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名将有哪些 五代历史名将排行榜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的名将有哪些
  2. 五代十三太保排名
  3. 五代十国时期的名将有哪些
  4. 五代的开创者分别是谁
  5. 残唐五代十大猛将
  6. 五代后唐著名将领
  7. 五代官至宰相的武将
  8. 五代楚名将
  9. 五代北汉名将
五代十国的名将有哪些

1、李存孝。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2、王彦章。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3、葛从周。河北谚曰: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薛居正:从周以骁武之才,事雄猜之主,而能取功名于马上,启手足于牖下,静而言之,斯为贤矣!

五代十三太保排名

1、大太保李嗣源

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嗣源入洛阳监国。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伶官,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

但因不通汉文,难亲理朝政。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镇,权臣安重诲跋扈,次子李从荣骄纵,以致变乱迭起。弥留之际,从荣举兵反,饮恨而死。葬徽陵,谥圣德和武皇帝,庙号明宗。

2、二太保李嗣昭

曾节制泽、潞两州,先后担任司徒、太保、侍中、中书令等职。庄宗即位后,被封太师、陇西郡王。

天佑十九年,在征镇州张文礼时中箭身亡。后唐长兴年间,唐明宗下诏配飨庄宗庙庭。 《旧五代史》:“虽形貌眇小,而精悍有胆略,沉毅不群。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王事,得以为忠”。

3、三太保李存勖

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大部统一。以勇猛闻名。存勖虽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四首,载《尊前集》。926年因兵变去世。

4、四太保李存信

897年听闻兖州、郓州皆陷落,乃班师回河东。八月,跟从李克用讨伐刘仁恭,大军驻扎安塞,结果因醉酒误事,被刘仁恭的大将单可及和杨师侃击败。

李克用大怒,严词责备李存信,将杀之。李存信惧怕,顿首谢罪,险遭不测。自此以后,李存信锐气全无,经常称病,不再随从李克用出战。李克用以兵权授与李嗣昭,只封李存信为右校。天复二年(902年)十月,因病在晋阳去世,死时41岁。

5、五太保李存进

李存进(?-922年),山西代北振武人,原名孙重进,五代时为晋王李克用养子,任振武节度使。

6六太保李嗣本

十二年,后唐庄宗定魏博,刘鄩据莘县,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十三年,从破刘鄩于故元城,收洺、磁、卫三郡。

六月,还镇振武。八月,契丹安巴坚倾塞犯边,其众三十万攻振武,嗣本婴城拒战者累日。契丹为火车地道,昼夜急攻,城中兵少,御备罄竭,城陷,嗣本举族入契丹。有子八人,四人陷于幕庭。嗣本性刚烈,有节义,善战多谋,然治郡民,颇伤苛急,人以此少之也。

7七太保李嗣恩

李嗣恩,本姓骆,吐谷浑部人。因是战功显赫被李克用亲赐姓名并收义子。先后参与了征王行瑜、征康怀英、征王景仁、征刘鄩、莘之战等大小战役。

曾任铁林军将、突阵指挥使、左厢马军都指挥使、辽州刺史、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代州刺史、石岭关以北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等职。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尉”。

8八太保李存璋

唐僖宗乾符二年(876年),李克用任云中守捉使,李存璋为其将校。

因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削减军食,诸军不满,李存璋等借机纠集万人,发动兵变,拥李克用入云州,杀段文楚。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率部协助唐廷镇压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李存璋随军南下,因战功授国子祭酒,同时兼管万肚、雄威等军。

9九太保符存审

因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到后晋时其子符彦饶复归本姓。

符存审历经百战,未尝败绩,曾经多次与后梁交战并击破朱温、驱逐北漠契丹,与周德威齐名。在欧阳修所撰的《新五代史》里,符存审是列传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余获授国姓的众人都被记载为李姓。

10十太保李存贤

存贤少有材力,善角牴。初,庄宗在籓邸,每宴,私与王郁角牴斗胜,郁频不胜。庄宗自矜其能,谓存贤曰:「与尔一博,如胜,赏尔一郡。」即时角牴,存贤胜,得蔚州刺史。

11十一太保史敬思

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民变军围攻河南陈州三百日,救援的各路军马都被起义军打败,朝廷再诏李克用率藩汉劲兵五万速至陈州。

