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点及启发 辽西夏北宋的历史启示

目录导航:

  1. 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点及启发
  2. 七下历史主要考哪几个单元
  3. 辽宋西夏的和战给我们的启示
  4.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意义
  5. 中国古代金融史的启示
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点及启发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是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各民

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

但“和”是主流。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辽宋夏金元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

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

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

①民族政权并立。

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

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③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辽宋夏金时期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启发很多:各民族应相互学习,中华文明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不能过分重文轻武,文韬武治应兼而有之

七下历史主要考哪几个单元

第1课隋朝大运河,什么作用目的每年考

还有就是大题里常出各个朝代在一起综合的,比如几个材料

说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民族政策或对外政策

唐朝:开明民族政策 开放对外政策

清:恩威并重 闭关锁国

还会让举例一些史实,最后谈谈你的启示

像每单元后几棵的发明科技建筑文学成就的

搞清楚朝代、人物就好

辽、西夏、北宋

南宋、金

这块儿挺乱的,时间什么的考的不算多

重要是弄清楚战和,什么协议什么的

注意了啊,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这课常出大题,要记好了

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唐朝的唐太宗贞观新政最为重要,其次还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

第14课里忽必烈改制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是比较复杂也很重要的,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反侵略的方面

这里呢,要记好了是哪个皇帝,这个我很容易混,还有史实

刚考完试,所以这么说吧

背的时候,每个朝代的同一个方面一起背

比如民族关系吧,从唐一直到清(包括史实和影响),以系统的背下来

也就是说不要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背,纵向记忆,横向串联

辽宋西夏的和战给我们的启示

宋与辽西夏的议和的积极意义:议和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民族减少了战争,促进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传播,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意义

积极意义: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封建文明发展到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国祚较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安定、农业发展、中国南方得到大开发,人民生活质量较高、统治阶级政策开明温和。

消极意义:

重文轻武同时也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亡于外敌之手。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夫争雄。宋代重武轻文,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反动。从实践来看,确实有效防止了武人失控的危险但是也付出了武力衰落的代价。

中国古代金融史的启示

宋元时期的信用事业较之以前并没有过多的发展,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仍是传统的高利贷信用。民间的信用机构主要是当铺。

当铺在宋时称“解库”、“质库”,寺庙经营的称“长生库”, 元代时称“解典库”或“解库”。

元代当铺除抵押放款外,有时还经营信用放款。除了私入开当铺外,官方也开始建立经营典当业的机构。

如金政府曾设质典库,又称“流泉”,元政府设立公典,称“广惠库”。

宋代以后,货币种类增多,因而兑换业发展。当时经营兑换业的有“金银铺”、“银铺”。

宋代的“交引铺”除经营各种兑换外,还买卖各种钞引。汇兑业务随着纸币的流行而逐渐衰落。

首先,金融是文明和知识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类最早的写作行为就是古代西亚地区的人们为了记录金融契约而发明的;金融诉讼对雅典黄金时代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复杂的金融制度,古罗马的财富传奇也不可能持续数个世纪。

在近代欧洲,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正是为了满足亚洲和美洲贸易聚集资本的需要应运而生;金融活动催生了用数学方法量化分析风险的传统,使得史无前例的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解决各种金融问题也促进了记录、计算、印刷的发展,同时直接推动了一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创新的产生,包括对数和概率论的发现,以及无穷数列和微积分的诞生。

到了20世纪,资本市场出现使得投资趋于平民化,并且激发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式——社会保障、主权基金和个人储蓄帐户,它们都是旨在减少国家和家庭经济风险的机制,而且也都根源于人类的金融史。

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 中国是产生货币较早的国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有了金属铸币。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看,商、西周时期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当时的实物货币有贝壳、龟甲、粮食、布匹等,金属称量货币主要是铜。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 货币流通的范围更加广泛,人们逐渐普遍地使用青铜铸币。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例如秦国的铜钱铸成方孔圆形,币文为“半两”,铸币权由国家掌握。此外,黄金和布也是法定的货币。战国末年,秦国制定的《金布律》是中国最早有关货币的法令。

秦汉(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把秦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秦亡后,汉承秦制。为使货币重量更适于交换,西汉政府将铜钱的重量由“半两”(十二铢)改为“五铢”。从此五铢钱制度一直延用至隋代(581~618)。

