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国中的魏国传了几代皇帝
- 魏文帝死后,谁接替他做了魏国的皇帝
- 魏国历代皇帝都是谁
- 东汉魏国最终成了什么国
-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开国皇帝
- 曹操为什么给他的儿子取名曹丕
魏武帝曹操(追封的)魏文帝曹丕(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魏明帝曹睿(226年即位,在位13年)魏齐王曹芳((239-254)在位,在位15年)魏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在位,在位6年)魏元帝曹奂((260-265)在位,在位6年)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魏文帝死后,谁接替他做了魏国的皇帝魏文帝死后接替他做了魏国皇帝的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死后曹操的二儿子曹丕,在曹丕篡汉自立后,建立了大魏,但是由于曹丕身体有疾在位仅仅几年就病逝了,接替他皇位的是他和甄宓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此人允文允武,在位期间曹魏到达了极盛,但是曹叡贪图女色,但是身体孱弱,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这也导致司马懿在其死后不久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实权,其孙子司马炎继承权利后就建立了西晋王朝。
魏国历代皇帝都是谁三国时期魏国有5个皇帝: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奂)。
1、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2、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3、 魏齐王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高贵乡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5、常道乡公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
东汉魏国最终成了什么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群雄割据。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大战,结果袁绍大败,曹操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国皇帝,建立晋国,史称西晋。公充280年,西晋灭吴,形成短暂统一。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开国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嬴政(汉族)
汉朝(前202年——220年),刘邦(汉族)
三国魏(220年——226年),曹丕(汉族)
三国蜀(221年——223年),刘备(汉族)
三国吴(222年——252年),孙权(汉族)
晋朝(265年——420年),司马炎(汉族)
十六国成汉(304年——347年),李雄(汉族)
十六国前赵(304年——329年),刘渊(匈奴族)
十六国后赵(319年——351年),石勒(羯族)
十六国前凉(300年——386年),张轨(汉族)
十六国后凉(386年——403年),吕光(氐族)
十六国南凉(397年——414年),拓跋乌孤(鲜卑族)
十六国西凉(400年——421年),李皓(汉族)
十六国北凉(397年——460年),段业(匈奴族)
十六国前燕(285年——370年),慕容廆(鲜卑族)
十六国后燕(384年——409年),慕容垂(鲜卑族)
十六国南燕(398年——410年),慕容德(鲜卑族)
十六国北燕(409年——436年),冯跋(汉族)
十六国前秦(350年——394年),苻洪(氐族)
十六国后秦(384年——417年),姚苌(羌族)
十六国西秦(385年——431年),乞伏国仁(鲜卑族)
十六国胡夏(407年——431年),赫连勃勃(匈奴族)
南北朝宋国(420年——479年),刘裕(汉族)
南北朝齐国(479年——502年),萧道成(汉族)
南北朝梁国(502年——557年),萧衍(汉族)
南北朝陈国(557年——589年),陈霸先(汉族)
南北朝北魏(386年——534年),拓跋珪(鲜卑族)
南北朝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鲜卑族)
南北朝北齐(550年——559年),高洋(汉族)
南北朝西魏(535年——556年),元宝炬(鲜卑族)
南北朝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鲜卑族)
隋朝(581年——618年),杨坚(汉族)
唐朝(618年——907年),李渊(汉族)
五代十国后梁(907年——923年),朱温(汉族)
五代十国后唐(923年——936年),李存勖(汉族)
五代十国后晋(936年——947年),石敬瑭(汉族)
五代十国后汉(947年——950年),刘知远(汉族)
五代十国后周(951年——960年),郭威(汉族)
五代十国前蜀(907年——925年),王建(同名同姓人物,汉族)
五代十国后蜀(934年——965年),孟知祥(汉族)
五代十国吴国(904年——937年),杨行密(汉族)
五代十国南唐(937年——975年),李昪(汉族)
五代十国吴越(904年——978年),钱镠(汉族)
五代十国闽国(909年——945年),王审知(汉族)
五代十国楚国(897年——951年),马殷(汉族)
五代十国南汉(911年——971年),刘隐(汉族)
五代十国荆南(907年——963年),高季兴(汉族)
五代十国北汉(951年——982年),刘旻(汉族)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王建(同名同姓人物,朝鲜族)
大理国(937年——1253年),段思平(白族)
辽朝(907年——1123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宋朝(960年——1279年),赵匡胤(汉族)
西夏国(1038年——1227年),李元昊(羌族)
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旻(满族)
元朝(1206年——1388年),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族)
明朝(1368年——1662年),朱元璋(汉族)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李成桂(朝鲜族)
清朝(1616年——1911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族)
既然说是开国皇帝,那就要从秦始皇开始,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以前的只称之为“王”或者“天子“。