李克用的军队再次击败黄巢,起义军千余退至山东。回师途中路过汴州(开封),宣武节军度使朱温(即后梁太祖),嫉妒李克用强盛,萌发谋杀之心。邀请李克用入城,在上源驿馆设宴款待,礼貌恭敬,而李克用却盛气凌人,出言不逊。

朱温即在当夜发兵围攻驿馆,李克用仓皇逃出,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及随从亲兵300余人罹难。

12十二太保康君立

唐末,僖宗李儇乾符年间,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牙校,后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等共推举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留后,授左都押牙。入关之后,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

李克用镇守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他受任检校工部尚书,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位介休市西北)刺使,昭义(方镇名治潞,今山西省长治市)节度使等。893年(唐末昭宗李晔景福二年),奉李克用之命进击李存孝,以功加检校太保,后为李克用所毒死。

13十三太保李存孝

李存孝(?~894年),代州飞狐人(今山西灵丘),本姓安,名敬思,突厥族沙陀部落人。

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

五代十国时期的名将有哪些

1李存孝,2史建瑭,3王彦章,4高思继,5刘知远,6夏鲁奇,7高行周,8葛从周,9周德威10李嗣源

五代的开创者分别是谁

后梁的开创者是原唐朝宣武节度史后梁太祖朱温,又叫朱全忠。

后唐的开创者是原唐朝河东节度史李克用之子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的开创者是唐明宗李嗣源女婿后晋太祖石敬塘。

后汉开创者是后晋将领后汉高祖刘知远。

后周开创者是后汉大将后周太祖郭威。

后梁开创者朱温,后唐开创者李存勖,后晋开创者石敬堂,后汉开创者刘知远,后周开创者郭威。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残唐五代十大猛将

《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猛将如云,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我们只取其中最强的十位来

李存孝

所谓“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指的是历史上两位顶级猛将,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打虎李存孝。说句题外话,《水浒传》中的打虎将李忠经常被误以为是指能打老虎的猛将,实际并非如此,这个打虎将就是自比李存孝,这点从周通小霸王的绰号中也看得出来,不过怎么看这都是施公对二人的一种讽刺。

随着小说这一题材的兴起,李存孝也成了小说家钟爱的角色,在小说中的地位丝毫不下于历史,与虚构角色李元霸齐名,所以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的说法。在《残唐》中,李存孝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其武力地位与李元霸在《说唐》中仿佛。

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有四象不过之力(书中说四象不过之力是五万斤),左右手各使一样兵器,一个浑铁槊,一个毕燕挝,重达八百斤。除了数合擒邓天王,十余合败高思继(当时李存孝身患重病)外,对其他人都是一招取胜,从不拖泥带水,还曾上演过一十八骑夺长安的奇迹,一人击退几万大军更是家常便饭。

邓天王

除了《封神演义》之外,好像没有哪部小说中还存在比邓天王更高的凡人将领了,书中说他身高丈五,而且除了高,邓天王的武艺确实不错,他是唯一一个在健康的李存孝手下能走上一合以上的人物。

两人第一次交锋时,邓天王被李存孝一招制服,不想这巨汉还真是能屈能伸,居然痛哭流涕,称自己若死,家中老母难活,李存孝见他如此孝心,就放了他回去。

邓天王返回家中,在赡养老母的同时勤练武艺,十年后邓母过世,邓天王的武艺也突飞猛进,自认已不下于李存孝的他再度出世,与李存孝决战沙场,结果数合就被生擒。

即便如此,天下第二的位置也可谓当仁不让。

孟绝海

黄巢麾下大将,风评极高,有点类似宇文成都,一度被葛从周认为实力在耿彪之上,朱温也称其英雄无敌。

然而和宇文成都一样悲剧,看似无敌的孟绝海遇上了bug一样的李存孝,因而沦为背景板,被一合生擒。也因为这一战,李存孝得以扬名天下。

耿彪

葛从周部将,由于葛从周认为孟绝海实力更胜耿彪,所以屈居第四,战绩突出,一向活跃的大将李嗣源被耿彪三合就打得抱鞍吐血,这也说明了耿彪的实力比王彦章、高思继等人至少高出一个档次。

