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时间表人物和事件 商朝的重大事件与相关人物

目录导航:

  1. 中国历代王朝时间表人物和事件
  2. 殷郊的头被谁砍了
  3. 商朝有女娲记载吗
  4. 商朝的李靖真实存在吗他有几个孩子
  5. 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
  6. 封神榜之武王伐纣的人物解析
  7. 殷商灭亡后谁继位
中国历代王朝时间表人物和事件

1、夏朝:约:470年

著名事件:禹行禅让、禹卒,夏启袭位,启灭有扈氏,启命人冶铜铸鼎,太康失位,胤征羲和、日食

2、商朝:约:554年

著名事件:商汤灭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名臣伊尹出谋划策、灭夏方略孤立夏朝、成汤灭夏顺天应人、商朝历史光武中心、商之衰败止于迁都

3、周朝:约:791年

著名事件:武王伐纣、封邦建国、周公辅政、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西征、夷王伐戎、厉王专利、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宣王中兴、烽火戏诸侯、大戎之锅

4、秦朝:约:15年

著名事件:灭六国、大乡起义、巨鹿之战、三公九卿、修长城、修阿房宫、孟姜女哭长城、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吴广起义、暗度陈仓、楚汉争霸、鸿门宴

5、西楚:约:5年

著名事件:天下大乱、灭秦战争、楚汉之争

6、汉朝:约:422年

著名事件:白登之危、七国之乱、南越国、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文景之治、郡国制度、和亲匈奴、白马之盟、七国之乱、无为而治、吕后乱政、察举制、马邑之谋、汉武盛世、张骞通西域、刘濞铸造币、丝绸之路、匈奴战争、推恩令、河西四郡、汉宛之战、巫蛊之祸、霍光专权、盐铁论、外亲干政、王莽篡汉、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刘玄称帝、王郎称帝、刘盆子称帝、公孙述称帝、阿巴坎遗址、光武中兴、阴氏之案、名章之治、白虎观会议、班超通西域、外亲宦官乱政、黄巾起义、

7、三国:约:280年

著名事件:三国鼎立、董卓乱政、挟天子令诸侯、桃园结义、三英斩吕布、温酒斩华雄、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刮骨疗毒、八卦阵、草船借箭、隆中对、望梅止渴、孙权劝学、大意失荆州、马虎失街亭、白帝城托孤、过五关斩六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曹丕篡汉、夷陵之战、三顾茅庐、血战宛城、长坂坡救阿斗、六出祁山、威震逍遥津、江夏之战、易京之战、三战新野、渭南之战、巴蜀之战、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平定南中、七擒孟获、陆逊北伐、三家归晋

8、晋朝:约:155年

著名事件:司马炎篡魏、西陵之战、太康之治、郝散起兵、齐万年起兵、流民起义、徙戎论、贾后弑君、五胡乱华、建立东晋、世族扰政、北征五胡、淝水之战、朋党之乱

9、南北朝:约:169年

著名事件:刘裕篡晋、元嘉之治、宋室内哄、唐寓起义、大明历、永明之治、钟离之战、神灭论论战、侯景叛梁、江陵之战、隋灭陈之战、盖吴起义、北魏毁佛、云冈石窟开凿、均田制、三长制、六镇起义、鲜于修礼、河阴之变、沙苑之役、玉璧之战、尉迟迥之乱、杨坚称帝

10、隋朝:约:38年

著名事件:统一南北、夷平建康、开皇之治、杨广夺位、开凿大运河、科举制、吐谷浑扰境、三征高丽、瓦岗起义

11、唐朝:约:289年

著名事件:晋阳兵变、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突厥战争、永徽之治、白江口之战、灭高丽之战、韦后之乱、开元之治、募兵制、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吐蕃之战、河朔三镇、两税法、清水之盟、奉天之难、元和中兴、平凉劫盟、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白马驿之锅、黄巢起义、武则天称帝

12、五代、十国:约:54年

著名事件:上源驿事件、汴州之役、清口之役、高邑之战、洛阳兵变、魏州之战、夹河之战、邺都兵变、曲阳之战、贝州之役、辽军南侵、郭威改革、周世宗改革、周世宗抑佛、大周刑统、殿前诸班、高平之战、西征之役、寿州之战、毋乙、董乙起义、王琼起义、张遇贤起义、拔钉钱、

13、宋朝:约:320年

著名事件: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宋统一全国之战、高粱河之战、澶渊之盟、重熙增币、好水川之战、庆历新政、庆历和议、濮议、王安石变法、永乐城之战、熙河开边、元佑更化、绍圣绍述、海上之盟、靖康之变、建炎南渡、苗刘兵变、和尚原之战、绍兴和议、采石矶之战、隆兴和议、淳熙之治、绍熙内禅、开禧北伐、嘉定和议、丁亥之变、

14、元朝:约:98年

著名事件:崖山海战、开创行省制度、海禁、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西征欧洲、乃马真后称制、海迷失后称制、高丽蒙古战争、李璮叛乱、蒙越战争、元日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海都之乱、延佑复科、南坡之变、至正新政、亦思巴奚兵乱、洪武北伐、金山之战、法显取经

