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崇碧为何只评上少将军衔,蔡长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傅崇碧为何只评上少将军衔,蔡长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1、傅崇碧为何只评上少将军衔 ;
2、蔡长元;
3、傅崇碧将军的战功 ;
4、傅崇碧将军的抗日经历简介。
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由于新增了三个兵团的兵力,加上更换了不少苏式装备,因此志愿军攻势很猛。但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却比麦克阿瑟难缠得多,他敏锐地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弱点,发明了针对性的“磁性战术”,和志愿军保持有限接触,并以优势火力对我军进行杀伤。
对于李奇微的这个新战术,我军缺乏准备,应对不足,因此在战场上得势不得分,尽管将战线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但歼敌数量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后勤供应开始跟不上了,一线部队已经出现了缺粮缺弹的情况,志司被迫下令后撤休整。李奇微见有机可乘,立即调集重兵,展开了全线反扑。
美军是机械化行军,速度极快,加上我军对敌人的反扑估计不足,没有交替掩护撤退,很快在全局陷入了被动。1951年5月27日美军进占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麟蹄一线后,继续向铁原和杨口方向进攻。铁原不仅是志愿军重要的物资补充基地,还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果美军攻占铁原,志愿军数十万部队的退路将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距铁原最近的是傅崇碧的63军,彭德怀当即把防守铁原的任务交给了63军,并下了死命令:“不惜代价,坚守阵地,阻止敌人进攻,无志司兵团命令,不准撤退。”此时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攻势作战,63军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减员,全部兵力仅剩下了24000多人,而对面美军却是4个师5万多人,另配有各式火炮1600多门,坦克300多辆,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兵力火力都不如对手,怎样才能守住阵地呢?傅崇碧和几个师长商议之后,决定在兵力部署上“前轻后重”,火力则是“前重后轻”,同时在前沿阵地少摆兵,多屯兵,最大限度减少敌人炮火带来的杀伤,并在夜间出动小分队对敌人进行袭击和骚扰,迟滞和疲惫敌人。在这个作战思想的指导下,63军在铁原和优势敌人血战了12个昼夜,为志愿军主力在三八线建立稳固的防御阵地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铁原阻击战,63军毙伤敌军15000余人,自身也付出了2万多人的伤亡代价。当63军幸存的勇士从战场上撤下来的时候,彭德怀亲自赶来看望,望着这些衣衫褴褛,满脸硝烟的战士们,久经沙场的彭德怀眼中泛起了泪花,他哽咽地说:“祖国感谢你们!”在场众人无不落泪。傅崇碧也在这场血与火的阻击战中负了重伤,昏迷了四天四夜才醒来。
铁原阻击战,傅崇碧力挽狂澜,为后撤的志愿军主力守住了生命通道,居功至伟。然而1955年授衔的时候,作为63军军长的傅崇碧仅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为何呢?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傅崇碧的资历浅,他虽然16岁就参加了红军,但很长时间都是政工干部,职务也不高,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才出任19兵团64军副政委。