当然了,遇见李存孝谁也玩不转,被一合秒杀。

史敬思

李友金部将,后归李克用。在李克用赴朱温“鸿门宴”中表现突出,数合间击败朱温,面对朱温和其麾下八十四将斩杀十六人,若非史敬思的“超神”表现,李克用很难逃出生天。可惜最终力竭而死。

史敬思有一个儿子史建塘,名气比他大很多,很多武评中也只知史建塘,但是从击败朱温的过程看,史敬思比儿子要高出一个档次。

史建塘

史建塘文武双全,不仅武艺绝伦,而且颇有智慧,如果不是他的出现,王彦章在二次出世后恐怕就要横扫天下了,关键在于史建塘出战王彦章时,只有十四五岁。

二百回合击败王彦章,使得王彦章不败神话就此终结。最终为了铲除王彦章,史建塘与“五龙”、高行周等人联手,最终逼其自尽,彻底铲除了这一祸患。

原本一生无败的史建塘最后成了翻版甘宁,因患重病而不敢与伽离陀交锋,被一箭射中,重伤不治。这和《三国演义》中甘宁与沙摩柯的对战基本一模一样。除了这一幕,书中还有很多桥段和《三国演义》就像复制粘贴改个人名一样。

王彦章

王彦章在很多人的武评中都被认定是天下第二,我不知道这个理论是哪来的,排在他之上的六位除了史建塘,哪一个都至少比他高出一个档次,所以说王彦章虽然战绩惊人,但也得意于顶级大将的凋零,当然了,这也与他自身的隐忍不无关系。

在做水贼时,王彦章曾不开眼的打劫过李存孝,结果武器被砸成了“铁箍”,而之所以保全了性命,并不是因为得到李存孝的认可和赏识,而是因为李存孝觉得他太弱,不配死在自己手中,用现在话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王彦章忍了下来,就此归隐,苦练武艺,但他并没有想着复仇,他知道自己与李存孝的差距不是靠努力能追赶上的,于是直到得知李存孝亡故才出山。

五十合令刘知远吐血,十几合杀死薛阿檀,不十合杀死安休休,三合杀死赫连铎……他的出色战绩连《水浒传》中都有提及,最牛的是三百回合战平高思继,最终以回马枪将其挑杀。最终他的不败神话被史建塘终结。

作为中后期的boss,为杀他天下群雄也是煞费苦心,史建塘、高行周等大将就不提了,“五龙”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还亲自出战,这其实都差点被王彦章脱身,亏了五龙龙气将其困住。

最终王彦章被逼无奈,横剑自刎。

高思继

与王彦章齐名的天下第一枪,高行周的父亲,大宋开国元勋高怀德、高怀亮的爷爷,《说岳》第一大将高宠的先祖。创下全书与李存孝交战的最好记录——十余合败走,当然了,这并非巅峰状态的李存孝,而是身患重病。

与王彦章前后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王彦章认为如果一直打下去,战死的会是自己,可见在硬实力上,高思继很可能还要高过王彦章。不过最终还是死在了回马枪下,这也是将他排在王彦章之下的原因,因为不仅从结果看王彦章确实是通过公平斗将杀了高思继,而且高思继作为枪法大家居然不知道防备回马枪,多少有些掉份儿,毕竟史建塘就知道防。

王彦龙

王彦章的弟弟,由于哥哥太过出色,某种程度掩盖了他的光芒,从数合击败老年李克用,并追得李克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看,实力要高过李嗣源那个档次。

最后李存孝显圣,王彦龙吓得魂不附体,落马气绝而死。不得不说,李存孝给王彦章、王彦龙兄弟留下了太大的阴影。

李嗣源

后唐第二位皇帝,十三太保之首,骁勇善战,类似于《说唐》中的秦琼,是衡量很多高手强弱的“刻度尺”。

曾被耿彪三合打得吐血,说明了和顶级大将之间的巨大差距;与高思继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高思继还要诈败引他中计看,实力确实不错,而且也证明了高思继、王彦章、史建塘这三个伯仲之间的人物与耿彪那个层次的武将有档次性的差距。

