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大唐人口顶峰是多少
- 为什么唐朝以肥为美
- 唐代世界三大国
- 为什么唐代人腿那么短
- 三位现代历史学家
- 唐代十大著名道士
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有8050万 (天宝十四年)。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 ;
2、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 ;
3、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4、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 ;5、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6、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7、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扩展资料:根据今人的研究,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岁,这与我们从墓志统计得出的结论相差不大。那么,50岁以上的人,在唐朝能否算是老人呢?根据唐朝的规定,男女始生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成丁(前后有所变化),60岁入老。据此,60岁以上的人才算老人,这与近世几乎没有差异。担任公职的官员,甚至到70岁才退休。可见,唐朝人的老人观念,与今人差别不大。而那个时候人的寿命之所以短,是因为医疗条件不够,非正常死亡所致。
有史学家估计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7475-8050万人。
也有史学家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后,在8000-9000万之间。
唐朝真实人口应该超西汉一倍多。因为西汉时南方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司马迁记载“火耕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唐朝南方经济人口已超过北方,江南成为赋税重心。这就比西汉增了一倍人口。加上唐朝生产力、经济繁荣程度、疆域都远超西汉,所以唐朝人口峰值应是西汉的两倍多,1.5亿左右。
答:唐朝的因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隐户,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这些人口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但是数量可能非常庞大。
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的观点: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为6300多万。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王育民的观点:唐朝天宝年间峰值为8050万。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7475-8050万人。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观点: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后,在8000-9000万之间。
日本的现代学者日野开三郎,唐朝人口最高峰:2000万户,1.4亿人。
为什么唐朝以肥为美历史上唐朝以胖为美,这个胖并不是现代意义的肥胖,她们更多的是婀娜多姿的形态,从周舫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虽然舞女的脸比较有肉,但是身材都很好,舞姿更显得窈窕身姿。
当时的唐朝以微胖为美,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唐代祖先是鲜卑人,本身就是非常健硕高大的身材,统治者喜欢的当然会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第二个就是当时唐朝民风开放,和很多外国都有来往,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更多的审美融入。女性也更加乐于展示自己的身材。最后一个就是唐朝的盛世让人民生活富余,生活水平非常高,基本不会出现吃不饱的状态,而一些富贵人家更是女性时尚啊标杆,生活吃食好,人也发胖,比较经典就是杨贵妃。因此民间也大多效仿。
唐朝以胖为美,胖更是丰腴,身材姣好并且婀娜,可不是现代意义的肥胖。并且到了后唐时期,因为社会动荡,战争多发,后唐女性又变为了纤细瘦弱了。
过去史学家们认为,唐朝以胖为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唐朝民族大融合,当时北方胡人觉得壮硕的女人比较美,这种观念传到了唐朝。另一个就是唐朝生活条件好了,人容易吃成胖子。但唐朝以胖为美,更深层的原因是战乱时遗传下来的胖子基因。
我们知道,从汉末到唐初,打了400多年的仗,人口从6000万减少到1200多万,相当于5个人里死了4个人,很多人不是战死的,而是饿死的。在饥荒的时候,谁的脂肪多,或者谁的身体营养转化率高,谁活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时候胖子就有优势了,他们更有可能抗到下一次有粮食的时候。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饥荒,能活下来的人,大部分都有胖子基因,所以唐朝人里,胖子基因的比例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也更容易长胖。
所以,唐朝“以胖为美”,和物质和文化有关,更和基因有关哦。
个人认为,唐朝以“肥”为美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谬传!!
当然,不排除在唐代的全盛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再加上唐代开放的特征,稍有肉感的女子在穿衣打扮上更显性感,所以体态丰腴的美貌女子渐渐成为主流的可能性。
但其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一种丰满之美,离“肥胖”二字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为什么说呢?可以看看下面的分析:
站在现代的视角,如果我们想要去了解一千多年前唐代普遍的美女形象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从当时所流传下来的文献、画作、诗词等历史资料中去寻找答案。
先看看文献中对于唐代美人的描写
一说到盛唐时期出了名的美人,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杨玉环了!