如果只看资历,傅崇碧授少将并没有问题,但他在铁原阻击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授衔时理应加分。我们举两个例子对比一下大家就知道了,皮定均由于在中原突围中战功突出,本应授少将的他最终成了中将;45师师长崔建功,直罗镇战役中被俘后参加了红军,资历远不如傅崇碧,职务也不及傅崇碧,但由于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突出,最终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如果参照皮定均和崔建功的话,在铁原阻击战中立下奇功的傅崇碧理应被授予中将,他之所以少了一颗星,主要原因在于铁原阻击战之前,63军的表现不够理想。第五次战役开打后,63军在强渡临津江时,军领导班子没掌握好189师的投入时机,不但放跑了比利时营,部队还遭到敌机的轰炸损失惨重,师长许诚被记大过。
战役第二阶段,63军被韩军第6师团缠住,动用了预备队也没能将敌人啃下来,美军趁势出击,向63军合围过来。傅崇碧见形势危急,来不及向志司请示,率部果断后撤,第三兵团左翼因此暴露,180师也处在了极为不利的境地。这两战都是扣分项,虽然后来打了着名的铁原阻击战,但傅崇碧最终还是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血与肉换来的。
而说起其中比较惨烈的战役,想必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上甘岭战役和长津湖战役。
但今天要说的这场战役,是铁原阻击战。
在这场战役中,不仅志愿军63军全员出动且损失惨重,而且连师长蔡长元都拎枪,亲自上阵杀敌。
最终,我军以惨烈的代价赢得了战役的胜利,而蔡长元师长的身体里,却永远地留下了11颗弹片。
铁原阻击战爆发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爆发之初,志愿军战士一路势如破竹,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的临津江防线和北汉江防线,直逼南朝鲜的首都汉城。
而随着战役的不断变化发展,很快,我军便遇到了难题。
因为志愿军战士们战线的不断拉长,敌人对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路进行空中打击,我军的后勤补给开始出现问题。
为了不因为后勤补给的问题而贻误战机,让敌人有机可乘,在志愿军战士们携带的粮食弹药快要消耗完毕的时候,彭德怀将军果断地下令,让投入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各部队全线后退。
而随着志愿军战士们开始后退,敌军司令李奇微也在一番打探之后,得知我军后勤补给的短板。
这对于李奇微来说,可是反击我军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在我军撤退之际,李奇微也向手下的部队发出了全面反攻的命令。
李奇微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抓住这次机会,将志愿军战士们留在三八线以南地区。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在彭德怀将军的命令下,志愿军主力部队开始有序转移至“三八线”附近休整。
与此同时,敌人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同年5月27日,敌人在先后侵占了汶山、永平、华川等地以后,开始向涟川和铁原方向继续进攻,铁原阻击战随之爆发。
为了掩护志愿军主力部队顺利撤退,彭德怀将军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志愿军第63军留在铁原和涟川地区,阻击后面追击的敌人。
63军的志愿军战士们,都知道这场阻击战的重要意义,也知道这场阻击战的艰巨。
他们要在正面宽度长达25公里俄防线内,抵挡住由四个美军师、一个加拿大师和两个南朝鲜师组成的“联合国军”的进攻,并且要坚持到志愿军主力部队撤离完毕。
11颗弹片
1951年6月1日,美军第1军以4个师的兵力,开始向志愿军63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而当时,涟川山口是敌我两军交战的正面战场。
在战役打响之初,负责正面战场的是志愿军第187师。
战役打响之后,美军随即派出两个师,开始对守在涟川山口的志愿军战士,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尽管美军派出了大量的轰炸机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但战士们仍旧不惧牺牲,始终与敌人进行着顽强地抗争。
打退了敌人十余次的进攻,毙伤了一千三百余名敌人,坚守涟川山口阵地4天3夜。
最终187师因伤亡过重,不得已退出正面战场,而前来接替187师的是蔡长元领导的189师。