刘知远

后汉第一任皇帝,极为勇猛,曾出战王彦章五十合被打得吐血,同等级比较下略逊于李嗣源。

除此之外,三十合诱杀朱景龙,五十合让朱温吐血,一百回合拖刀计杀高行周……这些战绩都说明了他不俗的实力。

高行周

高思继之子,杀王彦章出力不少,武艺也不错,虽然达不到父亲的高度,但也算虎父无犬子。

不过和父亲一样悲剧,高思继是死在王彦章的回马枪下,而高行周则是与刘知远大战一百合,死在拖刀计下。

张凯

实力很强的龙套,曾和李嗣源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而且还是李克用先收兵。

朱温

朱温也很有“秦琼”属性,基本是被大将当作计量单位的,尽管他是后梁第一位皇帝,但依旧这么没有面子。

对比他强的大将比较不错的战绩应该就是五十合被刘知远打得吐血吧。

郑畋

整体戏份不多,特别是在勇武的体现上,大战朱温百余合不分胜负,不过后来就没有武斗的戏份了。

李罕芝

参与了围剿王彦章,不过单独斗将战绩太少,不好判断实力。不过李存孝曾将他的兵器砸成铁箍,而且比较欣赏他,态度比对王彦章友善得多。

由于李存孝的特殊性,所以凭他的这份赏识,我将李罕芝排进了前十六。

以上便是我心中《残唐》最强的十六将,欢迎批评指正。

1、李存孝

2、史建瑭

3、王彦章

4、高思继

5、刘知远

6、王彦童

7、高行周

8、庞师古

9、周德威

10、葛从周

11、石敬瑭

12、朱温

五代后唐著名将领

郭崇韬。

郭崇韬(约865-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早年便机警干练,享誉前晋。中门使的火山口位置别人不敢干、不想干(如孟知祥),但郭崇韬敢;他出任中门使后,凡是艰难战事,没有不参加的。李存勖也非常信任这位父亲留给他的重臣。

公元921年,随李存勖到镇州征讨张文礼。契丹耶律阿保机率众人到新乐,大兵救援,让庄宗军队非常恐慌,诸将都请求退回魏州,李存勖犹豫未决。

郭崇韬一边稳定军心,一边仔细劝告说:“第一、阿保机只是受王都诱惑才救援,看重的是财物,并不是交结友邻;如果我们打败前锋耶律安巴坚,大部队也必定逃走。第二、何况我军刚打败汴梁贼寇,威振北方,乘势驱逐,无往而不胜!第三、事情是否成功,还要看天命。”条条鞭辟入里,庄宗悉心听从,果然战胜了契丹。

1.郭崇韬(约865年~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谋臣、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2.符存审原名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是有名的五代后唐名将。符存审一生历经百战,却未尝败绩,曾多次与后梁交战并击破朱温、驱逐北漠契丹。

3.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曾赐名李绍奇,青州(今山东青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

夏鲁奇在梁晋争霸期间曾护卫后唐庄宗,自午时战斗到申时,独自格杀上百人,以骁勇知名,后在中都之战中单枪匹马生擒梁军猛将铁枪王彦章。

4.高思继(860—895),五代十国名将,四季拳创始人,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后唐妫州(今河北涿鹿)人。

高思继的一生都在为后唐效力,后惨死于和后梁的交战之中。

一是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后唐谋臣,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二是高思继,后唐名将,四季拳创始人,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

1、李存孝

唐末著名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王彦章

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3.高思继

四季拳创始人,第一名枪

4.史建

5.葛从周

6.郭崇韬

7.符存审

8.杨行密

9.周德威

10.王晏球

孙璋(870~930)[1],五代时后唐齐州历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由行伍累迁指挥使。邺兵之变,从明宗赴难京师。天成初,历赵、登二州刺史。长兴初,授鄜州节度使,罢镇,卒于洛阳,年六十一

郭崇韬(约865-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历仕两代三主,唐僖宗后期,作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累典事务,廉洁干练。大顺元年(890),李克修死后,改任李克用典谒。天佑十四年(917),李存勖以为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

天佑二十年(923),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拜兵部尚书、枢密使。同年,郭崇韬献计奇袭汴州,梁晋对峙四十年,一战八天灭梁,他以佐命之臣之功加授侍中、冀州节度使,封赵郡公,食邑二千户,赐铁券,恕十死。 同光三年(925),李存勖以长子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率军六万讨伐前蜀。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率军抵达成都,王衍出降,前蜀灭亡。不久,郭崇韬遭到宦官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和神闵敬皇后刘氏联手构陷,在成都被铁楇打死。所生五子全部遇难,两个孙子幸存

