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必背十大口诀 解读明朝历史纲要

目录导航:

  1. 初中历史必背十大口诀
  2. 两岸历史类书,排名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三行名词解释
初中历史必背十大口诀

三五七、八九十,东周西汉秦都记;唐宋元明清,史记资治通鉴。

这是。

其中"三五七、八九十"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东周西汉秦都记"指的是这几个朝代的时期、特点或历代的重要人物,"唐宋元明清"指的是中国五大朝代,"史记资治通鉴"指的是历史随笔、中华历史大系和中国历史纲要这些历史资料。

掌握这个口诀有助于中考历史的复习和记忆。

以下是初中历史必背的十大口诀:

1. "夏商周,春秋战国"——历史的古代时期交替为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向秦国统一过渡。

2. "夏启商汤周武王"——夏朝的开国皇帝夏启,商朝的开国皇帝商汤,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位重要君主。

3. "五胡乱华,南北分裂"——在东汉末年,五胡族入侵中国,导致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4. "唐宋元明清"——中国的五大朝代,分别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5. "鸦片战争开埠"——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多个港口。

6. "辛亥革命,推翻清"——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皇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向现代化转型。

7. "五四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民主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中国文化的民族化。

8. "五一口号,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一口号"指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9.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进行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其目的是巩固毛泽东的权力。

10.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以上是初中历史必背的十大口诀,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况和中心节点,快速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

1、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2、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

3、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4、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5、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初中历史必背的十大口诀如下: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 禅让制度尧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朝经历470(年), 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

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两岸历史类书,排名

根据目前的排名和评价,以下是两岸历史类书籍的一些排名:

1.《两岸通史》:这本书是一部权威的两岸历史著作,详细介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被广泛认可为两岸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2.《两岸关系史》: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挑战。

3.《两岸关系史纲要》:这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述了两岸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议题,适合初学者了解两岸关系的基本知识。

4.《两岸关系史话》: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这些书籍都是在两岸历史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国史大纲》,《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三行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1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3、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 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废除清朝纪年。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家洋行于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