与其他坚守在铁原和涟川一带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样,189师也缺弹少粮,人员极度缺乏。
蔡长元知道,要想成功地阻击势头正盛的美军,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但尽管困难,在187师需要的时候,蔡长元还是毫不犹豫地带着189师顶了上去。
早在阻击战打响之前,蔡长元便对美军做过了一番细致的研究,通过对美军的研究,蔡长元很快便想到了一个延缓敌人进攻脚步的“奇招”。
通过对美军的研究,蔡长元发现,美军的军官大部分都是毕业于美国的西点军校。
而西点军校在给这些军官授课时,都会向他们强调,绝对不允许在侧翼暴露或者是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采取继续进攻的策略。
基于这一点,蔡长元在战前为189师,制定了一个与以往都不同的战术。
他将189师全师以营、连、排为单位,安排成二百多个作战小组,并让他们散在地分散到阻击阵地上,对敌人进行分散阻击。
如果在平时,蔡长元这样的排兵布阵,一定会遭到严厉的批评与制止,因为志愿军战士们的火力本来就远远弱于敌人,一旦将兵力分散,那么对敌人造成的伤害也将大大减弱,同时也有可能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
但是对于铁原阻击战来说,时间才是这场战役的关键。
当美军进入我军的阵地之后,即使他们将在他们正面的我军阵地打掉了,他们的侧翼也还是有我军的其他分散阵地。
如果美军继续进军,那么他们的侧翼就暴露了,理论上的后路也被“切断”了。
因此,按照西点军校传授的作战方法,美军只有打掉我军在阵地上的全部分散阵地,才会继续前进。
蔡长元知道,自己的这个作战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成功阻断敌人的进攻的。
但这是目前他能想到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阻滞敌人进攻,为志愿军主力部队撤退争取更多时间的方法。
而189师的战士们也知道,将全师“化整为零”,意味着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牺牲在战场上,但尽管这样,全师还是没有一个战士对此战术有异议。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阵地上,多坚持一分钟,那么他们的兄弟部队就能够有多一分钟的撤退时间。
在189师与187师换防后,敌人也加大了对涟川地区的进攻。
在敌机的火力覆盖之下,被美军攻占的阵地越来越多。
但战士们并没放弃,在小战役结束之后,便迅速将自己小队的建制给打散,再重新分配到那些牺牲战友们的阵地里去。
就这样,189师的志愿军战士们始终坚守阵地,挡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
而随着牺牲战士的不断增多,189师师长蔡长元知道,189师的最后时刻到了,因为189师已经没有什么兵可以用了。
但阻击任务还未完成,蔡长元不能退下来。
在这危急时刻,只见蔡长元拎起枪,带着身边的警卫员和军部的通讯员和文化教员等非作战人员,亲自上阵杀敌!
敌人见阵地久攻不下,也发现了我军化整为零的打法。
为了能够加快进攻的步伐,敌人对189师阵地进行了一番丧心病狂的轰炸。
当时蔡长元早已持枪来到了前线战场,在与敌人的激战中,一颗炮弹在他的身旁炸响,巨大的爆炸,一下就将地面炸出一个深坑。
而蔡长元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炸晕了过去。
战士们见状,急忙前去将他从爆炸后的废墟中救了出来,当时蔡长元师长的身份多处负伤,可以说是伤痕累累。
而在坚守阵地几天之后,63军军长见189师伤亡惨重,便调去188师前去接替防御阵地,让189师撤退到后方进行休整。
189师在撤退下来时,全师仅剩下一个团的兵力。
但即使如此,189师在休整一番之后,便在蔡长元的带领之下又回到前线作战。
从5月27日,美军对铁原和涟川地区发起进攻开始,到6月10日,志愿军主力部队顺利转移。
整整13天,63军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成功地抵挡住了美军四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了1.5万余名美军——成功地完成了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攻占铁原、涟川地区的企图,也粉碎了李奇微将志愿军战士们歼灭在“三八线”以南地区的幻想!