孙璋,五代齐州历城人。出身行伍,最初隶属后梁大将杨师厚麾下,不久候补为奉化军吏。

后唐建立(923年)后,累官至澶州(治今河南清丰西)都指挥使。

李嗣源(即后唐明宗)镇据常山时,颇器重孙璋,擢为裨校。

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邺城兵变,孙璋辅佐李嗣源有功。

翌年李嗣源即位后,授孙璋为赵、登二州刺史,后又转任齐州防御使。

明宗天成四年(929年)王都叛乱,袭据中山,时孙璋为定州行营都虞候,随军讨伐,立有战功。

王都叛乱平定后,孙璋被加封为检校太保。明宗长兴初年,授州节度使。后卒于洛阳。追赠为太尉。[1]

五代官至宰相的武将

郭崇韬(约865-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历仕两代三主,唐僖宗后期,作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累典事务,廉洁干练。大顺元年(890),李克修死后,改任李克用典谒。天佑十四年(917),李存勖以为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

五代楚名将

第一位:吴起。

当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不少人一定会说,吴起不是魏国创办魏武卒之后,痛扁了秦国人,才名扬天下的嘛,怎么变成了楚国的名将,其实吧,吴起本事地地道道的卫国人,如果按照当时的“国籍”来看,那他只能被称为卫国的名将。

但当时的人并没有国籍之说,而吴起的一生,也没有为卫国效力,如果有的话,就是用自己家的钱,检验出了当时的卫国,官场那是相当“清白”,因为吴起“散尽千金”也没能谋求个一官半职。

吴起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职业官僚,一生效忠过三个君主,但只有在楚国他找到归属感,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相位”,不过在楚国这个职位叫“令尹”,而真正让吴起被后世铭记的,正是他在楚国的变法,所以把吴起称之为楚国人,也能说得过去。

既然把吴起归为楚国的名将,自然不能之谈他的变法,而他率领楚军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出将入相”的本领,因为他在楚国时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自己曾经效命过的还拥有当时最强士兵的魏国,并且奠定了楚国强大的基础,而吴起与战国四大名将相比,那是丝毫不逊色,甚至在他们之上。

第二位:景阳。

楚国本土除了王室的熊氏外,还有屈、景、昭、子、项等大家族,景阳就是景氏家族的一员大将,当然在楚国的将军排行榜里,他是名列前茅的。

楚倾襄王时,齐、韩、魏联合攻击燕国,楚国一看有利可图,就派景阳前去救援燕国,景阳欣然领命,等他仔细研究了一番后,觉得不能硬刚,于是他就避开锋芒,声东击西,不救燕而先攻打魏国的腹地雍丘,这可不就是孙膑的那招“围魏救赵”?

这样一来,三国攻打燕国的联军也被瓦解,毕竟魏国不能丢失雍丘,于是撤兵,其它两国看到魏老大都撤退了自然也都撤退,但魏国和齐国看着楚国横插一脚却愤愤不平,于是就想把景阳带领的楚军给包个饺子,让他们有来无回。

面对此情此景,景阳并不慌,因为他看准了魏、齐两国之间是有矛盾的,于是他又用计使齐与魏互相猜疑,导致齐魏联盟解体,齐自行引兵离去,而魏军也因失援只能连夜逃遁,可以说这次出征景阳那叫风光无限,当然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第三位:昭阳。

昭阳和景阳一样,那也是地地道道的楚国本土将军,他为楚国令尹、上柱国,而他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是因为他靠着家族的势力,而他本身也有过人之处,尤其是他还打了两次漂亮的仗。

时间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强极一时的越国已成强弩之末,但依然算是百足之虫,等到了越王无疆统治时期,他开始盲目对外扩张,甚至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楚国。

楚国灭队越王无疆自焚式的盲目自信倒也不客气,就派人领兵迎战,而派出的人正是昭阳,昭阳具体怎么打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越国此战之后灭亡了,而越国的疆土也成为了楚国的底盘,彻底壮大了楚国的实力,昭阳此战功不可没。

