为单位“扫荡”是很不安全的,就会将扫荡单位的规模扩大到联队或者旅团。华北日军就那么多,以联队规模出击,八路军需要应对的队伍数量就少了很多,运动战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彭德怀需要的就是打上几场歼灭战,把日军打怕,不敢轻易入侵根据地。

为此,彭德怀是铁了心要拿下关家垴。他走出窑洞,来到了距关家垴前线1公里处,举起望远镜向战场望去,战士们都是好样的,他们服从命令、不怕牺牲,一个个英勇地往前冲,又一个个倒下。

彭德怀心中焦急万分,虽然打得有点像“添油战术”,但他觉得1万人应该稳稳拿下500人的,没想到这块硬骨头居然这么难啃。

此时,外围数千名日军正在朝关家垴地区赶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八路军主力就会面临被反包围的危险。

彭德怀对刘伯承说道:“我们伤亡大,冈崎大队同样死伤惨重,我们不能给敌人喘息机会,应当一鼓作气将其歼灭。”

刘伯承十分心疼伤亡的士兵,他一再向彭德怀建议:“我的彭老总,我们赔不起啊,关家垴地形于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了。就算放走冈崎大队,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嘛。”

但彭德怀犟脾气上来了,坚决不同意撤军。

刘伯承也很是生气:“你这是在蛮干,我不同意再打了。”

彭德怀也怒道,“不同意也得打,拿不下关家垴,我就撤了129师的番号,坚决执行命令。”

刘伯承无奈,只得继续指挥进攻。

刘伯承。

看着被压制在壕坎的769团,刘伯承心生一计,他命令769团一边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一边从壕坎下方挖地道,通到日军阵地后方。

就这样,769团边打边挖,终于打通了通往山顶的道路,与日军在关家垴山顶展开激战。

而后,769团的后续部队也冲上了山顶,经过激烈的肉搏战,769团打退了日军,控制了制高点,山顶的残余日军撤到窑洞中继续抵抗。

经过一天激烈战斗,八路军歼灭了大部分日军,艰难地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的部分阵地,但两处的主阵地仍在日军手中,还有100多日军没有被消灭。

10月31日,战斗还在继续,从周边县城出动的2500只日军向关家垴驰援而来,他们遭到了385旅和新编第10旅的顽强--。与此同时,从黎城出发的数千只日军援兵,也在朝关家垴挺,386旅不得不分出去一个团进行--。

陈赓和刘伯承见彭德怀态度坚决,开始组织部队狠打残敌,力争在日军救援部队到达前吃下关家垴。但打了整整一天,仍旧有日军残敌负隅顽抗,八路军始终无法完全占领阵地。

11月1日,日军10余架飞机飞到关家垴上空,增援部队也逐渐逼近关家垴,八路军开始腹背受敌。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得下令结束战斗,八路军各部有序退出战场。

关家垴的60多只残敌,也在日军的接应下仓皇逃离战场。

关家垴一战,八路军以8个主力团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日军的一个500人大队。经过两天激战,歼灭敌军400余人,八路军则伤亡了2100余人。

“围点”没有完全吃下,“打援”没有挡住,还付出了5倍于敌伤亡的代价,可以说打了一场彻底的败仗。

此后,关家垴战役成为了争议比较大的战斗,八路军指战员们对此战的看法不尽相同。

彭德怀是此次战斗的主要指挥官,他的战术是与敌人硬拼到底。反对他的声音认为,彭德怀和敌人硬碰硬,违反了红军、八路军扬长避短,跟敌人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针,这才造成了八路军的重大伤亡。

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等人则看到了彭德怀的本意,他们坚决支持彭德怀,理由是:八路军是一支正规主力军,不能只会打伏击战和游击战。如果八路军想要在将来有所作为,那么,与敌人面对面的猛攻和坚守,也是八路军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决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回忆道:彭老总向我调两个团加入战斗时,我是很积极的,我们的伤亡是很大,但这两个团也真正打出来了。后来,参加关家垴战斗的两个团,成为了我们纵队的最强主力团。

两个论点各有各的道理,对此我们很难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彭德怀提出的理念确实有些超前,与毛主席“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略背道而驰。在战役中,我军伤亡过大,且没有达到期望效果,总得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彭德怀后来承认,他在关家垴战役中所做的决策,不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让八路军“打得很艰苦,伤亡很大”他对此次战役深感不安,并将其称为自己的四大败仗之一。

彭德怀。

不过,这场败仗也不是全无是处。

此役,八路军暴露出了单兵能力不足、步炮协同不够、基层指挥欠佳等一系列问题,这与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渡过黄河、大规模扩编是离不开的。八路军3万余人扩大到40万人,数量上去了,但军队质量较之前有所下降,原先的指战员们被连连提拔,能力与所担任职务尚不匹配,经此一战,八路军发现了自身的弱点,并努力予以改善。

日军撤退后,八路军首长一起登上关家垴,仔细查看日军工事,包括掩体构造、火力配置等。看完后刘伯承表示大受启发,日军善于利用地形构筑工事,火力配置也十分合理,刘伯承将其推广到八路军队伍中,供众人学习。

日军在此战中挖了许多“猫耳洞”,人躲在里面可以有效规避炮火,非常安全,这一招就被八路军学了去。后来在对越反击战中,解放军就曾大量使用“猫耳洞”

人民军队的优点就是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有时候,敌人也是非常好的“老师”,我军在复盘关家垴的战斗时获益良多,诸多八路军战士的鲜血并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