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两晋后是哪个朝代
- 两晋十六国深度解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历史解释
-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历史时间轴
- 历史中两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
- 三国两晋时间顺序
- 历史两晋是指什么意思
-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局势
- 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趋势
两晋之后是南北朝时期。具体地讲,西晋266年建国.定都洛阳,313年迁往长安(今西安),316年被匈奴所灭。317年,晋皇室成员渡过长江在建邺(南京)重建晋朝,即东晋。这时的中原和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开始南北方政权对峙局面。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取代晋朝称皇,建立宋,南方进入南朝时期。439年,拓跋跬统一北方,进入北朝时期。值此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两晋以后的朝代还是比较多的,就朝代来说,两晋后面就是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则是既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下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这个时期并不是单一的朝代,北方先是拓拔家统一的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魏西魏,东西魏分别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由隋朝一统。
南方则是由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轮流交替,最后也是被隋统一。
两晋后,我国历史进入是南北朝时期。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建立的东晋偏安江南,这时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直到581年隋朝建立,我们管这几个朝代叫北朝。420年,东晋灭亡,420年到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我们管这四个朝代南朝。
刘宋朝代。2晋朝灭亡后出现了南北朝,417年刘裕杀掉了晋安帝,将晋恭帝推上了皇位,然而三年过去刘裕将晋恭帝废黜,自己建立了宋朝,晋朝彻底灭亡,到了439年北魏一统华北地区,产生了南北朝的分裂情况。3南朝是由汉人建立,而北朝则是有少数民族建立,这两个政权可以说是并驾齐驱,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也被称为南梁北魏,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预示着另一个朝代的崛起,但最终还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两晋十六国深度解析两晋16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比较昏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谓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两晋16国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太多的英雄人物在这一阶段走上历史舞台,又很快的消失。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历史解释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从未中断。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历史时间轴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
1、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2、两晋时期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
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
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
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在此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国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它不分多少国,而且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历史中两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是晋国政权的“两晋”时期、非晋国政权的“十六国春秋”中前期(止于420年)的合谓,时间是265~420年。
十六国是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十六国是指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这十六个国家,它们在公元304年至439年期间相继兴起和覆灭。这些国家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两晋时间顺序国两晋南北朝的顺序是:曹魏-西晋-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十六国:汉赵-成汉-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南凉-北凉-西秦-胡夏-北燕-南燕-西凉北朝;
北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
魏国,220–266年,从曹操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开始,到司马炎篡魏称帝结束。
蜀国,221–263年,从刘备在成都称帝开始,到263年被魏国所灭。
吴国,229–280年,孙权在229年称帝,到280年被晋灭国。
西晋,265–317年。司马炎称帝统一三国开始,八王之乱后被少数民族灭国。
东晋,317–420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南京称帝开始东晋国运。
曹魏:公元220年到265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共历五帝、46年;
蜀汉:公元221年到263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共历二帝、43年;
孙吴:公元229年到280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共历四帝、59年;
西晋:公元266年到31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即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历史两晋是指什么意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局势春秋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三个时期之一,他们形成的主要特点就是而这三个时期最大的特点都是 历史形成:
东周末期,王室对诸侯国的管辖力度大为减弱,甚至诸侯国呈现出不朝拜、不纳贡的局面,从而出现了春秋时期,主要代表是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庄公、楚襄王(又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襄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但当时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立挺周王室,从而立起“正义”大旗,为称霸做基础,后来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时代.而东周王朝灭与秦国.
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后来黄巾起义,朝廷无力镇压,于是就借助地方势力来镇压起义,而这无形中给地方势力成长的机会,起义镇压后,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而朝廷方面,自献帝登基以来,先后经历了董卓之乱、李郭之乱,后来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傀儡,曹操死后被曹丕所废,东汉灭亡.西晋存在时间很短,经历了三个皇帝以后就被少数民族感到南方.西晋被灭以后,东晋王朝跑到长江以南,和少数民族隔江而望,后被大将刘裕所废。,东晋灭亡.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众多,有魏、蜀、吴,西晋、东晋、前秦十六国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这个时候北方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发展,在这基础上,各民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是:北方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发展,国家趋向统一
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趋势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
①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
③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