之后,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拿下了襄陵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被称为“楚魏襄陵之战”,而经过这场战役,昭阳之名威震其它诸侯,对此,楚王甚至把楚国的传世之宝和氏璧都赐给了昭阳,只不过后来和氏璧在昭阳手中丢了,之后又出现在了赵国,在之后又传言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暂不论。

第四位:项燕。

项燕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如果没有听过,也不要紧,那么他的孙子,您一定听说过,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而他们项家世代为楚国将领,当然项少龙可不是他们项家人。

项燕很厉害吗,很厉害,秦国第一次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打算攻灭楚国的时候,项燕就崛起了,他率军大败了秦将李信,并且攻入了秦军两个营地,杀死秦军足足七个都尉,这让秦国尝到了自从开始打灭国之战后得第一次大败。

后来秦始皇命令王翦倾全国之兵攻打楚国,而楚国也以全力迎战秦军,此时的项燕依然是楚军的主将,但是王翦不是李信,王翦太狡猾了,打了项燕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楚军大败,而项燕在兵败之后自杀。

自此之后,秦灭楚已是毫无悬念,而项燕虽然没能打过王翦,但是如果是正面硬刚的话,项燕是可以一战的,但兵者诡道也,能出其不意而胜,也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五代北汉名将

北汉三大将,是赵遂,刘雄,黄俊,出自《杨家将传》(《北宋金枪传》),宋太祖赵匡胤以潘仁美为元帅,高怀德为大将,统十万精兵,御驾亲征北汉,北汉主刘钧派出三员大将,提兵十万迎敌,这三位大将一到阵前,一位被高怀德打败,一位被高怀亮抽死,剩一位没敢打,去请杨家将。

赵遂。北汉行军都部署,北汉国舅,手中一柄大刀。赵匡胤亲征北汉,赵遂主动请战,赵钧命他率军十万迎战宋军。宋军先锋高怀德在潞州摆开阵势,两军对垒,高怀德横枪立马来到阵前,赵遂提刀跃马,大声骂阵。高怀德大怒,挺枪直取赵遂。二人战了十余回合,赵遂体力不支

刘雄。北汉抗宋先锋官,手中方天画戟。赵遂率军迎战宋军,刘雄为先锋官,赵遂被高怀德打败,刘雄催舞方天画戟,催马出战,高怀亮舞铜节钢鞭上前,截住刘雄,二人杀作一团,战了几个回合,高怀亮猛然一鞭,将刘雄抽死马下。

黄俊。北汉抗宋副先锋,这位勇力比赵遂、刘雄差了许多。刘雄一死,赵遂回马便走,黄俊一看,主将和正先锋都败了,没敢打,直接败走,宋军掩杀,北汉军死伤无数,败溃三十里。赵遂命黄俊去见刘钧,搬请救兵。赵遂急忙召集文武商议,大臣丁贵说:“眼下国中无强将,主公须召后山杨业,此人不但智勇兼长,且满门子女均武艺出众,调杨家将来,定可大破宋军。”赵钧采纳丁贵意见,派黄俊去请杨家将,杨家将一到,宋军立刻被打败。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名将应该是杨老令公杨业,他父亲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因为在北汉帝位颇高立有战功,杨业被北汉皇帝刘崇赐名刘继业。

宋太宗征讨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不敌宋军猛攻,决定投降,杨业仍据城苦战。宋太宗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让刘继元劝降杨业,最终杨业投降。

郭无为:准确的说应该是文官,北汉第一权臣。

杨继业:这个人不用多说,中国人都知道。

刘继文 :皇亲,侍卫亲军使。

刘继颙:刘守光之后,深得北汉荣宠。

李存环:后唐皇亲,任忠武节度使,官居显赫。

李筠:后周名将,宋开国时降北汉。

张元徽 :武宁节度使,伐周先锋。

白从晖:义成节度使,屡立军功。

蔚进 :北汉猛将,侍卫都指挥使。

郭忠恕 :画家,文学家。

赵宏 :画家,诗人。

李恽 :北汉宰相,后降宋。

李骧,郑珙,赵华 ,卫融 :宰相。

?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杨弘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又投靠了后周,得到周太祖郭威的承认。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