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雕阴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此时的魏国因为需要和齐国、楚国、赵国等诸侯国争霸中原,所以在河西地区对秦国采取了守势。而就秦国来说,自商鞅变法后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河西之地转守为攻,以此希望全面夺回河西之地。这一年,魏国派大将龙贾率兵自今华县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修筑了一道长城,并在雕阴建造城池。在此基础上,魏国往该地区派出了10万精兵,以此应对秦国的进攻。当时,关中东部及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均属魏国辖地。
在兵力相差不大的背景下,秦国将士因为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的影响,所以在战斗力明显强于魏国将士。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由此,在雕阴之战中,魏国将士逐渐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其中,就魏国将领龙贾来说,因为战斗之前缺乏准备,也即仓促应战,军心大乱,从而吃到了败仗。在此之后,龙贾率领魏国的残兵左冲右杀向西南逃了不到数十里,就被秦国伏兵抓获。
最后,魏将龙贾,束手就擒,全军覆没。《史记·秦本记》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也即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秦国大军不仅俘获了魏军的主将龙贾,更歼灭了8万大军,可谓获得了一场大战。在雕阴之战后,魏国已经没有实力和秦国继续争夺河西之地,于是,魏惠王不得不将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和陕北的15座城池,供手让给秦国。而且,在秦国彻底收回河西之地后,魏国原先的都城安邑因为比较靠近魏国和秦国的边境,于是,魏惠王选择迁都大梁。在雕阴之战后,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而魏国因为连败于秦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所以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