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五代十国国君人物生平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2. 五代十国古代的人物有哪些
  3. 五代十国有哪些名将
  4. 五代国君
  5. 五代十五个皇帝
  6. 五代十国皇帝能力排行榜
  7. 隋唐五代十国详细介绍
五代十国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古代五代十国有什么著名人物有;

后梁:朱全忠,开国皇帝

后唐:李存勖,开国皇帝

后晋:石敬瑭,开国皇帝,又是有名的“儿皇帝”(拜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为父皇)

后汉:刘知远,开国皇帝

后周:这个时期的著名人物较多,开国皇帝郭威,世宗柴荣是有名的贤主,当然赵匡胤作禁军提点都督是最有名的;

十国中最有名的是南唐的李璟李煜父子。

五代十国古代的人物有哪些

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有哪些名将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纷争不断,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名将。

比如后唐阵营的李存勖,李存孝都是一代名将。

后晋阵营的王彦章。

还有后来当了皇帝的刘知远和郭威

第一位:李存孝,”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能跟项羽齐名的李存孝武力自然不用多过怀疑。李存孝,唐朝后期晋王李克用义子,号十三太保,拜飞虎将军。帅三千飞虎军。这个人不同于杜撰的李元霸,可以说威压五代一时。曾经十八骑冲杀黄巢八万人马,并冲入长安,焚烧粮仓。杀的黄巢军胆战心惊。

第二位:史建瑭,出名战绩不多,只是与名将王彦章大战二百回合后用铁鞭抽的王彦章吐血而逃。且每战必定身先士卒,人称”史先峰“。

第三位:王彦章,后梁大将。在李存孝死后,与晋军大战,枪挑晋军四十三员上将。杀的李克用军大败。后更是枪挑高思继,唐军大败。

第四位:高思继,唐军大将,也名” 白马银枪“。与王彦章并称五代第一枪。后与王彦章大战二百回合。王彦章见不能速杀,以计诱使高思继追赶。被王彦章回马枪所杀。

第五位:王彥童,王彦章之弟。与其哥一样,勇武非常。与晋军大战时,杀晋王李克用六名太保。后在追击晋王李克用时被晋军军师用计让人假冒李存孝。王彥童以为李存孝复生。惊吓之下吐血而亡。

第六位:庞师古,后梁朱温的护卫将军。使用一把流星锤。朱温被刘知远击败围困之时,庞师古单枪匹马闯入敌阵救出朱温。

第七位:高行周:“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继承了祖上的高家枪,英勇无敌。高行周出道后为替父报仇,大战王彦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第八位:李嗣源,晋王李克用义子。本人勇武,不过平常更以智谋为长。为后唐明宗。

第九位:周德威:字镇远,小名阳五,朔州马邑人。周德威最初跟随李克用,骁勇而擅骑射,并且兼为军师之职。他不但勇猛过人,而且智谋和胆略也非常出众。因为长期在边塞地区,所以军事经验非常丰富,他仅凭观看烟尘便可以判断出敌人的数量。周德威长得人高马大,面皮黝黑,平时表情就很严肃,即使在笑的时候也不改变。在杀敌的阵前更是凛凛然充满肃杀之色。出众的胆识和智谋使周德威在五代成为一员猛将、一员名将。

第十位: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祖父葛阮,父亲葛遇贤,曾被授兵部尚书之职。葛从周少年时就很豁达,而且极有智谋,最初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在军中逐渐升至军校。朱温在王满渡大败黄巢军队后,葛从周便和霍存、张归霸等人一同投降了朱温,此后就一直为朱温的霸业四处征讨,成为朱温的一员勇将、一员常胜的大将。葛从周是个百分之百的武将,从来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知如何完成作战任务,建功立业。所以他深受朱温的器重。

五代国君

五代皇帝:后梁(朱温、朱友圭、朱友贞)、后唐(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后晋(石敬瑭、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刘承祐)、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十国皇帝:前蜀(王建、王衍)、后蜀(孟知祥、孟昶)、南吴(杨行密、杨渥、杨隆演、杨溥)、南唐(李昪、李璟、李煜)、吴越(钱镠、钱元瓘、钱佐、钱倧、钱弘俶)。

