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晋大夫祁黄羊典故
- 西晋配享太庙的人
- 三臣乱晋指哪三臣
- 晋国四卿是谁
- 西晋开国名臣
-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故事
祁黄羊是根据《左传》改写的
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晋国国君悼公决定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负责统领驾驭战车的士兵。
几年后,祁黄羊要告老退休,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你觉得谁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
“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悼公于是决定由祁午继任中军尉。
当时的人都很钦佩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西晋配享太庙的人有裴秀
第一位配享太庙是晋代的功臣,司空、钜鹿郡公裴秀。
裴秀,224年出生于当时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爷爷是东汉时期的尚书令,爸爸是曹魏时期的光禄大夫。他少年时期的名气就很大,司马家族成立西晋后,他官拜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裴秀不光在仕途上政绩斐然
三臣乱晋指哪三臣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晋国四卿是谁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
晋国,原本有六卿,自范氏与中行氏灭亡后,就只剩下智、赵、魏、韩四卿了。
晋出公时,由智瑶执掌国政,称智伯,智瑶是智武子砾的孙子。
西晋开国名臣1、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姨母是蔡文姬,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经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为中书侍郎。司马昭建五等爵制后,羊祜被封为钜平子,和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称帝之后,筹划灭吴的战争,羊祜被任命为荆州诸军都督。羊祜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羊祜58岁时病故,在临终前举荐杜预代替他。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主要成就:西晋开国元勋,定策灭吴。
2、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祖父和父亲是曹魏时期的官员,杜预三十多岁的时候才出仕,在司马昭执政后才受重用,还娶了司马懿的女儿高陆公主为妻,讨伐蜀国时,杜预为钟会的长史,后来又参与晋律的修订,西晋时期,杜预受羊祜临终前举荐,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为灭吴的战争作准备,在杜预、王浑等人的上书下,司马炎才决定伐吴,灭吴战争时,杜预担任西线指挥,智取江陵,占领荆州,同时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为西晋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杜预终年63岁,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主要成就:参与西晋灭吴之战。
3、王濬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娶光禄大夫徐邈之女为妻,深受羊祜看重,王濬任广汉太守时,平定益州叛乱,转任益州刺史,封关内侯,羊祜筹划灭吴时,王濬负责修造舟舰,在朝中大臣纷纷反对伐吴时,王濬、杜预等人上书请求伐吴,才让晋武帝下决心伐吴,晋武帝分六路大军攻打吴国,王濬率领一路大军从成都出发,用木筏破吴军的铁锥,用火炬断铁锁,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王濬率先攻入建业,接受吴国皇帝孙皓的投降,灭吴后王濬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后来又改为镇军大将军,终年80岁,谥号为武。
主要成就:参与西晋灭吴之战。
4、马隆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马隆原来是兖州的武官,王凌叛乱失败后,令狐愚虽然已经死去,但因与王凌合谋,也被开棺曝尸三日,事后没有人敢收葬他,马隆自称是其门客,为其殓葬和服丧三年,后来升迁为司马督,凉州刺史杨欣被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杀死后,马隆自荐率三千兵马前往讨伐,马隆依照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打败敌军,最终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凉州,马隆任西平太守后,镇守陇右地区十多年,最后死在任上,马隆著有兵书《八阵总述》。
主要成就:平定鲜卑秃发树机能之乱,镇守陇右十多年,改革兵器。
5、周访
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祖父是吴国将军,周访初为寻阳县功曹,琅玡王司马睿升为镇东大将军后,周访为其参镇东军事,永嘉之乱后,周访率军平定江州刺史华轶、竟陵太守杜曾的叛乱,又与陶侃等平定杜弢的叛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安南将军,终年61岁,死后追赠为征西将军,谥号壮。周访和祖逖去世后,王敦才敢起兵作乱。
主要成就:平定华轶、杜曾、杜弢的叛乱。
6、刘琨
刘琨(270年—318年),字越石,鲁公二十四友之一,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八王之乱时,刘琨在几个诸侯王辗转,曾跟王浚借八百骑兵,与范阳王司马虓击破东平王司马懋,击败刘乔,斩杀司马颖的大将石超。永嘉之乱时,刘琨任并州刺史,抵御汉赵和后赵,曾吹笳退匈奴兵。晋愍帝即位后,刘琨被封为都督,掌管并冀幽诸军事,石勒攻下并州,刘琨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互结为兄弟,刘曜攻破长安,西晋灭亡,刘琨惨遭段匹磾杀害,死后被平反,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主要成就:抵御汉赵和后赵军队。
7、苟晞
苟晞(?—311年),字道将,苟晞初为司隶校尉部从事,经东海王司马越引荐,任通事令史,齐王司马冏迎接晋惠帝复位,为大司马辅政,苟晞为大司马军事,司马乂上台后,苟晞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在八王之乱中的几个诸侯王中辗转,击败汲桑、石勒、公师藩、曹嶷等将领,被任命为大将军、大都督,被当时的人比作韩信、白起,最后苟晞兵败,被石勒俘虏杀害。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故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