15、明朝:约:267年

著名事件: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万历三大征、广州大屠杀、修筑万里长城、诛杀袁崇焕、崇祯帝自杀

16、清朝:约:296年

著名事件:鸦片战争、康乾盛世、 三藩叛乱 、文字狱 、改土归流、 科场案、 朱三太子案、 闭关政策 、虎门销烟、 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辛酉政变、 太平天国、 迁海令、 铁路国有案 、收回路矿权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山海关之战、 清末留学运动、 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 尼布楚条约、 西学东渐、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

殷郊的头被谁砍了

在 封神演义 中 殷郊头最后被玉鼎真人砍掉啦 。殷娇在战斗中十分的英勇 。并且杀害了很多的将士。玉鼎真人是西王母的一位得力干将。他在战斗中拔出利剑 斩下了阴殷娇的头颅

殷郊作为成汤太子最后的结局却是被犁锄而死,某种意义上他是各方博弈下的牺牲品,本来是纣王的太子,结果被纣王派兵追杀,法场杀头;被广成子救了之后传授武艺法宝,本指望他能协助姜子牙武王伐纣,大义灭亲成就一段佳话,谁曾想下山后被申公豹三言两语说反,最终被多方认可灭杀,可以说是命运最曲折可怜的人物之一了,从一国太子到刑场死囚,从劫后余生到仙家弟子,从阐教弟子到殷商主帅,再到走投无路的待死之人,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曲折,最终却未得善果,不得不说是值得同情的可怜小人物。

1.被姜子牙砍了

2.在《封神演义》中,殷郊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但最终被纣王诈降的燕赤霞所杀。他的死对周武王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促使他下定决心推翻纣王,建立新朝。殷郊在剧情中的作用是牺牲奉献,表现出忠诚勇敢的精神。

封神演义第一部中,殷郊头被玉鼎真人砍了。玉鼎真人是西王母的一位得力仙将,他在战斗中利剑出鞘,斩下了殷郊头。这个事件也成为封神演义故事中的重要开端,引导着后续剧情的发展。

殷郊头被姜子牙所砍,他的魂魄被封印在封神台上。这标志着封神大战的结束,姜子牙成功击败了殷郊,保护了人间世界的安宁。然而,这也只是封神演义故事的开始,后续还有更多的故事和战斗等待着读者的探索。

商朝有女娲记载吗

根据神话传说是有的,在女娲诞辰那天纣王领着群臣去女娲庙进香,亵渎了女娲泥塑的雕像,并在女娲庙里提了一首淫诗。

女娲娘娘看到后大怒,要覆灭商朝,也就是《封神榜》的开始,说人王色迷心窍,不务正业,穷兵黩武。

不一定。祭祀很频繁,但没有祭祀过女娲的可能性更大些。

商代,是政巫合一的,祭祀神灵非常常见~~今天的甲骨文,都是商人占卜的产品,也可以说是与神经沟通的记录。

但为什么说不一定祭祀过女娲呢?

因为,女娲未必是商人的神灵啊。

女娲最早出现在西周的典籍里,未必不是周人自己的神灵~~这一点,并不能确定。

商朝的李靖真实存在吗他有几个孩子

商朝的李靖其实不存在的,商朝的托塔天王李靖,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书中他有三个儿子!

实际上《封神演义》中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是唐朝时期大唐帝国的开国工程战神李靖。唐朝的战神李靖,一生中战功卓著,南平萧铣收复岭南,西灭东突厥,北破吐谷浑。只因为他战功卓著,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因此被后人神话。到了明朝的时候,他就被小说家,神话成了托塔天王李靖!

商朝的李靖真实存在的,他有2个孩子。

历史上真正的李靖是初唐著名的军事家,他的伟大功绩被载入史册。李靖,初唐著名军事家,公元571年生于雍州, 三原,隋朝小官吏。李渊和他的儿子起兵,他们归顺了大唐,并跟随他们到处战斗。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率军平定了南方的萧县政权,李靖开始实际上统领军队,南下削平了雄踞南面的萧铣政权,这使得李渊抛却了对他的成见。而且平定了伏羲之乱,受到高祖的称赞。在贞观统治期间,他还北上消灭了入侵唐朝多年的东突厥。他的军事功绩令人钦佩。李靖的军事威望可谓是闻名于世,敌人听到无不闻风丧胆。

三元李靖确有其人。

不是,托塔天王李靖是封神演义中的陈塘关总兵,李哪吒的父亲,他是商朝人,帮助武王伐纣的,而唐朝的李靖自然不用说了。托塔李天王是商朝陈塘关的总兵,生子哪咤,因哪咤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咤自杀。哪咤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咤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商朝的李靖即“托塔李天王”,在《封神演义》﹑《西游记》均有托塔天王形象,在《封神演义》叫李靖,谓系哪吒之父,是陈塘关的总兵,因哪吒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吒自杀。

哪吒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吒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在《封神演义》的记载中,李靖有3个儿子,即:金吒、木吒和哪吒,商朝的李靖是神话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再者,《封神演义》也是后人写的,也无从考证。

