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唐朝时期儒家思想重回主导的原因
- 12个儒学人物的思想
- 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唐代儒学受到的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境界的表现
- 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表现
- 儒学复兴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 唐代思想家
- 儒学在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的发展史
原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1、儒学在抨击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宋代较为宽松的文化思想氛围,给儒学复兴提供了环境;3、宋代儒学学子积极投身实践,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4、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加强社会思想管理大有帮助。原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1、儒学在抨击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宋代较为宽松的文化思想氛围,给儒学复兴提供了环境;3、宋代儒学学子积极投身实践,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4、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加强社会思想管理大有帮助。
表现: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表现: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二程提出格物致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朱熹的影响则是: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终于完成。从南宋中期开始,朱熹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占据了思想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并上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之久,在民族精神的塑造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朱熹的影响则是: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终于完成。从南宋中期开始,朱熹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占据了思想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并上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之久,在民族精神的塑造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简述唐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回到主导地位的原因及其影响?
因为经历了隋朝的战乱,特别是五胡乱华。整个社会的经营层全部被清理了。也就是说,隋朝那种淡然出世的道家学说和佛家去说,都已经被人们所厌弃。玄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儒家的学说自然而然就回归了
12个儒学人物的思想孔子 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荀子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董仲舒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
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唐代儒学受到的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境界的表现一、春秋时期——儒学的开创
开创者孔子:
1.核心思想为“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提出“礼”,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身体力行”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二、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孟子: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这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分。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二)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四、宋明时期——儒学上升到新高度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的繁琐回归本心。
1.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际——儒学新发展
1.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是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表现唐代儒学复兴表现:
一、是以古文运动的形态
二、以诗为文的形式出现。
主要原因是:儒学的性质适合和平年代的统治;统治者的提倡;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一、儒家新发展的起因
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并在唐朝发展完善,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年之久。打破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使得贫寒子弟也有可能通过此途走上仕途。
科举制度除了国家需要,更多是引导人才的培养,曾经萎缩的教育事业,又开始慢慢兴旺了起来。学校所用教科收,只限于儒家的五经,这也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
二、儒学古文复兴运动
唐朝除了科举制度处,便是韩愈、柳宗元为首为掀起的古文复兴运动了,中唐以后,有一部分儒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
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因而与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
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如何挽救儒学,对应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成为儒家的重要任务。
三、儒家理学思想产生
唐时韩愈开始才附孔孟之旨,唐宋理学基本都是为了归附孔孟原本而提出种种学说,而期间走的弯路主要是,因为大学中庸等书皆属后出而宋儒多重义理。
也就是说,从性质上讲,理学前期是形上学与宇宙论的混合,中期则是纯粹的形上学,一直到陆王,从孟子入手,才是比较正统的心性论。
四、儒学道统的发展
唐代儒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唐代中期以后,儒学在春秋传统观念以及古文运动的推动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的新观念。
韩愈构建这个虚拟的道统,以便用来与佛教法统相抗衡。这样韩愈就否定了两汉经学在传承孔孟道统方面的意义和地位,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将要继承儒家道统、复兴儒学的文化使命。
儒学复兴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儒学复兴运动的目的是:达到人与人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唐朝除了科举制度处,便是韩愈、柳宗元为首为掀起的古文复兴运动了,中唐以后,有一部分儒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
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因而与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
唐代思想家唐代前期思想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儒学,例如孔颖达编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著的《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中的思想大多由汉晋大儒完成,尤其是郑玄的功劳最大。
唐初与明初比较类似,国家在做的是执行前哲的思想。
唐朝中期以后,思想上的重大改进发生,韩愈、柳宗元、李翱、刘禹锡等人的思想创见,承前启后。
还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价值同样不能被忽略,他们不仅仅是诗人。
后世所谓经学,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汉晋唐经学”,后世所谓理学,应该叫做“唐宋明理学”
儒学在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的发展史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的主张可概括为:1.仁。仁者爱人。这是他的思想核心。2.德。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礼。主张“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律,以便恢复周礼。4.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们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子的主张:1.仁政。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论。荀子的主张: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3.人之性恶。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大发展,成为“蔚然大宗”,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盛极一时,但是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反而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法术势”思想得到了嬴政的认可支持,成了秦朝的治国思想。
二、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面临着内忧外患三大问题,即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匈奴威胁问题。形势的变化要求统治者从无为而治的状态转为积极有为。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1.春秋大一统。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里的春秋是一本书,即《春秋》。董仲舒这一主张的意思是《春秋》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大一统”。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政治上重用儒士,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规定五经为教科书,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朝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北宋儒学家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二程主张:1.世界观。理是万物本原,理先物后。2.伦理观。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3.认识论。格物致知。朱熹主张:1.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主张:1.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2.认识论。反省内心。王阳明主张:1.整顿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致良知,知行合一。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明末李贽以异端自居,离经叛道。他的主张:1.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教条主义。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至尊。主张判断是非的标准,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3.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4.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与农业都是本业。
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开创一代朴实学风。
王夫之主张:1.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事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2.认识论。主观认识来自客观对象,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3.方法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总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发展,秦朝受打压,汉武帝之后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熟,明清之际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