南北朝(420~589) 这一时期,信用事业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信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借款对象是实物。以后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借贷行为越来越多。在封建社会初期,放款者主要是官府、贵族以及大地主等,而借款者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逃债非常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的借贷主要是信用放款,而且利息通常较高。战国时期,放款取息已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秦汉时还出现了专门靠放债取利的人,称“子钱家”。有些子钱家资本相当雄厚,甚至政府有时为筹措军费也要向他们借款。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兼办信用业务的机构——寺院。当时佛教盛行,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不少特权。寺院不仅从事宗教活动,而且经营大量土地,兼营放款业务。除了传统的信用放款外,还出现了典当业,即抵押放款。

唐(618~907) 法定货币有铜钱和绢帛两种。绢帛以“匹”为单位,多用于大额的交易。唐代废五铢钱,铜钱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改称“通宝”、“元宝”,发展为比量名钱体系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

唐代货币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在流通领域中,铸币短缺一直是突出问题。因各地禁铜钱出境且铜钱较重,商人携带极不方便。唐宪宗时产生了“飞钱”,即商人在京师卖出货物后,把货款交付给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并从其处取得票券,回到地方后凭票取款。这种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最早的汇兑方式。

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在唐京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市场,面积约1平方公里,遍布各种店铺和作坊,其中有许多商铺经营信用业务,如柜坊、寄附铺收受存款,保管财物;金银店兼营兑换以及生金银的买卖;质库经营抵押放款。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汇兑事业的产生是唐代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宋(960~1279) 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白银的货币性加强和纸币的出现。汉代以前贵金属金、银都曾为货币,秦汉时期黄金是法定货币。汉代以后,由于货币经济一度衰退,贵金属失去法定货币的地位。唐末出现贵金属复入流通的趋势。宋代贵金属白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绢帛一类的实物货币则逐渐失去其货币资格。纸币最早出现于10世纪末的四川,当时称作“交子”,开始时是由民间的富商发行,1023年后政府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

宋代钱币的铸行量大大超过唐代,但在货币流通领域中却出现混乱和地区割据的局面。宋代铸币的种类很多,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数种;币材可分为铜钱、铁钱、夹锡钱。北宋(960~1127)时期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也铸造自己的货币。中原地区的宋王朝则有些地方使用铜钱,有些地方流通铁钱,还有些地方兼行铜铁钱。南宋(1127~1279)时占据中原北部的金国也铸造发行自己的货币。

元(1271~1368) 结束了宋代货币流通分散混乱的局面,货币又趋统一。元代的货币以纸币为主,最初的纸币是可用白银兑现的信用兑换券,后逐渐发展为不兑现纸币。元代纸币不再以宋代“缗”、“文”等铜钱的单位为价值尺度,而以白银为价值尺度。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相当完善。1287年,元政府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

宋元时期的信用事业较之以前并没有过多的发展,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仍是传统的高利贷信用。民间的信用机构主要是当铺。当铺在宋时称“解库”、“质库”,寺庙经营的称“长生库”, 元代时称“解典库”或“解库”。元代当铺除抵押放款外,有时还经营信用放款。除了私入开当铺外,官方也开始建立经营典当业的机构。如金政府曾设质典库,又称“流泉”,元政府设立公典,称“广惠库”。宋代以后,货币种类增多,因而兑换业发展。当时经营兑换业的有“金银铺”、“银铺”。宋代的“交引铺”除经营各种兑换外,还买卖各种钞引。汇兑业务随着纸币的流行而逐渐衰落。

明清(1368~1911) 明代货币有纸币、铜钱和白银。明前期主要用纸币,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清代(1616~1911)银、钱兼行。铜钱仿照明朝的制钱制度,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银锭则许民间自由铸造,因此各地的铸银在重量、成色上有不少差异,种类繁多。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各地。据统计,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1744年时北京有当铺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钱庄起源于明中叶,最初规模较小,主要从事兑换业。明末,钱庄逐渐发展成为从事经营接近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银号最早出现于清初,经营业务与钱庄类似。钱庄、银号还发行钱票和银票,可以用来兑换铜钱和白银。随着钱庄、银号在全国普遍设立,清乾隆年间以后,银钱票的流通非常广泛。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因经营者主要是山西人,又称“山西票庄”,起初只为商人办理汇款,后又兼办政府和官吏的公款汇兑和存、放款业务。

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