此一战,虽然是63军取得了胜利,但这胜利的背后也有着十分惨痛的代价,63军在歼灭1.5万余名美军的同时,自己也伤亡了两万多人,战后63军的人数由原来的三万多人减少为一万余人。
而在这次战斗中,蔡长元的身体也被炮弹炸成重伤,虽然医生对其进行了全力的救治,但他的身体里还是有11颗弹片,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取出。
“立功太原”
而说起蔡长元师长,他不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勇猛,在抗战时期,他同样也有着赫赫战功。
蔡长元出生于1917年,是四川省宣汉县人。
他出身贫苦,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不幸去世,留下他和他年近花甲的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他的母亲年纪比较大,因此蔡长元从小就要背着柴火到城里卖,以此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当时村里没有一个是认字的,村长为了能够找到人来写村里祭祖的祭文,于是便和村里的人就此事进行商量,最终决定由村里人共同出钱,送蔡长元去镇上读书,而蔡长元也因此得到了来之不易的读书的机会。
在学校里,蔡长元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对红军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知道红军是来解救中国的贫苦百姓的,因此加入红军的想法也开始在他的心底里生根发芽。
1933年,红军部队来到了宣汉县,并在当地进行征兵。
蔡长元在得知红军征兵的消息之后,立即便跑去报了名,进入了红9军。
考虑到蔡长元的年纪还比较小,因此初入部队被安排到27师79团3营当通讯员。
蔡长元也知道,这是战士们对自己的照顾,因此在工作上他十分卖力。
1936年10月,红9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
蔡长元所在的27师在古浪受挫,27师一千余人在与敌人激战过后,仅有四百余人成功存活了下来。
后来因为敌人的围追堵截,蔡长元和27师军供给部部长吴先恩与部队走散。
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他们两人在祁连山里躲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里两人昼伏夜出,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后来在1937年,蔡长元和吴先恩几经辗转,最终成功找到八路军358旅,成功回到党组织中来。
在回国后不久,蔡长元便在党组织的安排之下,去到了延安抗大就读。
1938年,蔡长元在抗大毕业,毕业后蔡长元便被安排去到晋察冀野战军4纵11旅担任政治部主任。
在晋察冀野战军期间,蔡长元领导八路军战士,积极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据蔡长元日记中的记载,在这期间,他率部击毙了381名日军,俘虏了数十名敌军官,还缴获了大量敌人的武器装备并击毁了12辆敌人的汽车。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期,3纵9旅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改编为63军189师,在4纵11旅做了多年政治部主任的蔡长元,也被党中央任命为189师政委。
在太原战役中,189师的主要任务是拿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蔡长元成功地抓获了一名敌军军长,太原战役结束之后,蔡长元也被授予了“立功太原”的红旗。
新中国成立之后,蔡长元仍旧奋战在祖国建设的一线,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他毅然带兵入朝作战。
在战场上他不惧强敌,带领战士们奋战在一线,导致在身体里留下了11颗弹片。
1953年蔡长元回国,在一番短暂的修养之后,他又一次开始忙碌了起来,自己向党中央请命前去陕西省军区担任政委,为更好地加强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凡事他都亲力亲为,为祖国大西北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5年12月3日,蔡长元于北京因病离世,享年78岁。
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进行了火化,在火化后的骨灰中,蔡长元身上的11颗弹片才成功地被剥离了出来……
蔡长元作为师长,在战场上不惧死亡、不畏强敌,亲自拎枪上阵杀敌,带领志愿军战士顽强地阻击了敌人。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蔡长元这样,在家国面前勇于献身,敢为人先的人,才会有现如今我们强盛的祖国。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让我们一起为革命先烈们致敬!
老覃昨天写了一篇讲述开国中将温玉成将军的文章,其中有提到,温玉成将军位列志愿军“十大虎将”之一,并在1968年3月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戌区司令员,官至正大军区级。
嗯,温玉成打仗是非常勇猛的。
但是,老覃觉得,如果拿他跟梁兴初、傅崇碧、甚至并不在“十大虎将”之列的曾泽生相比,还是稍有逊色。
今天,专门来讲讲傅崇碧将军的事迹。
傅崇碧将军和温玉成将军一样,15岁参加革命,16岁参加红军。
不过,单看他们的籍贯,就知道他们参加的并不是同一支红军。
温玉成将军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人,参加的自然是江西苏区的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