当然,盛唐除了杨玉环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美女呢?肯定是有的。
在这里我们就以当时唐玄宗最为宠爱的两位妃子——杨贵妃与梅妃来加以分析。
据文献中对于两位妃子的描述:梅妃清瘦俏丽如梅、玉环丰腴艳美如出水芙蓉!!
很明显,当时的唐代,像梅妃这种清瘦女子也一样符合当时的审美,至于杨玉环,其所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丰满而性感之美,而非很多人所误传的那样“肥美”。
另外,唐玄宗曾为太子选妃,并命高力士派人挑选民间美女,最后结果就是:“细长白晳者”五人以赐太子!
可见,当时选美的标准还是以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为主!
再看看唐代画作中所展现的美人形象
在文成公文入藏和亲之时,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就以此做画《步辇图》。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观摩此图会发现,其中女子身材大多修长纤细,而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肥美”。
另外,著名的唐代仕女画——《簪花仕女图》中,女子虽大多丰腴,但也毫无肥胖之态。
而且不要忘记,《簪花仕女图》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其更多的是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而作的宣传工具!
最后通过唐代诗词了解唐代民间审美
其实不管是唐代贵妃的形象还是流传画作,其所表现的基本都是当时达官贵人们的生活与模样。要想真正了解当时民间大从的审美,其实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去寻找答案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唐代诗人刘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唐代诗人陆龟蒙《婕妤怨》“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
.........................无不体现了当时民间对于美女纤细身材的审美!
而反观表现唐代以“肥”为美的诗句则少之又少,偶尔有之也仅仅停留在丰腴、性感的程度,与“肥”相去甚远!!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基本上是以瘦为美的,当然绝不可以皮包骨头。唯有大唐以肥为美,当然不是其肥如猪,而是丰满圆润之意。何也?
一般认为,首先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游牧民族自然以“羊大”为美,审美上就趋向于肥;他们无论男女都以胡服骑射为能事,适应生存环境。其二,唐朝很快进入鼎盛时期,百姓丰衣足食,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随之上涨,所谓心宽体胖嘛。其三应该是宗教方面的原因,唐朝尊信佛教,尤以则天武帝为胜,出土文物表明,唐及之后的佛像都圆脸珠唇大耳肩浑腰圆。谁不愿意杨贵妃一般长得像佛像又招人喜爱呢?
唐代世界三大国一、大唐盛世
大唐是继汉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繁荣盛世,在世界格局中引领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李隆基创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大唐鼎盛转衰。
1、唐初李世民北击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公元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勣(徐懋功)兵分两路,征讨东突厥,并于第二年,降服东突厥,北方震动,西突厥与西域各国纷纷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唐朝开始与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进行经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趋于频繁。
2、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达到鼎盛,最广时,东起朝鲜半岛(薛仁贵征东),西至中亚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3、安史之乱时期:不过随着时间推移,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败。此时国内发生安史之乱,唐朝无力西顾,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中亚地区。巧的是,此时大食呼罗珊亦发生内乱,阿拉伯帝国亦忙于平乱,对于进-步扩张也有心无力。
中国与阿拉伯少战多和,经常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西亚、欧洲。
总体来说,大唐盛世是开放的,个人认为用“包容”更贴近。隋朝及唐政权初期原本就是汉族与以孤独氏为代表鲜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唐朝比中国历史任何其他朝代更赋包容性。融合、全盛是唐朝最鲜明的特色。唐朝能融合各民族甚至各国的优秀文化,其汉族以外的文臣武将也是最多的。中国与西域、印度(唐僧取经)及古日本、古朝鲜、阿拉伯等多国在文化宗教出现大融合。文化上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十分活跃,世界各地云集长安,并派使来朝,向唐朝学习,“大唐盛世”、“大唐荣耀”当之无愧。
二、阿拉伯帝国(俗称大食)
7~8世纪阿拔斯王朝东扩至印度河,西抵大西洋,南至阿拉伯海及撒哈拉沙漠,北抵法国南部、土耳其,是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另一个大帝国。与中国有点像现代的“美苏”两个世界超级大国,拜克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等也占一席之地,后继细述。
1、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传教建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徒称穆斯林,创《古兰经》。先统一阿拉伯,趁波斯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多年交战,“渔翁得利”,迅速崛起。波斯与拜占庭帝国多年交战,国力衰弱,被阿拉伯帝国所灭。阿拉伯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中东大国。
2、对外扩张:与拜占庭帝国及法兰克王国战争
a、与拜占庭帝国战争
公元718年,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被拜占庭希腊火所败。阿拉伯帝国向东欧的扩张就此止步。
b、与法兰克王国的战争
阿拉伯帝国先是一路西进,征服撒哈拉沙漠:埃及等非洲诸国,疆土抵达大西洋。进而北进,公元732年,征服西班牙后又翻越比利牛斯山,北上进攻法兰克王国。而时的法兰克王国正值鼎盛时期,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没有之一,只有唯一。发生了著名的“普瓦堤埃之战”,阿拉伯帝国以失败告终。北进东欧止步。