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

中国五位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

关于我国最早的文字——殷代甲骨文的研究,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当时,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和王国维5人,在发现、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成为我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

王懿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和搜集甲骨文的专家。他是山东福山人,精通青铜器铭文,光绪时任国子监祭酒(校长)。在他以前,人们把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都当作中药“龙骨”售用。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患了疟疾,药方上有一味“龙骨”,即到北京宣武门外达仁堂药店购买,一看上面竟有篆文,大为惊讶,马上认定这些“龙骨”与中国古文字有关系,于是立即将达仁堂所有“龙骨”全部买下。接着他又四处寻访,不惜以二两银子一片的高价,从两位商人手里购得1500余片,开始了甲骨文研究。

刘鹗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江苏丹徒人,字铁云,对古文字很有造诣。光绪二十八年(1902),王懿荣去世,其所收藏的甲骨文片大部分被刘鹗收买,同时他又四方奔走,买到4000余片。次年,刘鹗精选出1058片,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共6册,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孙诒让是我国第一个写出甲骨文研究著作的人。刘鹗《铁云藏龟》印行后,孙诒让即根据此书,用《说文》和金文互证的方法,开了系统研究甲骨文的先河,写成《契文举例》一书。他在该书中科学地对甲骨文进行了分类,定为月旦、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和杂例10章,为后人研究甲骨文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罗振玉历来擅长考古,金石文字知识十分丰富。早在刘鹗收集甲骨文片时,他就建议要拓印成书,书成后又为之写了序言。同时他也亲自搜寻,确定了甲骨文出土的准确地址,并搜集到一万余片,成为清末首屈一指的甲骨文收藏家。他通过深入研究,写成《殷商贞卜文字考》等论文,确定甲骨文是殷王室的遗物,河南安阳小屯村是殷王武乙的都城废墟。1912年,他又精选2221片,拓印成《殷墟书契》一书,成为当时甲骨文研究成就颇丰的学者。

王国维是近代研究甲骨文成就最大的学者,浙江海宁人。他年轻时由于家贫,投到罗振玉门下,开始了甲骨文研究。他不仅帮助罗振玉编写了《殷墟书契考释》,而且利用在英籍犹太人哈同创办的圣明智大学任教的机会,根据哈同收藏的甲骨文片,写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一书。他又把甲骨文和古文献对照验证,考释了殷王朝帝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为甲骨文研究树起新的里程碑,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

封神榜之武王伐纣的人物解析

《封神榜》中武王伐纣的人物有以下几个主要角色:
1. 武王姜子牙:商朝末年周武王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也是封神榜的主角之一。他精通卜筮和阴阳五行之术,以智谋和计谋帮助武王伐纣。姜子牙是一位有智慧和勇气的人物,为正义与民族利益而努力奋斗。
2. 姜太公:是姜子牙的师傅,传授给他许多法术和智慧。他是一个智慧和神秘的角色,在故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 成汤:是商朝后期的一个世袭贵族,也是姜太公帮助的对象之一。他成功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是封神榜故事中的前奏。
4. 周武王姜熙:是姜子牙的侄孙,也是封神榜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秉持正义和忠诚,接受姜子牙的训导,带领周军消灭商朝,建立了新的朝代,结束了商纣王的统治。
5. 纣王姬发: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因其残暴和荒淫无度而备受指责。在封神榜的故事中,他因为对百姓的剥削和残杀而遭到了武王的讨伐。
6. 姬昌:商纣王的弟弟,为了权力和财富与纣王勾结。他在故事中是武王的敌人之一,在军队中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这些人物在《封神榜之武王伐纣》中各自扮演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忠诚、智慧、勇气和邪恶的一面,通过重重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了武王伐纣的壮举。

在《封神演义》中描述了几位人物的结局:

1. 武王:武王成功消灭商朝后,成为了新的帝王,建立了周朝,并称帝号为“周武王”。

2. 姜子牙:姜子牙是周武王部下之一,因为在伐纣时期帮助周军大获全胜,所以被推荐担任丞相。姜子牙在新的朝代中依旧是重要的辅佐官员。

3. 江山:江山原是商朝宰相,在伐纣战争中倒戈投降,协助周军取得胜利,因此被封为齐国公。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他叛变到其他国家去了。

4. 纣王:纣王败亡后,被关进无阳城内。无阳城为高墙深垒、不能攀登而著名。纣王被困在城中三年多,渐渐消瘦衰弱,并且每夜都会听到天上的声音预示自己将会受到惩罚。最终纣王不堪忍受而自杀身亡。

殷商灭亡后谁继位

殷商灭亡之后,是由周朝代替商朝,管理天下。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就是纣王,武王伐纣,就是周武王讨伐纣王。然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继承了商朝的王位,并建立了周朝。据历史记载,商纣王由于昏庸无道,失去了民心,被周武王击败,商朝也随之灭亡。周武王随后登上了商朝的王位,并建立了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周武王姬发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下一代君主是周朝的周武王姬发。当时还不叫皇帝,是叫大王。皇帝的叫法是从秦始皇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