南楚(马殷、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南汉(刘?、刘玢、刘晟、刘鋹)、南平(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闽国(王审知、王延钧、王昶、王延羲、王延政)、北汉(刘崇、刘钧、刘继恩、刘继元)。

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 906年-963年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

(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Did not exist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 - 965年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五代十五个皇帝

五代没有十五个皇帝,而是十三个皇帝。他们分别是:

后梁:后梁太祖朱温、后梁末帝朱友贞

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帝李嗣源、后唐愍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

后晋: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

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汉隐帝刘承佑

后周: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

五代:

后梁:9O7--923年。建都:汴梁

1、太祖(朱全忠)——在位六年

2、末帝(朱友贞)——在位十一年

后唐:923--936年。建都:洛阳

1、荘宗(李存勗)——-在位四年

2、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

3、愍帝(李从厚)——在位一年

4、废帝(李从珂)——在位两年

后晋:936--946年。建都:汴梁

1、高祖(石敬塘)——在位七年

2、出帝(石重贵)——在位四年

后汉:947--950年。建都:汴梁

1、高祖(刘知远)——在位两年

2、隐帝(刘承佑)——在位两年

后周:951--960年。建都:汴梁

1、太祖(郭威)——在位三年

2、世宗(柴荣)——在位六年

3、恭德(柴宗训)——在位一年

十国:

前蜀:907--925年。建都:成都

1、王建——在位十二年

2、王衍——在位八年

吴:892--937年。建都:杨卅

1、杨行密——在位十五年

2、杨渥——在位三年

3、杨隆演——在位十年

4、杨溥——在位十七年

楚:896--951年。建都:长沙

1、马殷——在位三十五年

2、马希声——在位两年

3、马希范——在位十五年

4、马希广——在位三年

5、马希萼——在位两年

6、马希崇——在位一年

闽:897--946年。建都:福州

1、王审知——在位四十年

2、王延均——在位三年

3、王昶——在位四年

4、王延义——在位四年

5、王延政——在位三年

南唐:937--975年。建都:金陵

1、李升——在位七年

2、李璟——在位十九年

3、李煜——在位十六年

荆南:907--963年。建都:荆州

1、高季兴——在位二十二年

2、高从海——在位二十年

3、高保融——在位十二年

4、高保勗——在位一年

5、高继冲——在位一年

南汉:905--971年。建都:广州

1、刘隐——在位十二年

2、刘?——在位三十二年

3、刘玢——在位一年

4、刘晟——在位十六年

5、刘鋹——在位十三年

吴越:893--978年。建都:钱塘

1、钱鏐——在位四十一年

2、钱元瓘——在位十年

3、钱佐——在位六年

4、钱倧——在位一年

5、钱俶——在位四十年

北汉:951--979年。建都:太原

1、刘崇——在位四年

2、刘钧——在位十四年

3、刘继恩——在位一年

4、刘继元——在位十一年

后蜀:933--965年。建都:成都

1、孟知祥——在位一年

2、盈昶——在位三十年

五代十国皇帝能力排行榜

第七、刘知远

石敬瑭在灭后唐,建立后晋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还让47的自己当了37岁耶律德光的儿子。他儿子石重贵继位,撕毁与契丹人的条约,947年,耶律德光御驾亲征,后晋被灭。耶律德光攻入开封,想要落地生根,于是任命后晋官员,收服各地军阀。

但作为后晋最大的军阀,刘知远不一样,他冷眼旁观这一切。耶律德光给他写了一封信,称他为儿子,刘知远没有回复。很快,在同年2月,刘知远索性在山西太原称帝,这时候百姓开始反抗契丹军,耶律德光率兵回撤,在途中病逝。契丹内部分裂,契丹回家强皇位去了。刘知远一路兵不血刃到达开封,建立后汉,成为了皇帝。但登基也就1年就死了,所以厉害是厉害,但命太短。