傅崇碧将军是四川省通江县溪嘴村人,参加的是从鄂豫皖西征进入陕川地区的红四方面军。
众所周知,红一方面军多帅才,红四方面军多将才。
凡是出自红四方面军的开国将军,大多以勇猛着称。如王树声、陈锡联、刘震、 宋时轮、许世友、胡奇才、王近山、吴瑞林、郑维山等等,莫不如此。
傅崇碧性格坚韧刚强,本身就是一个勇猛敢战之人,再在红四方面军的强悍作风的熏陶下,更是敢打敢拼,所向无前。
奇怪的是,现下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却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之口,说傅崇碧是一员“儒将”,这很不应该。
要知道,洪学智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指战员,对傅崇碧是非常了解的,按理说,是不会把一员威风八面的虎将说成是温文尔雅的“儒将”的。
电视剧里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估计是编剧对傅崇碧将军不了解,一则是受“崇碧”这个优雅的名字的影响,二则是受傅崇碧将军的相貌所影响。
的确,傅崇碧将军长得肤色白晳,整体五官看起来有些慈眉善目,与温玉成将军那副不怒自威的样貌形成了巨大反差。
但是,傅崇碧将军是个不折不扣的虎将。他一生历经沙场,无数次从鬼门关上走回来。
1999年,老将军在医院休养,面对记者的采访,其从容指着自己的头顶、脸颊、以及撩开衣物后清晰可辨的多处疤痕,一五一十,娓娓道出它们的来历,语调平淡,却让闻者惊心动魄。
他的后脑勺有一个深深的伤痕,他说,那是在1933年10月反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时,被敌人的步枪子弹所击。
他脸颊上的伤痕,是在和根据地的地主反动武装作战斗时,从山顶悬崖往下跳,身体被树藤挂住,脸被石头划开了一条大口子所致。
……
老将军最心有余悸的是:长征路上,右腿被敌人扔来的手榴弹炸伤,当时,因为害怕动手术被截肢,强咬着牙不敢上报。结果,耽误了伤情,被安排在一个喇嘛庙内养了二十多天的伤。
当然,将军的军事代表作就是抗美援朝中的铁原之战。
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对这场恶战的交待,大体符合史实。但所演绎出来的惨烈程度,与真实情形差太多了。
这场战斗的发生背景是这样:1951年春,中国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准备夺回战场主动权。
但刚接了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已摸清了志愿军在后勤补给上存在的严重缺陷,把志愿军的攻势总结为“礼拜攻势”,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作战方案,即所谓的“磁性战术”——每当志愿军进攻,他就利用己方的机械化优势迅速撤退;等到志愿军进攻时间超过七天,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就实施大规模的反攻。
另外,李奇微还从本土调来了大量的战斗机,对志愿军后返补给基地和交通往进行疯狂轰炸。
不用说,李奇微这一招老谋深算,非常狠毒。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觉察到了李奇微的歹毒用心之后,赶紧下令各部队撤退。
殊不知,李奇微还在暗地里施展了一招“杀手锏”:命令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率五万多主力部队大胆穿插,抢在我军主力撤退的前面占领铁原。
铁原是志愿军部队最大的中转站和后方补给基地,一旦被美军攻占,我军不但完全断绝了粮草弹药的补给,还被断绝了归路,成为了从后面追赶而来的“联合国军”所围攻的对象,情形万分危险。
所以,彭德怀突然侦知范弗里特的部队已经杀到了离铁原不到二十公里的时候,急得全身冷汗直冒。
《跨过鸭绿江》里对于这一段剧情,表现得非常真实:彭德怀不断让机要人员发电报给各部队,调查哪支部队离铁原最近,赶快赶过去坚守铁原。一阵乱忙之后,洪学智向彭老总报告:“第19兵团63军离铁原最近。”紧接着,饰演洪学智上将的演员说了一句不伦不类的台词,他说,“死守铁原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63军军长傅崇碧是一员儒将,我担心……”剧中的彭老总没有让他说下去,一摆手,说:“就让 63军去坚守铁原。”
63军在铁原之役中顶住了敌人倾泻如雨的炮弹的轰炸,阻敌13天,击毙击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5万人,自己也伤亡了近两万人。
老覃在这里补充一下,范弗里特是个战争狂人,是个“唯火力论者”,他所施放的炮火,往往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被称作“范弗里特弹药量”。
在铁原,范弗里特创造出了在一个小时内向志愿军的阵地上倾泻了多达4000多吨的炮弹的记录。
这真是骇人听闻。
但是,傅崇碧和他的63军官兵硬是扛了下来,没有让李奇微和范弗里特的奸计得逞。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情节,电视没有演。
那就是在铁原阻击战之前,傅崇碧和他的63军是连续打了很多硬仗的。
先是在1951年4月下旬,其强度临津江,连接夺取了敌人4个高地,击溃了敌人10多次阻击,夺控了江南制高点绀岳山,并在雪马里全歼了英军第29旅王牌格罗斯特营。
而在5月16日,其又攻歼清平川,兵临上泉里,夺取了清平川以南桥头阵地。
这之后才转入铁原防御作战。
铁原防御作战,傅崇碧和他的63军功高盖世。
彭德怀在战后专门到第63军看望指战员,无限深情和无比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们舍生忘死地守住铁原,我们几十万志愿军都危险了,抗美援朝战争恐怕也打不下去了!”
