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国是刘彻后多少代
- 三国初期的各国首领是谁
- 公元三国132年都有谁
- 东汉末年的三公分别是指谁
- 三国汉末全部汉将
- 三国前后什么朝代
三国并没有刘彻的后代,按照正史推论是刘彻的兄弟刘胜的后代。
刘彻是汉武帝,虽然从他之后的所有皇帝都是他的后代,但是一直到汉哀帝刘欣那一代就结束了皇位。东汉的第一位皇帝刘秀其实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和刘彻没有血缘关系。
至于三国时期的刘备,他的祖先追溯到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不过按照辈分推断,应该是隔了17代。
三国初期的各国首领是谁三国初,北部是魏,首领是曹操;东部是吴,首领是孙权;西部是蜀,首领是刘备。魏最大。
三国是东汉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过渡时期,分别是魏蜀吴三国政权,未果也叫曹魏开国皇帝是曹丕,曹丕死后由其子曹睿继位,蜀国政权开始有刘备追风为昭烈皇帝,刘备死后,妻子刘禅继位。
吴国也叫东吴开国皇帝是孙权,他活了很久,直直熬死了魏国三个皇帝。
三國初期的各國首领:
北魏:曹操曹孟德。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许褚。郭嘉,程昱,荀彧等。
东吴:孙坚,孙策,孙权。周瑜,张昭,鲁肃,诸葛瑾,程普,黄盖,陆逊,太史慈,周泰等。
西蜀: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蒋琬,李严,董允,简雍,孙乾,糜竺
公元三国132年都有谁公元132年,是东汉时期的建安十七年。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中国仍然处于统一的东汉王朝统治下。当时的皇帝是汉顺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此外,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
曹操:当时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和政治家,他在建安十七年时已经成为了一方势力的领袖。
孙权:后来成为东吴的建立者,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将领,正在与曹操等人争夺江东地区的控制权。
刘备:后来成为蜀汉的建立者,当时还是一位流亡在外的领袖,正在寻求自己的发展机会。
诸葛亮:后来成为蜀汉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学者和官员,正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总之,公元13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预示着东汉王朝即将走向衰落,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在不久之后形成。
据中国内地历史学家考证在公元132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有曹操,董卓,袁绍,袁术,刘备,关羽,张飞。
东汉末年的三公分别是指谁文中所指三公并非指某三个人 而是指 太尉、司徒、司空。
给个时期朝代的三公所指各有不同。宋朝以后大都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
丞相,有时称“相国”,乃汉朝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为汉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最大。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丞相府中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与其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除此之外,丞相还执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权。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汉武帝才有所变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为丞相,他凭借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此后,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所以自武帝之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大大削弱。到了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马之下,为第二位高官。
三国汉末全部汉将有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赵云、魏延和姜维等人。
关羽的前将军官职是最高的。不过当刘备当了皇帝以后,他又封了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那么自然而然这两个人的官职就在关羽之上了。黄忠的话,他是在刘备称帝之前就已经病逝,所以他的职位只能是后将军。
赵云,这个人物虽然说他是非常勇敢的,可是就是因为他这个性格的设定,导致了他的定位就是属于保镖这一类的,因此他的官职并不太高。刘备在位的时候,他的官职是翊军将军,但是在刘禅时期的时候,他就让赵云当了镇东将军。
而魏延和姜维在刘禅时期可谓是两大重臣,所以他们俩的职位是比较高的。魏延他是担任了征西大将军,而姜维更加厉害,他是官拜的大将军,蜀汉的军马都是由他统帅的。
东汉末年名人列表(共304位,且只记录东汉末年名人列表,三国时代的人物在下方分列,也就是说曹操、刘备等人没有在这一列)。
注:东汉末年并非三国,三国也代表不了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东汉末年,泛指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这段时期。
因为这时候的华夏大地虽然烽烟四起,反贼遍地,但东汉朝廷还在,并未彻底崩塌,只是衰弱而已。
三国前后什么朝代三国之前是东汉,之后是晋朝
其实准确的来说,三国不能算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位于东汉和西晋之间的特殊时期,东汉的灭亡军阀混战的情况,后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东汉便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三国时期的三大政权分别是吴,蜀,魏,最后曹操的魏国政权被司马懿掌握,后司马昭灭掉了蜀,司马炎继位才成立了西晋。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
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和游戏题材之一。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前是东汉,三国后是西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定都洛阳。共传八世十四帝,享国195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西汉末帝汉献帝刘协禅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孙吴。自此开始三国鼎立。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西晋(公元295年~317年)传四帝,国祚51年。
三国前是东汉,三国后是西晋。曹操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三国后司马家族的司马炎建立西晋。
三国之前是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初平元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三国后面是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史称晋武帝,司马炎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军事家司马懿的孙子,在承袭其父司马昭的爵位之后,就强制性地让当时魏国皇帝,也就是曹操的孙子曹奂,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司马炎称帝之后,改国号魏为晋。
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