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都城平城在哪 北魏平城历史讲解

目录导航:

  1. 北魏都城平城在哪
  2. 为什么北魏时期平城不适合做都城
北魏都城平城在哪

北魏都成平城在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

1、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

2、北魏在平城先后建天文、天华、中天军殿24座;建西宫、北宫、南宫、东宫、宁宫等宫15处;建东苑、西苑、北苑、鹿苑四处;建华林、永林、永兴等国3处;建鸿雁、天渊等池6处;建云母、金华等堂6处;建蓬台、白台等台7处;建玄武、无武等楼3处;建凉风、临望、东明等观3处;还建有郊坛、方坛、五精帝坛三处;建太庙、太社、太稷帝社、孔子庙、虎圈、圆丘、方泽、明堂、灵台、辟雍等。其建筑规模、数目之繁多、布局之道严、规划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

3、北魏佛教鼎盛,神图妙塔,对峙相望,京都内寺庙上百所,僧尼三千余,除“冠于一世”的云冈外,尚有“天下第一”的永宁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及五级大寺等。

为什么北魏时期平城不适合做都城

1.平城是北魏的前身代国的都城,城市规模比较小。

就好像,清朝在东北地区,还被叫成后金的时候,都城在沈阳一样,沈阳的规模比北京差远了,城市的基础建设和人口,繁荣程度都有很大差别。

平城也一样,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的城市规模也类似今天的大同,而当时的洛阳类似今天的北京,国王也跟普通人一样,都想去发达、繁荣的城市居住啊。

2.平城是游牧民族的中心,而洛阳是农耕民族的中心,北魏时期,游牧民人口少,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都在河南、山东和河北地区,只有迁都洛阳,才能更好地统治这些地区,发展农耕经济,增强国力。

3.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鲜卑人在数量上不及北魏境内的汉人,完全由汉人建立的政权是南方的南朝,为了避免北魏境内的汉人亲近南朝,所以,北魏政权必须迁都洛阳,镇守南疆。

北魏迁都洛阳,有点类似哈萨克斯坦北迁阿斯塔纳(现在改名努尔苏丹),因为哈萨克斯坦北部有很多俄罗斯人,为了防止俄罗斯人(就是类似今天乌克兰东部俄罗斯人独立问题)出现分裂倾向,纳扎尔巴耶夫当年就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这里。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俄罗斯族(粉红色区域)所占的位置和比例。

孝文帝迁都洛阳: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

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①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③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④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平城寒冷干旱,粮食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一遇到荒年,就会有迁都的议论。平城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都城。

3、正如孝文帝所言,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造成威胁。





平城没有不适合做都城,除了北魏,辽金都是首都。

平城是不适合做中原都城。

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是北朝帝都!

北朝是啥意思?南北朝的意思就是放牧的和划船的比谁厉害,种田的不重要。中央王朝是种田的说了算,放牧的和划船的不重要。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其位置位于北魏的中部偏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有效控制北魏的东部边境今辽宁一带,西部边境今新疆东部,对北部游牧民族柔然形成有效遏制,但随着发展平城越来越不适合做都城。

首先平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没有保证,由黄河下游地区向平城运粮主要靠陆路,牛车马车成本非常高,平城有户籍的人口有100万,流动人口有50万,150万人的口的吃饭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次,北方柔然民族的侵扰给北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再次,洛阳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繁盛,粮食充足,适合做北魏的都城。

最后北魏国势的强盛,统一南方的优势日益明显,洛阳作为统一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比平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