阿拉伯帝国曾一度东进,势力范畴抵达印度河,并就此止步。而未进一步南下入侵印度。这基本圈定了伊斯兰教的范围:原阿拉伯半岛、北非、伊朗、阿富汗,也基本奠定了现中东伊斯兰教的范围。中国儒佛道、印度的佛教、中东及周边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的四大区域。
阿拉伯帝国对当时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三、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
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已呈衰势,几乎南部省份被阿拉伯帝国侵占殆尽。
公元395年,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公元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使其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实行希腊化。6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长年战争,让阿拉伯帝国乘机崛起,最终尝到苦果。
公元718年,被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但拜占庭用希腊火击败来犯之敌。直至1453年,最终被土耳其帝国所灭。
四、法兰克王国
7~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正处在强盛时期。法兰克王国为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所建,8世纪正值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时称“查理曼帝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于“普瓦堤埃之战”,一举击攻阿拉伯帝国,阻止其北进的步伐。
但到了843年,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签订了著名《凡尔登条约》,将强盛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基本奠定了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之雏形。欧洲亦是分分合合。
总之,7~8世纪,世界格局主要由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主导。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唯一一个延续1000多年之久的帝国,在东欧长期占据一席之地。法兰克王国则是西欧后继崛起一大强国。他们都是影响7~8世纪世界格局大国。
了解世界历史,了解中国历史,就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1、阿拉伯帝国
唐朝以来的古代史书上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穆罕默德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疆域在最鼎盛的时期,国土面积达1340万公里。从东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
2、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名字叫东罗马帝国,是为了区别古罗马与中世纪神圣罗马被历史学家引入的称呼。其国土面积达356平方公里,同样是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这个在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家曾经历了12个朝代,共93位皇帝。历史上的罗马步兵和重骑兵也是非常厉害的。
3、法兰克帝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的部落,西罗马帝国开始瓦解时,法兰克人乘机扩展地盘。战胜了匈人和日耳曼部落等法兰克势力。于公元486 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
为什么唐代人腿那么短唐代人的腿并不一定很短,这种观念可能受到了某些艺术作品的影响。
在艺术作品中,为了追求特定的审美效果,可能会将人物的身体比例进行夸张或缩短。这种手法在唐代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比较常见,因此可能会给人留下唐代人腿短的印象。
此外,唐代时期战争频繁,可能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摄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食物短缺,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身体发育受限,从而使得腿部长短受到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唐代人的腿部长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和数据来支持或否定这种观念。
之所以说唐以后的人比现在的人矮,是因为这有历史根据的,先从商周说起。在商周时期,当时的测量单位是,1尺约合70CM,10尺为1丈,一个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为170CM左右,故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这个同时也是丈夫一词的由来。
三位现代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氏陈垣、钱穆、吕思勉、陈寅恪。
1、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2、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3、吕思勉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
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4、陈垣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汉族,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唐代十大著名道士袁天罡
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中国相术大师。袁天刚据说是隋文帝杨健的儿子。后来,他崇拜峨眉山智仁的学术成就。他下山时遇到了李春峰的父亲李播和药王孙思邈。他学习数学、医学和相学。后来,他成为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史学家和风水相学大师。《推背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之一。它预测了中国紫微圣人从唐代到未来建立世界大同文化、统一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当代阴阳易辨创始人高玉祥评论袁天刚:它的名字就像一个明亮的月亮,覆盖着千年,就像春雷震惊古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