秦朝,开国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没有庙号年号和谥号。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王莽。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帝。
曹魏,开国皇帝曹丕,谥号文皇帝。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谥号昭烈帝。
东吴,开国皇帝孙权,谥号大皇帝。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宋武帝。
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
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梁武帝。
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道武帝。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西魏权臣宇文泰之子,由于西魏权力一直在宇文泰把持之下,所以它的开国皇帝不说也罢,同理东魏。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东魏权臣高欢之子。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庙号太祖。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庙号庄宗。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庙号高祖。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庙号高祖。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庙号太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太祖。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庙号高宗。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
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庙号世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年号洪武。
清朝,这个复杂点。其前身后金,开国君主(汗)为努尔哈赤,后来被追谥为清太祖。年号天命。清朝第一个皇帝是皇太极,庙号太宗,年号有天聪、建立清后改年号崇德。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是福临,庙号世祖,年号顺治。
1、夏朝:启
2、商朝:汤
3、周朝:周文王姬昌
4、秦朝:秦始皇嬴政
5、西楚:项羽
6、西汉:刘邦
7、新朝:王莽
8、玄汉:刘玄
9、东汉:刘秀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 三国魏:高皇帝曹腾 三国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 三国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11、晋朝: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12、隋朝:隋文帝杨坚
13、唐朝:唐高祖李渊
14、五代
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后唐: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后晋: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后汉: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后周: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15、宋朝:宋太祖赵匡胤
16、元朝: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17、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18、清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曹操为什么给他的儿子取名曹丕曹操经过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极度痛苦颓废,被迫撤回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此时的关中也不太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复了关中,由于打了败仗,部队损失严重,受到皇帝不待见,此时曹操大儿子出生,取名否极泰来时,刚写了个否字上半面,接到军令出征,故曹丕就成了儿子的名字。
“丕”,是伟大的意思。《尚书》里有这样一句,“尔惟弘周公丕训”。说的是,你们要听从周公旦那些伟大的教诲啊。“丕”这个字虽然简单,却古老而有力。代表着父亲对这个孩子骄傲的祝愿 :要做伟大的人。
“丕”字在《说文解字》里,意思是“大”,就是大小的大。所以可以认为曹丕叫做曹大。而且因为曹昂、曹冲早逝,曹丕就是曹大。后世造的词语有丕业、丕烈,就是大功业的意思。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就在《道州文宣王庙碑》里写过:“丕扬厥声,心告太史。”丕扬就是大力宣扬的意思。
还有一个词叫丕基,代表着很大的功业,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就是称王称帝了。《尚书·大诰》里说“天明畏,弼我丕丕基。”两个丕字连用,就是大的没边了。
曹操曾经官场失意,闲居家中,恰好喜得贵子,于是取否极泰来之意,取名否,古代丕为否的通假字,所以为丕,另外丕还有大的意思,曹丕字子桓,可知曹操对儿子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儿子建立大的功业,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人中之龙凤。所以起名为曹丕。
当时曹操官场失意,一身抱负无法得意实现,闲居乡野,时逢曹儿子出生,当时心不在焉地在手上写了个丕,但其实本意是写否,否极泰来,写到一半又不想写了,遂名丕。
曹操32岁,又得一子,取名“丕”,字子桓。
丕者,大也。——《说文》
桓,也是大。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传:“大也。”
名、字都是盛大、伟大的意思,是个好名字。
他出生的时候也是一个冬天。那是曹操拒绝朝廷东郡太守任命的第二年,在老家谯县的别墅里,每天打猎读书,闲得无聊。所以,当他出生的时候,曹操很兴奋。给他起名字叫曹丕。“丕”,是伟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