第六、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克用长子,沙陀人的首领。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朱温惊叹说:“生子当生李亚子。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

李存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把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打得大败而逃。接着,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10多年激战,李存勖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建立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是位冒死冲杀的猛将,在政治上却是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消灭,就不再图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称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他自取艺名为“李天下”。

第五、李嗣源

后唐明宗,李克用养子,善于骑术,箭法高明。他起初跟随李克用征战,屡立战功。后来在李存瑁变混蛋后,他被群臣拥立为王。于公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号为“天成”,改名为李宜。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废除苛法;诛杀担任监军的宦官;精简宫廷人员,注意农民疾苦;任用安重诲,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他在位期间,战争稀少,屡有丰年,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

第四、朱温

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本跟着黄巢一起反唐,但黄巢信任太监,这让原本就恨透太监的朱温一怒之下投降了唐朝。紧接着就向老上司黄巢开战,此时他有一个战友便是世袭雇佣兵沙陀人李克用。李克用和朱温打败了黄巢,但在庆功宴上,两人成了宿敌。

朱温打死了黄巢,变成了最大的军阀集团。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他此时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进长安城后二话不说,就把他恨得牙痒痒的宦官杀完了。

之后他便建立了后梁,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好战,他也是五代十国第一个开国皇帝。所以虽然执政的时候比较混账,但还要排在前面。

第三、郭威

郭威,后周太祖,是原刘知远的至交好友。刘知远死后,他儿子刘承祐继位,但这位皇帝对郭威5个顾命大臣很是忌惮,于是在950年,将杨邠、史弘肇、王章3个顾命大臣杀了。接着他对密诏郭崇杀郭威,但被郭威提前知道阴谋,还将密旨改成皇帝要诛杀郭威的下属,于是郭威被愤怒的人群拥着叛乱了。

后来变黄旗加身,成为了皇帝。郭威是历史上少有的有良心的帝王,他在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人,所以他对百姓很好,而且极有权谋。在反叛以及后期诛杀大臣时,他都表现出来惊人的权谋策略。郭威是五代十国中少有的不逞一腔志勇的帝王。

他死前,对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自己的陵墓都极尽奢侈,但他的陵墓一切从简,所以他当之无愧是一个好帝王。

第二、柴荣

后周世宗,954—959在位,在位6年。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内侄,收为养子,又名郭荣,继位后复本姓。柴荣在位六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继位初期,并没有军功,又是外姓之帝王,所以朝臣很不服他。北汉刘崇对后周用兵,柴荣御驾亲征,一战成名。他带领50骑兵,将刘崇逼得节节败退。柴荣平生有进无退、坚韧不拔、遇强愈强、战无不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所以他一生都在往前冲,他在位期间一天都没有放松自己,后世称如果柴荣多活几年,还有赵匡胤啥事儿啊。

第一、李昪(bian)南唐开国皇帝

柴荣在位时对南唐用兵期间建立了强大的水军,在柴荣之前,南唐水军几乎是无解的,这么强大的水师是李昪训练的。

李昪是南唐开国皇帝,也就是李煜他爷。这是一位少有远见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

最主要的是,他对南方周边小国很是优待,他死时对李璟说,只要打好邻里关系,如果北方动乱,立马北上,便能统一南北。但是他儿子李璟没有听其言,李璟也算是个变异吧,他爹很是节俭,都没有修过宫殿。李璟继位后,大肆修建,动用劳工,让南唐一片奢靡。李璟在位期间和周边小国不断摩擦,以至于错失了耶律德光攻下开封撤退后,北方无主的机会。如果那时李昪还在,说不定五代十国就已经统一了。

在李璟大肆奢靡下,南唐的国力还是很强悍,柴荣几次进攻都没能将其灭掉。可见李昪对南唐的付出。

隋唐五代十国详细介绍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天祐四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其间定难军逐渐独立,静海军开始脱离中央统治。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