老覃在昨天那篇讲述温玉成将军的文章中说了,温玉成将军在1968年3月担任了北京卫戌区司令员。其实,温玉成这是接了傅崇碧的任——傅崇碧在196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因和当时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杨成武、及当时担任空军政委的余立金,遭到了坏人的诬陷、打击和迫害,同时被撤销了职务。
不过,在1975年4月,傅崇碧又被中央军委重新任命为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两年之后,再度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也就是说,傅崇碧是建国后惟一两次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将军。
2001年“七一”前夕,傅崇碧老将军宣布将自己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献给四川省的“希望工程”。
2003年1月17日,老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68年3月,解放军有三位身居要职的将领突然被免除了职务,他们分别是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被免职时,三人分别担任代理总参谋长、空军政委以及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这就是历史上的“杨、余、傅”事件。
“杨、余、傅”事件发生后,三位被免职的将领都被关押入狱,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意识到“杨、余、傅”事件是一起冤案,于是对“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工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杨、余、傅”事件的当事人之一,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的故事。
傅崇碧在土地革命时期加入红军,他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1932年,红四方面在鄂豫皖根据地失利后被迫离开了鄂豫皖苏区,前往川陕一带,创建了川陕根据地。当红四方面军到达傅崇碧的家乡一带时,傅崇碧参加了红军。
当时傅崇碧年仅16岁,还算是个孩子,加入红军后,他被安排从事“扩红”,在家乡发展有志青年加入红军。那段时期,傅崇碧活跃在乡里,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巩固与维护了川陕根据地,同时,他也参与了川陕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尽管在战斗中多次受伤,但傅崇碧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在1935年离开了川陕根据地,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傅崇碧多次出生入死,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是缔造新中国的功臣之一。建国后,傅崇碧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1965年,傅崇碧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同时兼任了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员。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卫戍区主要负责守卫京畿重地,作为司令员,傅崇碧肩上无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这说明傅崇碧是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另一方面,也说明傅崇碧深得上级信任。傅崇碧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担任卫戍区司令员期间兢兢业业,保卫了京畿重地的安全。
时间很快就来到1968年,这一年3月,傅崇碧与杨成武、余立金一起被免职。其实,在宣布傅崇碧被免职当天,他已经被安排到沈阳军区,并被监控起来。在这之后,傅崇碧一直被关押在东北,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直到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傅崇碧的境遇才慢慢变好。
1973年,在召开相关会议时,毛主席透露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当初“听信了一面之词”,关押了“杨、余、傅”三人,应该恢复他们三人的工作。有了领导的关心,杨成武与余立金很快就被释放,不过,傅崇碧却一直被关押在东北地区。1974年,周总理特意把这件事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罕见般地发火,并问:“傅崇碧在什么地方?你们说在北京,在北京我要见他”。
此后傅崇碧被接回北京,不久后官复原职,继续担任了北京军区副司令。1977年,傅崇碧再度担任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第二度执掌京畿重地,同时,傅崇碧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位两度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人。
在这之后,傅崇碧还担任了北京军区政委以及中顾委委员等职务,离休之后,他关心部队的发展,并且致力于慈善事业,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2001年,老将军还将自己的20万元积蓄捐给希望工程,以帮助山区的孩子完成学业,他为国为民的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是关于傅崇碧为何只评上少将军衔,蔡长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